从一个寓言看课改的成功与失败
褚清源
课改是一项旅程。在这项旅程中,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汗水与泪水,相信与质疑,收获与失去,相互交织,构成了真实的课改生态。
引发我思考的不是这种课改生态,而是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下,一些课改学校能够走向成功,而另一些课改学校却遭遇失败。
有人说,成功的学校总是相似的,只有失败的学校是千差万别的。有这样一个寓言,也许可以解释成功学校的相似和失败学校的不同。
有4座正处于危机中的城市,每一座城市的人们都快要饿死了,每一座城市仅剩下一袋种子。在第一座城市,没有人知道种子能做什么,没有人了解如何种植它们。最终,所有人都饿死了。在第二座城市,有一个人认识种子,也了解如何种植,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任何事。最终,所有人都饿死了。在第三座城市,有一个人认识种子,了解如何种植。他建议种下它们,但以他成为统治者作为交换条件。此后,所有人都有食物吃了,却受到统治。在第四座城市,有一个人认识种子,也了解如何种植。但他不仅种下了种子,而且教授每一个人种植技术。此后,这座城市人人都有食物吃,人人都享有自由和权利。
这个寓言的隐喻可以有多重解读,但这个寓言之于课改,却切中了问题的核心。种子正如课改,城市正如处于发展困局中的学校。A学校在课改的大环境中不敏感,不学习,总是后知后觉,这种文化基础让他天然屏蔽了有关课改的信息,纵然课改是国家意志,纵然课改在其他地方、在其他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A学校却始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春风不度玉门关。
B学校同样面临发展危机,他们知道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付诸行动。也许是担心失败,也许是因为预设的困难过多而退缩,总之,他们的结果与A学校一样,学校的发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C学校敏感地认识到了课改的重要性,并且校长率先带领教师投身课改,但是采取的是“野蛮”的方式推行课改,教师们并没有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只是被动应付。久而久之,课改出现了虚假的繁荣,教师不堪不重负,开始抗拒和抵触,学生叫苦连天,家长纷纷质疑,于是,刚刚拉开的桌子重新复位,课堂全面复辟。造成的结果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学校的校长先知先觉,他不仅知道课改的价值,并且相信课改的力量,所以敢为人先,在第一时间把课改引入学校,带领全体教师边学习边实践,渐渐地,课改的理念变成了教师们的观念,校长的想法变成了全体教师的想法,于是,课改在D学校顺利开展,教师们积累了一系列原创性经验,学生们享受到了课改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成功的逻辑与失败的逻辑有时候极其相似。同样面临发展危机的四所学校做出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课改意味着机会的再分配。在课改面前,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是有人把机会看成负担,有人坐等机会的失去,有人善于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有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人却只为问题找借口,不为课改找办法。所以,有人说,课改成也校长,败也校长,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课改面前,校长的决策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课改的决心就是教师课改的信心。
课改意味着行动是最高纲领。课改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行动才有价值。当你相信了课改力量的时候,请付诸行动,课改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谈出来的,从来不是坐而论道论出来的。在通往课改彼岸的过程中,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勇于坚持就能拥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