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淮安 | 转碗喝稀粥
淮安人生性豁达开朗,即便是穷苦的日子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就是喝稀粥,也要讲究得像吃西餐一般。
六七十年代,一般的家庭都是早晚喝稀粥,中午一顿干饭,这早晚的稀粥就给淮安人有了施展想象的空间。一碗平淡的粥却能吃出五颜六色来。
把煮得照得见人影的稀粥装到碗里,让温度冷却,这碗里粥的表面就有了一层薄薄的膜子,冷的时间越长这膜子就越厚,就是肚子再饿的孩子也会等待这揭皮的时间。当表面的膜子在碗边有点翘盖的时候,筷子恰到好处地把那一层薄薄的膜挑到了两根筷子间,这一小缕的粥膜可算是美味了,不冷不热,吃到嘴里油油的,筋拽拽的,能嚼出肥肉的感觉。所以这一层膜又叫米油子。据说那是粮食的精华,吃了健身强体呢。就这种吃米油的说道,造就了淮安人的聪慧和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紧不慢的性格。
从稀粥的吃法上,也是五花八门,但最能体现淮安人创意的就要算是转碗喝稀粥了。
被揭了皮的稀粥的表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不是很好看,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嫩肉,可能是人们看过用刀削了皮的猪肉的样子产生的想象。用剁得碎碎的萝卜干丁子,或者是大头菜丁子,撒到粥面的嫩肉上。不用筷子,可以单手托碗,也可以双手捧碗,这主要取决于你碗的大小和粥的份量。下唇贴住处碗边,上唇对着碗口,让粥流漫住两唇之间,开始用嘴吸粥,顺着碗沿边子,均匀地将粥吸到嘴里,一边吸一边转碗,注意转的时候,重心的角度一定要对着嘴。就是嘴里在咀嚼的时候,那个角度也不能变,和在稀饭里的小菜的丁子,伴着稀饭的到嘴到肚不一会就很顺溜地完成了一碗粥的任务。
碗空得了,肚子却鼓起来了。吃完之后,碗里碗外光光亮亮,就像没有装过稀饭的一样。那叫一个干净,连碗都省得洗了,粥没有浪费,洗碗的水也省了。但这种技术不是一般人能会的。
家境可以一点的人家,在吃稀饭的时候会每人再来一个馒头片子,不要以为馒头片是充饥的,其实这馒头片是作为工具使用的,稀饭吃到最后,夹一个馒头片子,把碗里沾在碗上的稀饭用馒头刮干净塞到嘴里,那才叫死心彻底。
如果粥里加上别的东西,那可就是不简单的事情了。那可就叫花样稀饭了。
以前加最多的是山芋干子、胡萝卜、青菜。当然也会有面疙瘩加入其中,那是给壮劳力吃的。
我别的都能吃,但是坚决不吃青菜稀饭,因为上过它的当,吃过它的亏。
有一回肚子饿急,家里做的是青菜稀饭,端起来感觉不烫,一口猛吸下去,一根白菜的长帮子啪地从碗中窜出打到我的腮帮子上,菜叶子在嘴里,菜白子贴在腮帮上,烫得我开不了口,放不了手,只能使劲摇头使两个脸巴左右地来回甩。但那菜叶就像是叮到了身上的蚂蟥,贴着你脸上紧紧地。
过了一会儿才冷了下来,想发脾气来着,但没有泄气对象,只能气自己,从此决定,以后坚决不吃青菜稀饭了。
有一次吃稀饭,突发奇想,把酱油倒了了稀饭碗里,白粥立马成了红粥,就有了街上卖的糖粥的样子,吃起来却是鲜美无比。从此爱上酱油拌稀饭。
上高中之后学习时间紧了。早上吃饭都是鬼急慌忙的。
我一般早上吃的是一碗炒米饭,一碗棒面粥,小米炒饭个个一粒是一粒的硬,噎嗓子,棒面稀饭又太稀又烫嘴,咽不下。
怎么办?
于是我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用勺子先弄一两勺子稀饭到炒饭的碗里,用筷子搅匀了,就成了不稀不干的二抹当子,筷子一抹一块,送到嘴里软硬正好,冷热也均匀,吃得顺口滑溜,大大提高了吃饭的速度。可以大大地提高吃饭的效率。
我曾把这种吃法起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名字叫坚硬的稀粥。
还在同学中传播这种吃的好处。哈哈。
滋 味 淮 安
滋味淮安 | 见龙在田(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