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作的一些困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一直想写一些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感想,总也没有合适的时机作为切入点。碰巧国际标准化工作会议在中国召开,启发了我的思路。

标准化工作,各个单位争夺。谁拿里项目,就有经费,然后在有关评审时候就有人说:这个人水平高,主持过国家标准呢。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大家也以本单位能争夺到标准的制定权而自豪。

可是,应该是让高水平的专家主持国家标准,还是主持过国家标准的人就水平高了呢?这似乎是古已有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还有诸如先有校长还是先有院士这样问题。
本人参加过各个层面(国际和国家)不少标准制定或者评审,总感觉目前标化工作不很顺畅。
且不说一个标准几万元,对于几页的小标准自然是好事,可是对于几百页的大标准,却无法操作。
也有些单位重视,有钱,可以自己投入或者申请到国家投入,拿几百万做一个标准,这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做出来效果如何也不清楚。
即使制定了标准,也不一定有人理睬,标准化工作就形同虚设了。说回来还是国人规则意识比较淡漠,首先不愿意让步达成规则,都认为自己有道理;其次制定规则的程序也不够透明,有很明显的个人色彩,最后执笔人有话语权,不顾其他人的意见;标准工作组找几个好朋友,一定没有太大意见的,这样就好操作,评审的时候也有意绕过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容易通过;最后也不愿意遵守一起做的规则,因为总有自己意见没有被采纳的地方。所以结果都很悲哀。
至于为什么不遵守规则,也有各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己认为是权威,不愿意承认其他人的工作;第二是自己的工作按新标准修改会导致高成本;第三是学术门派和个人恩怨等;第四是标准制定涉及行业利益或者部门利益;当然,开放性和程序性的不足,也令大家对标准的权威性产生怀疑。此外,还有行政部门干预业务部门的情况,都很复杂,无法详细分析,逐一例举。
有同行参加国际会议后感慨地认为,我国标准化工作比别人落后很多年,这话大概不少人不爱听,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契约精神不够。目前的现状,做标准的人多,推广标准的人却很少,大家似乎把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做完了就是成果,也不管后面的事情。
标准化工作如何做?我也一时想不明白。一团乱麻,需要高手去破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