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徐霞客足迹,访马渡桥遗踪

文/秦幸福

马渡桥村,亦名马头桥村、马路桥村,古属兴安县北乡九都二甲,即安乐乡乐善里所辖,去县三十五里。今属界首镇大洞村委,包括竹山窝、蒋家、黄家(黄姓)三个小村。

该村位于湘江西岸,座北向南,背倚青山如黛,村左有一小山,据古碑载名为“小拉山”,前方四野开阔,一马平川。湘江于此由北折向东流,约五里即至界首古镇。古有官道自全州而来,过界首,溯湘江沿岸而行,经小拉山脚,至光华铺,往南到达兴安县城。

据族谱所载,马渡桥村蒋姓始祖友僣公,系伯龄公第105代孙,其配室范氏携四子一试、一崇、一和、一昊于明末清初自湖南零陵富家桥桃华洞迁徙而来,因见竹山窝翠竹漪漪,有如桃华洞故居景象,前方沟壑奇丽,渠水清湛,九曲回环,酷似冰玉蝴蝶结,遂卜居于此,辛勤垦种、创家立业。其二世祖一试公妣唐氏生育子凤娶陈氏、子友娶程氏;一崇公妣陈氏生育子云娶唐氏杨氏周氏、一和公妣陶氏生育子秀娶唐氏周氏、子玉娶杨氏;一昊公妣刘氏,于清乾隆初应朝廷“湖广填四川”之诏而夫妻往川。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立《清逝祖妣蒋母范氏老太孺人墓》所载,该家族繁衍至第六世“典”字辈,“生齿日繁,东北两乡各住,祖德积厚,男妇二百有零,然耕者辛勤于陇亩,读者赴试于兴邑”,至此已是人口蕃盛,家业兴旺。

范氏老太太携儿孙们克勤克俭,创立基业,享寿74岁,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十二日辞世,子孙相中湘江西岸小拉山下莲花尧之风水宝地,即向唐姓购置此地安葬范氏。该墓地四面环水,清浅而常年不涸,为水葬莲花之脉穴,远倚青山耸翠,前临湘水映带。莲花尧内外两岸树木荫郁,碑上明确刊载培禁永作范氏爰处之所。莲花尧前,有马渡桥、犁头圩、大衝口、溶江下白竹、鲁塘蒋氏于2002年清明共立《蒋氏辈行排列流传谱》碑,碑载当时该族系共计876人,其家谱字辈为“友,一子三正,五典克昌,含宏光大,明德安康,七宝登科,才学生晖,位高自强,居峰思宇,理贤永贵”。

关于矮山渡及马渡桥村名

马渡桥村,2002年县志有篇章亦载为“马路桥”,查阅两部清代《兴安县志》均记载为“渡桥村”,鉴于此村名记载不一致之谜,我与蒋建新、蒋能、李晟等人于2020年1月21日进行了实地走访。

在蒋建新先生的引领下,我们一路驱车前往界首圩上游数十米处,自此行走于依旧迹重新以卵石铺就的“徐霞客故道”钉子路,溯江而上,沿途风景秀丽,湘江碧波泛雾,两岸樟柳成荫,江中有以木板架浮桥,桥上插有数面红旗,据悉曾为红军抢渡湘江之遗迹。一路沿江而上,经小拉山脚之延寿亭,过大马桥,左转而至矮山渡之所在。该处江面宽阔,春夏水势浩荡,矮山渡遗迹今已不存,由地形来看,往大马桥方向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沟壑,可避开江流而同时容纳两三条船只停泊,又因此地为两岸往来最为便捷之处,故矮山渡旧址当在此处。

乾隆《兴安县志》卷一津渡篇载:“矮山渡,在县北三十里,为通里运粮、采樵往来要津。先年里民蒋顺生等募创渡田,立有石碑,每春夏用舟,秋冬架梁,不胜劳苦。乾隆丙辰,礼生欧阳玑斗、里民萧廷琦、赵必恒、监生赵嗣令、贡生廖文海等倡募。仿渡头江规制,两岸砌马头,用巨石立墩一十有三,两头架石桥中跨木,以济水泛则开。坡上筑亭祀神,以栖渡子。众姓施田载诸石碑。”卷二关梁篇载:“马头桥,在县北三十里,有庵。”

经实地考查,以所去道里数推算,马头桥应是位于莲花尧旁架设在水渠上的古石桥,即村民所称“大马桥”,此桥两头桥基为大石头所砌半圆为码头样式,桥身高拱,依其风格、制式来看,应创建于清初。依上记载分析,矮山渡、马头桥与马渡桥村之村名可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蒋氏于明末落居于竹山窝,原湘江两岸里民往来无渡无桥,因群众运粮、砍柴涉江不便,蒋顺生等人发起募捐修渡,位于小拉山前,因名“矮山渡”,并购置渡田以资渡船运营,刻有石碑。然而因渡田数量有限,不足以长期维持渡船和人工费用开支,故于每年秋冬水少时节临时架木桥以渡河,春夏水涨则用船渡,频繁更替,以致民众劳苦。此时(即清初)有渡有临时架设木桥,所以村名即为乾隆《兴安县志》所载“渡桥村”。

乾隆元年(1736年),礼生欧阳玑斗、里民萧廷琦、赵必恒、监生赵嗣令、贡生廖文海等人再次倡仪募捐资金,依照渡头江桥规制,将湘江两岸砌码头,用巨石立墩13个,两头架石梁,中间搭木桥,若涨水时就将木桥取开以通水势。同时在坡上建了个凉亭供奉神位,并为了方便摆渡人在里面休息,捐款人员名单刻于石碑。之后又用余资在凉亭后面建了个庵,召尼于兹修行,同时管理渡田。自乾隆元年砌码头架桥后,桥与渡同时运行,大大方便了往来行人。后来,因矮山渡砌码头并架桥,村旁亦有马头桥,村名便依此而更名为“马头桥村”。随着时间推移,加之有渡有桥,村名因谐音将“马头桥”传成“马渡桥”。

综上可知,该村最初村名应为“竹山窝”,有渡有桥后,为纪念捐资善举而更名,即乾隆县志所载“渡桥村”,乾隆元年修砌马头后,同时依村旁之马头桥更改村名为“马头桥村”,再往后的“马渡桥”“马路桥”均为“马头桥”之讹音。

关于塔儿铺及徐霞客踪迹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少负奇气,年三十即出游,携一襆被,遍历东南佳山水。”

明崇祯十年(1637年)农历闰四月十九日,徐霞客自湖南经全州进入兴安,至二十六日离开兴安南往灵川。其中界首至兴安之行程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如下:“十九日……从小路折而东南,五里抵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属兴安,东半属全州。至界首才下午,大雨忽至,遂止不前。是日共行五十里。二十日,平明饭。溯湘江而西五里,北向入塔儿铺,始离湘岸,已入桂林界矣,有古塔倾圮垂尽,有光华馆,则兴安之传舍也。入兴安界,古松时断时续,不若全州之连云接嶂矣。十里,东桥铺,五里,小宅,复与湘江遇。又五里,瓦子铺。又十里,至兴安万里桥……”

当时与徐霞客同行还有静闻和尚、顾仆二人,其中顾仆已于全州登舟从水路前往桂林。徐霞客与静闻徒步往兴安前行,二人沿官道一路向南,于十九日下午到达界首,因忽降大雨而滞留,遂投宿于界首,亲眼见到并记录了界首圩当时的繁华景象。第二天吃早饭后,他们溯湘江西行,正是自界首圩而至马头桥此段路途。继续行至八架车附近,再向北走到塔儿铺,离开湘江岸已较远了,其处有古塔倾圮垂尽,有光华馆,是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息住宿的驿馆。尔后沿途古松时断时续,已不如全州道中古松之连云接嶂。行十里,至东桥铺。又行五里,至小宅。从“复与湘江遇”之地形来看,文中的小宅或为唐家司,又名塘市。又行五里,至瓦子铺。再行十里,来到兴安万里桥。

塔儿铺,查阅明代《桂林郡志》未见记载,与之相似的只有“塔泥铺”,清代兴安县志也不见记载,而今人所谓“光华铺”亦不载于明代志乘。

从徐霞客所述“北向入塔儿铺”,而知其所处位于马渡桥村以西,路途折而向北,应与光华铺位置相似。乾隆《兴安县志》卷二古迹篇载:“塔址铺,在县北二十五里。旧有浮图,年久废坏,址犹存。俗传以为大寺古塔飞来半截。”

县北二十五里,其道里数正是光华铺之所在。由之可见,徐霞客所写的“塔儿铺”即县志所载“塔址铺”。或因当时他与村民交流时听为“塔子铺”,“子”即“儿”,故徐霞客随之记为“塔儿铺”,当是如此。时过境迁,塔址之遗迹被彻底湮没后,则又因光华馆而更名为“光华铺”。

塔址铺之前身,或许正是明代《桂林郡志》所载之“塔泥铺”,由此而让我浮想联翩:宋代兴安名士唐叟,于县之近郊构华严阁及止止堂居住其间,与苏轼、黄庭坚等相与为友,尤其与邹浩执酒赋诗相别于石灰铺,传为千古佳话,其所构筑的华严阁、止止堂,是否即在今之光华铺呢?

兴安县北乡,位于通往全州进入湖南的通衢要道,其地理位置非常之重要。自古以来官宦商旅骆驿不绝,其历史底蕴之厚重非同寻常。此次寻访因时间仓促,所得仅沧海之一粟而已,于是随笔记之,而有待于专家学者加以关注、挖掘整理,将其厚重的历史展现于世,为之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借古鉴今,谱写宏伟蓝图。

(0)

相关推荐

  • 长清古村落------万德街道界首村

    界首村位于万德街道最南端,与泰安搭界.据新版<长清区志>记载:北宋时,因村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名界首镇.后称界首.清代,村中设驿站后,名界首铺.民国初年,复名界首. 由此看来,界首在长清 ...

  •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本报讯(通讯员 刘津津)10月20日,祁阳县下马渡镇组织人大代表.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及乡村旅游项目负责人共14人,奔赴广西全州县和兴安县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发展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全面推动 ...

  • 祝勇:大地之书

    ​上 我曾经被黑夜遗忘 然后我在黎明醒来 我曾经被天空遗忘 然后在飞鸟翅膀上醒来 我曾经被自己遗忘 然后我在爱人的怀里醒来 我曾经被醒来遗忘 然后我在梦中醒来 (庞培:<爱的记忆>) 小引 ...

  • 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发现疑似红军战壕

    我们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发现疑似红军战壕. 那是2020年5月18日,偶然听人说起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发现有红军战壕,于是便联系好向导约在20日去察看战壕现场. 20日这天,兴安下大暴雨.聂忠.刘玉和我一行 ...

  • ​他用一生守护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战友

    绿树村人 原创 记绝命后卫师失散在全州的营长李大棋 在全州县安和镇流传着一个绝命后卫师营长终生守护牺牲战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中央红军红五军团第34师第101团第3营的营长李大棋,他是湘江战役后得到 ...

  • 淳安百源:界首云濛源

    云濛源 光绪十九年浙江舆图并记:新安江自南山东麓南流至郑家山西麓十一里,有云濛源自西北来注之. 云濛源发源于淳遂交界的云濛山(今界首乡与梓桐镇交界处),即今界首乡云濛村(墈上.墈脚),东有桐梓坞溪,西 ...

  • 千家寺1

    红军标语楼:最创意漫画标语:红军长征过华江碑 我们跟随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后的脚步,插向西南方向,去湖南,先到华江瑶族乡千家寺.     行驶路线:我们从兴安县城双拥路出发,上[G322]国道向西,再上[ ...

  • 兴安县城1

    壮观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我们离开兴安县光华铺,去兴安县城(湘漓镇). 行驶路线:我们从光华铺出发,沿[G322]国道(往桂林方向)向南到兴安县城(湘漓镇).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 ...

  • 【韶关古桥】马渡老屋金竹园坑桥

    编者按: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韶关地处岭南粤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沟壑溪流较多,古人为了方便通行,建造了众多桥梁.近期推出"韶关古桥"系列,从文物价值.旅 ...

  • 张生宏 | 访千年古镇,寻祖先足迹

    访千年古镇,寻祖先足迹 张生宏 作者张生宏先生,1950年出生,江都宜陵人.曾在锦西.塘头.北京等地银行部门工作,现退休居于北京. 在祖国偏僻的海疆边陲,有一个不太为人们熟知的千年古镇--海南省儋州市 ...

  • 114岁的上海滩外白渡桥的光影梦

    文/摄/张越 >>>城市文化探索 匆忙的脚步,城市的喧嚣,让都市人不大有时间看看自己生活的城市风景,因为朋友的相约,我再次到达苏州河畔,夜晚春风旖旎,漫步在外白渡桥,很是惬意.此时夜 ...

  • 外白渡桥,追忆上海往事

    外白渡桥,对于每天路过它上班的市民来说,也许只是一座必经的铁桥,对于爱好历史的游客来说,这里却是一段上海往事.去上海的游客大多会去外滩,去外滩的游客不少会途经外白渡桥,外白渡桥,这座仍然处于繁忙交通位 ...

  • 三镇拾零/汉口六渡桥的“六门”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汉口人简称为"六门"的六渡桥百货公司门市部,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热闹繁华的地段六渡桥之首:钢筋水泥结构的5层楼房,外挑凉台,屋顶六边形塔楼,底面 ...

  • 六渡桥 不见了 石桥铁桥都没了

    六渡桥不见了 石桥铁桥都没了 2014年,六渡桥中南旅社拆除中 武汉歌手冯翔的民谣<六渡桥>,唱出了都市人的"乡愁",几多武汉人心中的六渡桥. 我记忆中的武汉 总是车水 ...

  • 【咵汉口】六渡桥铜人像 湖北菜老会宾

    铜人像六渡桥 张垠摄 武汉为九省通衢,汉口为商贸繁盛之地,人口稠密,餐饮业兴旺,常有京津菜.徽菜.江浙菜.川菜.湘菜等在这里汇集,湖北本帮菜在众多菜系的影响下,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独成一体,长期以来也 ...

  • 【里巷故事】六渡桥沧桑往事 从同善里到积庆里

    积庆里既是汉口最繁华街道中山大道六渡桥附近的一个大里份,又存留着世界上罕见的日军大规模"慰安所"遗迹,是武汉人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地方. 李紫云建同善里 积庆里主出口位于汉口中山 ...

  • 老照片 | 风雨沧桑六渡桥 解读1931年老照片(上))

    人文武汉志愿者袁厚翔先生在论坛发了一张1931年汉口六渡桥遭水灾的照片 引起较大反响.据袁先生称,这幅老照片系刚从国外回流,被一专门从事收集并销售老照片的朋友购得.袁先生知道笔者对六渡桥一带老照片有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