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喜欢骗来骗去?!看完方知自己浅薄了……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3117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5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欺骗”的情况。
王叔叔来拜访,父亲明明在家,却交代儿子:“赶快去告诉他,说我不在家。”
小明打破花瓶,妈妈十分生气,却告诉儿子:“爸爸回来,不要让他知道。”
有人问你会不会喝酒,你明明很会,嘴上却脱口而出:不会。
同事问你有没有带钱,你口袋里明明一大把钞票,却依然回复:没有。
朋友问你听说你要到香港,你明明机票买好,签证办妥,假也请好了,居然说:还没有定。
……
中国社会,诸如此类的情况真是随时可见、随处可闻。有些人对这些十分反感,认为“中国人骗来骗去,一点不诚实”。
可是如果你去问一个中国人:“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喜欢骗来骗去?”
答案保证是:“没有,我们哪里有骗来骗去!”
这种矛盾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些人终其一生,仍然搞不清楚。其实,这都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
其实,我们并不主张欺骗。不管骗自己或者骗他人,都是欺骗,为正人君子所不屑。
既然这样,骗人的话为什么会在中国社会普遍地流传呢?
我们一方面大声疾呼不要欺骗,一方面却好像时时都在撒谎,究竟为什么?
其实,不过是出于警觉和自保,以及顾全对方的面子。
有人问你:“到哪里去?”你怎么回答?最妥当的回答是:“没有。”
怎么会没有呢?这种话不算是骗别人,当然也不属于骗自己。
说这种话,出于一种警觉:“你问我到哪里去,到底要做什么?”或者基于一种对私密性、隐私权的保护:“我为什么要告诉你?”甚至于表示一种相当不满的抗议:“你凭什么问我?”
我们不可以看不起回答“没有”的人,把他看成不诚实,不够坦白,或者有话不直说,以免错怪了他。应该受责怪的是问话的人。
对于警觉性很高的中国人,怎么可以凭空冒出一句“到哪里去”呢?叫他如何回答?
如果有人问你:“到哪里去?”你回应:“上菜市场。”回答得十分诚实,而且也够坦白。
那人便很开心的说:“太好了,顺便替我带两样青菜回来。”
你看,麻烦来了吧!虽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顺便帮人家带两样青菜,不过是举手之劳。
但是,买什么菜?要多少斤两?什么样的价钱才合适?带回来送到哪里?送给谁?要不要拿钱?一大堆问题,都是自己惹出来的。
特别是出国之前,让亲戚朋友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会不会开列一张清单,要我们做这个、买那个?
如果认为回答“没有”好像不够诚实,有撒谎的味道,我们再试试看:“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样的说法够坦白了吧?
相信对方 一定非常惊讶,不是追问:“喂,我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你,干吗用这种口气对我?”
便是生气地说:“我好意问你,关心你才问你到哪里去,你不愿意回答就算了,这么神气做什么?”
那不就不欢而散了吗?
中国人处世讲求的是圆满,其实这是问问题的人的错,而不是回答的人不诚实。
我们再回到开头的场景:王叔叔来访,爸爸在家,就一定要和他见面吗?
若是不想见面,一定要明说“我在家,就是不要和你见面”吗?当然不可以。
可见叫人家不要扯谎,不可以骗人的时候,我们不是当事人,当然可以唱高调。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试试看,我们又和他一模一样了。
问题是父母要尽责,带给子女比较完整的教育,不要让子女产生误解,甚至终身抱憾。
比较稳妥的做法是,王叔叔走后爸爸应该问儿子:“我明明在家,为什么你要告诉王叔叔我不在家?平日我不是一再交代你们,做人要诚实,不可以扯谎吗?”
儿子如果回答:“小孩子不可以扯谎,要挨打;大人可以,不会挨打。”
爸爸应该担心的反而是,儿子怎么会有这种念头呢?应该好好教导。
爸爸告诫儿子:“小孩子不可以扯谎,大人更加不可以。谁告诉你大人可以说谎的?当然不可以。”
儿子会问:“那你在做什么?”
这时候爸爸再告诉他:“平日王叔叔找我,我都会跟他见面,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我如果和他见面,说不定会吵架,甚至打起来。我和他吵闹、打架,你要不要帮我?”
“当然要。”
“可惜你还太小,帮不上忙。说不定他连你都打。等你以后长大了,才有帮我的能力,对不对?”
“对。”
“那现在呢?”
“最好告诉他,你不在家。”
“这样算不算骗人呢?”
“还是有点儿像。”
“那好,我问你,王叔叔听说我不在家,他相信吗?”“
对了,看他的样子,好像并不相信。”
“我并没有意思要骗他,我只是让他自己反省一下:为什么做人做到这个地步,人家明明在家,却要告诉我他不在家。他如果明白我的意思,就应该调整他自己,不应该责怪我骗他。”
孩子慢慢会体会,这种“骗人却好像没有骗”的功夫原来另有作用,要让对方知难而退,自己反省。
小明打破花瓶,妈妈要他不要让爸爸知道,目的在于赶快收拾现场,汲取教训,才可以不挨打。
否则,妈妈教导不了,只好请爸爸帮忙,一起来严加管教了。
这些表象背后都有非常智慧的道理。
如果不是彼此之间相当熟悉,人们之间当然不适合直截了当地询问人家 “会喝酒吗”“会不会下象棋”“有没有带钱”等令人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
这是问的人不对,并不是答的人有问题。
可惜许多人不知道反省,不去检讨自己的问话出了什么差错,只一味责怪答话的人不诚实,实在可笑。
对方乱问,我当然可以乱答,这是中国人的观点。怎么来,怎么去,才叫作“彼此,彼此”。
会问问题的人,对方当然不敢轻视,必然要好好回答。不会提问题的人,对方一听就知道没有什么了不得,为什么要好好回答呢?
出问题的人是老师,给答案的人不过是学生。命题能力高低,可以看出老师的功力。
“听说你象棋下得很好,能不能请教一盘?”
“哪里,哪里,只是会下而已,谈不上技巧。我倒想向你请教请教,不过,你可要手下留情才好!”
虽然说这话的人,好像有点儿骗人的味道,但是对方如果觉得很爱听,就会说出比较实在的话来。
“我想托你买一件小东西,在香港很容易买到,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要去香港?”
对方摸清楚我们的用意,当然可以衡量状况,说出可靠的答案。
“我后天就要去,什么东西?我替你买回来。”
如果他明明后天要去香港,却这样回答:“我要不要去香港,现在还没有定。”
我们也不要怪他骗人,却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或许他不愿意受我之托。
中国人从来不希望骗来骗去,也不应该骗来骗去。
有一些并不实在的话,看起来好像是撒谎欺骗,实际上是一种托词。
这种托词,用来提醒别人,不要再执迷不悟了,赶快检讨一下,力求补救才好。
存心骗人,绝对不允许。存心害人,法理都不能容。
而为了双方的面子欺骗,我们且称作权宜之计,最终的结果又皆大欢喜,又有什么不好呢?
有些人自以为从来不撒谎,不料却掉入直来直往的陷阱,人际关系不良,为人处事很失败,导致自己也常常痛苦不堪。
那又何必呢?
弘道三部曲·正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