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一生创作了3000多幅油画,每一幅都是诗一般的作品
卡米耶·柯罗(1796.7—1875.2)法国画家。虽然属于巴比仲画派,但居住在巴比仲村的时间并不长,他喜欢旅行,1826一1828年首次到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在枫丹白露、布列塔尼等地旅行,在巴比仲小住,确立了他抒情风景画派的基本风格。
其后,他3次赴意大利,画了许多优美的风景,他对光和空气的描绘,常常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先驱者。
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阳光的明亮,他一反过去画家把暗部画得很暗的做法,而努力使暗部画得透明、鲜艳,从而使整个画面的亮度大大提高。
柯罗 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1830年、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在这一系列激荡的政治风云中,他切身体验了从拿破仑一世直至拿破仑三世的兴衰;目睹了美术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与消散。
40岁后,他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流派。除了风景画之外,科罗还画过许多精采的人物画。如《戴珍珠项链的女人》、《读书的间歇》、《钢琴旁的蓝衣妇人》、《骑马的地亚兹》等。
他所画的人物自然生动,善于以概括的笔法速写一般捕捉对象在生活中的姿态,作画时不拘泥于细节的刻划,而因此别具一格。柯罗出生在巴黎一个服装商人之家,少年时跟随古典风景画家贝克多学过画。1820年,他从古典风景画家维克多·贝尔丹学画;
1825年去意大利,在那里生活了三年,充分享受了地中海的阳光与自然的美。回国后他和朋友到各地旅行,后来又两次去意大利,三次游瑞士,到了荷兰、英国,最后进入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森林,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巴比松画派是指19世纪60年代,在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一群年轻的画家,常常在枫丹白露森林里进行创作。卢梭、米勒和柯罗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柯罗几乎走遍了法国,还到过荷兰、瑞士、英国和意大利。曾被选为沙龙评选委员会委员。擅长风景画和人物肖像。
柯罗的作品大多采用灰色调子,画面上朦胧的光线透过蓬松的树丛,照射在宁静的池塘水面和远处的房屋上面,中景部分则点缀几个牧人或少女,极富浪漫主义特色。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中期最出色的风景画家。
他虽和巴比松画派关系密切,但其绘画风格并不属于这个流派。他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印象主义有一定影响。在存世的近3000幅作品中,代表作是《罗马竞技场》、《沙特尔大教堂》、《孟特芳丹的回忆》、《杜埃的钟楼》等。上述作品均藏卢浮宫博物馆。
柯罗目睹了美术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兴衰,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因而在柯罗的身上染上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因素。
柯罗40岁以后,成为巴比松画派的志同道合者,画风倾向于这个画派,与巴比松画家们共享自然写生的乐趣,成为一个在艺术上独具奇趣的风景画家。
柯罗一生创作了3000多幅油画,其中大部分是描绘田园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新颖,明朗,清俊,柔美,散发着诗一样的情趣。这与他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悉心领会大自然一丝一微的变化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