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传《四》尔乃蛮夷
我想了好久才决定用这个题目,并不是要蹭一灯大师徒弟朱子柳的热度。是因为这句话是无数中原人的心声。以前看历史书,说是人类进行采集活动是一种走向农耕社会的进步。我就问一句:你说吃肉香还是吃小米饭香。你就明白这句话说的有多口不应心了。我曾经讲过森林,草原,农耕的三层递进关系,你可以去前面翻翻。这里我简单啰嗦几句。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在现代化火器发明之前,一般是这样的,种地的,打不过放羊的,放羊的,打不过钻树林子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宋打不过辽,辽打不过金,金打不过蒙古。前面的汉打不过匈奴,匈奴打不过鲜卑,鲜卑打不过突厥。比如罗马打不过莱茵河北面的蛮族,蛮族打不过匈奴,蒙古。越没开化的越生猛。你说,按照这三层递进关系谁最生猛。农耕民族吃小米,游牧民族吃牛羊,林中百姓敢吃老虎。你说他们谁最厉害,有没有仇恨。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仇恨是骨子里带的。没有你们,老子干嘛费劲巴力种地吃粮,谁不想吃肉。所以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这样的,由于森林的容量有限,那么多生出来的人口去草原,草原的承载能力有限,再多出来的人口只能去采集过活。只不过是采集的那部分人起了飞智,学会了留下种子第二年耕耘收获。让土地承载能力大大提高罢了!你说农耕民族会叫那群赶他们出来的草原人叫什么。估计背后叫的名字更丑。什么鬼方,坚昆,匈奴,东胡,南蛮,北戎,东夷,你看看那有一个好词好句子。不过这北戎倒也贴切,戎者,刀兵也。不打打杀杀还真不配叫戎。匈奴,对于远古的夏商周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匈,凶也,奴,下人也。匈奴,凶恶的下等人。估计这几句胡扯肯定对他们的心思。
至于我们憧憬的夏商时代,我给你重新解读一下你就大致清楚了。夏通厦,古语称之为大,也指房子。华通花,这样一组和,华夏是不是就是种着很多花的大房子。当然那时候的大房子可不是今天的大别墅,那是相对于草原民族的那种窝棚架子或者干草堆来说的。那个时候的农耕民族学会了盖房子养猪,自然就成了华夏。这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很通俗。所以所谓的夏,基本就是一个会盖房子的大部落或者方国而已!那些蛮夷叫鬼方有什么委屈的。至于商,你看看他的都城迁徙路线就懂了,那基本也就是一个大部落的流动。可是由于精通商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加上有了龟甲文字记事儿,不强大才没有道理呢!另外开一个小天窗,你们还记得纣王在什么地方自焚的吗?鹿台,为什么要用土堆弄出来一个个高台,除了威风之外,最主要的作用应该是防潮防野兽,相对舒服安全罢了!夏商时期大家都基本是在黄河边上活动,有这些需求也不足为奇了。
说这些对比有什么用,第一为了说明大家曾经都是一窝子,第二,说明他们的仇恨根源,第三,就是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这就看打架的时候谁更不要命,谁没有顾虑了。农耕的打不过游牧的,从分家那天起就做实了的,在筑城技术和步兵方阵出现之前,靠两条腿的人和四条腿的马对冲,农耕民族输一万次也不算冤。就这样,匈奴成了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噩梦一点都不奇怪。直到我们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优势:生孩子,快速的人口增加,可以快速弥补战争的损耗,也可以防止被同化占领,这办法直到今天也管用,否则孟加拉国早就成了印度一个省了。你让13亿的印度再背上一亿六的孟加拉试试?他要不去印度洋洗悔青了的肠子,我就去洗我自己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