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同是落魄人,送别也悲伤

送别易情伤,也最容易勾起诗人的诗情。大部分诗人基本都写过送别诗,今天我们来欣赏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吴两地由水相接成为一乡,你走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是渺渺茫茫。太阳即将西下,远去的帆船现在泊在何处?望向天涯尽头,让我肝肠寸断。

孟浩然和杜晃两个男人,怎么送别居然还要“断人肠“呢?怎么这么伤悲呢?况且这首诗又名《送杜晃进士之东吴》,杜晃都进士了,有必要这么悲伤吗?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知道两个背景。

一是进士的概念,进士在明清时代,最为辉煌,作为一个文人, 必须通过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五个阶段,一旦成为进士,则是天子门生,可以加官进爵、拜相封侯了。

按说杜晃都进士了,孟浩然不应该这么悲伤呀?应该高兴祝贺才对呀!这就得说清楚,唐朝进士和明清进士的区别了。

在唐朝,设进士考试科目,凡是参加考试者,称为举进士,中试者称为进士。也就是说举进士还不是进士,而是举人,也称举子。结合诗意,杜晃应该还是举人,而不是进士,孟浩然之所以称之为杜进士,也是一种安慰性的称呼吧。

第二点,即便是杜晃未考取功名,落魄而走,孟浩然也不应该这么伤悲呀?这就要说孟浩然的遭遇了。孟浩然一生两次入长安求仕途。第一次是三十九岁,但科举不中。后被好友张说引荐给唐玄宗,但因在《岁暮归南山》中“不才明主弃”一句,引起玄宗不满,未得官职。四十五岁,二次入长安求仕途,又没成功。

看着落魄的好友杜晃远去,再想到自己的遭遇,这时发出“天涯一望断人肠”的感慨也就一切顺理成章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