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医院RSNA投稿超300篇,推想科技AI科研平台发力临床验证
在全球的放射学者心目中,RSNA(北美放射学年会)无疑是个神圣的舞台。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放射学会议,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像设备公司的最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展示,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放射学者的最新的科研成果的发表。对于任何想在RSNA发表自己科研成果的放射学者来说,向RSNA进行投稿是走上世界放射学舞台的第一步。
近日,动脉网从推想科技独家获悉,2019年推想科技AI学者科研平台InferScholar® Center及科学家团队,助力多家临床合作医院共完成RSNA投稿超过300篇(RSNA投稿截止日为芝加哥时间4月10日,现已截止)。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仅为6篇。
推想科技用户投稿分布
据RSNA2017稿件统计结果显示,这一年共收录了340篇,中国学者投放的稿件已在当年创造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距推想与合作医院投稿数量仅相差不到40篇。
AI科研亟需临床验证
从2012年科研人员再拾起淡忘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到如今各类人工智能产品落户医院,仅仅过了不到8年。一切或许还是发展得太快了,科研仍需要时间验证,产品亦需要科研的支持。
在2019年春节期间,RSNA最新的旗舰杂志《Radi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上,杂志主编Charles博士就曾写道:“现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公司都宣称自己具有某种功能的AI系统,但是这些系统是否能够达到他们宣传的效果,必须要经过非常严格的临床验证。”
事实上,RSNA 2018的200篇入选人工智能(AI)板块的摘要(包括口头发表、海报展示)中绝大多数是基于某种AI算法的技术可行性实验(technical feasibility study),也就是对某个模型做一些微调,通过小样本数据进行测试,更偏重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方面的初步探索, 而基于成熟商业AI产品的临床科研验证文章极少。
而早在2018年夏季,推想科技创始人&CEO陈宽就开始考虑AI学科建设和规模化临床验证性科研的布局,几个月后创建了致力于用AI深度学习技术与医生一起进行临床验证性科研合作的推想iCR,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了由海外归国的博士后、国内顶级医院的设备专家、AI深度学习科学家组成的iCR团队,邀请了原GE医疗中国CT影像研究中心 (CTRC) 主任和首席科学家沈云博士担任iCR院长。
加入推想后的沈云博士立刻投身于基于InferScholar® Center的创新之中:“目前大部分医学AI的科研课题都偏重于用AI算法进行概念性验证,以临床为中心、真正通过临床验证的研究却凤毛麟角。而医学是最严谨、讲究实证的学科,医学AI也不例外——任何成果在应用于患者之前,都需要严格的研究、在有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结果、以及在真实世界环境中的临床验证。”
推想科技全球临床科研合作学院(iCR)院长、首席临床科研合作科学家
沈云博士
因此,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亟需更多医者投入到相关研究之中,加速真实世界环境的临床验证,用科研成果对现有AI的发展佐以证明。InferScholar® Center在正推动这一过程实现。
爆发式增长背后的科技力量
投稿数量的剧增来源于推想科技借助深度学习技术设计的AI科研平台InferScholar® Center,这一平台开创了规模化临床验证性科研的先例,为任何想做科研的医者提供傻瓜式数据分析平台,研究各类医学命题。
据沈云博士介绍,300余篇RSNA投稿文章摘要均包含由医院用户基于推想科技AI产品和技术进行的临床验证性课题。这些课题分布于CT肺、CT骨疾病、CT脑疾病、DR骨龄等部位的病种。例如其中西部某三甲医院投稿的非镇静儿科CT检查就是一篇典型的验证性研究。
集深度学习、影像组学等多种功能,软硬件一体的推想AI科研平台InferScholar ® Center为此次RSNA投稿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大大提速了科研大数据的利用率和利用速度,使规模化的临床验证成为可能。
具体而言,医学专家可自主选择孵化AI的数据、模式、逻辑、参数等,将让AI更加契合医疗业务特性,并从临床角度获得更多科研成果。
这一产品的推出顺应了医者当下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不仅希望使用AI产品,也希望结合自身的医疗大数据和临床经验优势,进行AI方面的自主临床研究。
而对于本次300篇RSNA投稿的阶段性胜利,沈云博士表示:“这是AI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规模化验证性科研的起点,而与推想科技合作的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影像学者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影像学者参与其中,与我们一起共同开启AI规模化临床验证性科研的新纪元!”
关于沈云
沈云博士是原GE医疗中国CT影像研究中心 (CTRC) 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工学博士、医学博士,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客座讲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终身科研教授。沈云博士具有独到的科研合作模式和理论,奠定了CT科研的标准,在日本和中国的影像界都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文 | 赵泓维
微信 | qq850860074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段涛、蔡江南、郝德明等大佬都在这个妇儿高峰论坛,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让我们一起,穿越寒冬!
近期推荐
★ 资本理性还是市场冷门,千亿规模的康复行业开始“跑马圈地”了?
★ 动脉新医药上线两个月:251篇文章,106次投融资报道,带来生物医药行业深度分析
★ 2019 CHINC创新产品抢先看,智慧医院的发展趋势都在这里!
★ 段涛、蔡江南、郝德明等大佬都在这个妇儿高峰论坛,医院诊所穿越寒冬,你也行!
动脉新医药
★ 重磅!峰回路转,超75%股东赞成,BMS董事会同意740亿收购新基药业
★ 生物医药企业高估值的背后,除了泡沫还有什么?大机构谈投资估值逻辑
★ 全球前十基因测序公司排名:测序技术升级,行业或继续降低服务价格
★ 这家微流控技术公司与二代测序鼻祖Solexa系出同门,获紫牛基金与英诺天使青睐
康复专题
★ 资本理性还是市场冷门,千亿规模的康复行业开始“跑马圈地”了?
★ 心脏康复中心井喷,患者数量、器械销售增长迅猛,中国心脏康复发展迎来春天
★ 中国言语康复产业梳理:一二线市场逐渐成熟,头部企业营收超2亿,增速超100%
★ 投资、收购和自建,华邦健康以德国康复医院为样板,打造本土的康复医院
★ 全美最佳康复医院在研究什么?中风康复项目最多,国内转化研究需“大跨步”
★ 康复产业大有可为:中美体量相差35倍,部分民营康复医院利润超15%
点击“阅读全文”,解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