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生:去年报了211,今年换成“非211”,再考不上,脸就丢大了
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经过昨天一天的“厮杀”,部分考研生变得更加自信,却也有部分考研生认为“自己考砸了”,他们也因此少了自信。今年第二次考研的杨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她觉得昨天考的英语试卷太难了、政治又没有发挥好。“今年竞争这么激烈,考上的希望很渺茫”,她苦笑着说,“我是第二次参加考研,去年报了211没考上,今年换成‘非211’,如果再考不上,脸就丢大了。”
杨同学本科就读于一所“二本”,她对待学习很认真,之所以报考211高校,就是希望能给自己一次改变本科出身的机会。她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是抱着这个想法报考211高校的,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考211高校,考研的意义就失去了大半”。去年考研,杨同学的初试成绩不算太差,只距离国家线十分左右,但她的分数与报考学校的复试线就差得比较多了。通过那次考试,她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难达到名校的高度,加上她知道2020年考研人数一定会比2019年大幅度增加,考研竞争将更加激烈,于是毫不犹豫地降低了报考标准,今年选择报考了一所“非211”高校。可是昨天政治和英语两个科目考完后,她的感觉很不好,这让她对本次考研的信心大减。她说自己有好几个同学去年就考取了211高校,若今年“降低报考标准”的自己还考不上,别说见到同学不好意思,连跟家人都不好意思说了。
人们理解考研生对211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热情,特别是那些认为自己本科就读学校名气不大的考研生,有着更为强烈的名校情结。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确实,现阶段,“211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更受市场认可,他们在求职和事业成长方面通常有更多机会;他们的科研平台更好;他们的指导老师更有名气;他们能享受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拥有名校研究生学历意味着更有保障。曾有考研生直言:“考研不考211,考上了也是白白浪费三年”。这位考研生认为,普通高校研究生,读三年研究生就相当于“暂缓三年就业”,依旧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鉴于此,“考研考名校”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不过,名校虽好,却不是所有人的菜,那些不合适的人,不应强求自己。
事实上,名校的强,大多强在综合水平,若以学科实力论英雄,一些“非211”高校的实力和知名度不亚于211高校。比如医学领域一流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政法领域一流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财经领域强校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是各自学科领域的权威,它们的毕业生在行业内受认可的程度甚至超过部分211高校。如果相关专业考研生能考取这些大学,不比考取某些211高校差。话说回来,考研还在进行中,这个时候酝酿不好的感觉非常不合适。对待考试,我们应该“考一场丢一场”,不能沉浸在上一场“没考好”的感觉中,要走出来,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下一场考试。倘若沉浸在失落和不自信的情境里,极有可能会“心态崩盘”。而一旦“心态崩盘”,考试发挥失常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在这个时候,考生要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平静心情、恢复自信。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次考试真的没有如愿,也不是什么“丑大了”的事,它只是人生面临无数挫折中的一个,它不代表“与研究生无缘”,更不代表永久的失败。对奋进的年轻人而言,它只会让大家愈战愈勇。当然,一切都还未知,感觉也很少是准确的,或许几个月后,惊喜就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