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我一直不懂构图
技巧一
利用镜面打造对称效果
1.1、为什么人类青睐于对称感
人类是一种天生就青睐对称的生物,这可能与生物进化的特性有关(对称假说之一),人类作为生物链上的一环,长期处于捕杀和被捕杀的境地之中,为了更好的捕捉猎物,也为了更好的躲避其他天敌的捕捉,进化出一幅对称的身体无疑会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运动性能,也就更有利于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对称的身体带来更好的运动性能
相反,那些倾向于不对称性的基因,例如左腿右腿不等长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被自然淘汰,所以现在的人类对对称性总是有着特别的情愫。
1.2、对称在摄影中的作用
刚才是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人类青睐对称,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一组照片来说明一下对称在摄影中的作用。当你看到下面这张照片的时候,你视觉的落脚点在哪里?
我想几乎绝大多数人类的落脚点应该都是在远处的山脉,整个画面的中心突出、主题明确,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你的视觉落脚点在哪里?是不是明显被水面的建筑物拽走了?你会感觉这时候的画面存在一种阻断感,前景的建筑物与后景的山脉是分离的,这种不对称感带来了两个视觉上的效果:一是天然美感的缺失,二是主体表达的干扰。
所以我们在摄影中经常打造对称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迎合人类的天然审美,二是简化画面、减少干扰,因为对称本质上就是画面的重复,这种重复减少了新元素的加入,从而使得画面更加容易控制和安排,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新手多多使用对称构图的原因。
1.3、如何打造对称感?
除了天然对称的物体,对称感的打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镜面对称,二是光影对称,所谓光影对称就是通过光影去分割画面以形成对称效果,它属于相对比较高阶和复杂的构图方式,我们今天主要讲解一下镜面对称。镜面对称的打造分为三个步骤:
1、寻找镜面
2、确定对称轴
3、增强对称效果
镜面对称的第一步就是寻找镜面,提到镜面这个词,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就是水面,其实大理石地板、玻璃、窗户等等光滑的平面都是非常好的镜面,这些物体几乎随处可见,为我们的构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所谓定对称轴,就是确定对称轴的位置,一般而言我们有两种安排方式:正中或三分线,对于新手而言,我更推荐放到中心位置,因为这是一种绝对意义的严格对称,属于风险最低的构图。
对称轴位于中间位置
所谓增强对称效果,就是通过控制拍摄设备的位置来调整对称效果的强弱,一般而言,当我们的拍摄设备越靠近镜面,就能获得越强的对称效果,如下图所示:
这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两张照片,大家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手机位置对镜面效果强弱的影响。但是有一点大家需要明确,就是镜面效果并不是越强越好,而是要根据画面进行合适的安排。正是利用对称这一个构图技巧,在这样的场景中:
我可以利用积水拍出这样的效果:
再比如在这样的场景中:
如果我们像上面这样拍,一是湖面的荷叶会干扰注意力,二是对称效果不够强,三是对称轴有些靠下让画面的视觉重心不稳。因此我通过移动镜头将荷叶消除,放低机位增强水面的倒影效果,以及将对称轴放在中间的方式,让画面显得更加简洁和稳定:
这就是对称构图的魅力,它可以让画面的元素变得更加简单,同时拥有更强的美感。
技巧二
合理应用引导线
2.1、什么是摄影中的引导线
所谓引导线,就是指画面中那些可以引导视线的线条,例如下面这张照片中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一个明显可以引导视线的线条,因此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引导线,引导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公路、电线、楼梯甚至地板都能成为引导线,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引导线在摄影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2.2、引导线的作用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张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目光是落到上图中的哪个圆圈上面?
因为这六个圆圈的形态、间距和相对位置等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这样一张图片中,一个人的视角是很难有落脚点的,或者说每个人的落脚点都有所不同。
然后我们再看一张图片:
在这张图片中你的落脚点在哪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真的非常无聊,肯定大家的目光都在右上角那个圆圈啊。非常正确!我相信在这一张图片中,大多数人的目光都会集中到右上角那一个圆圈上面,这张图中圆圈的形态、间距和相对位置都没有改变,仅仅是因为一个线条的存在,整个画面的视觉重心就集中到了一点,这就是引导线的第一个作用:帮助我们集中画面的视觉焦点和视觉重心。我们再来看一张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AB和BC之间的距离谁更长?更长的那一段大概是另一段长度的几倍?不知道这两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们先不管答案,我们再看一张图片:
当我们为这张照片加入一根引导线之后,A、B、C三个点的相对位置就十分清晰了,A和B点位置很近,而B和C的位置很远,并且BC与AB之间的倍数差距应该比你想象的大,这其实就是空间感的体现。我们总说引导线能够增强空间感,可以很多人并不清楚它是如何作用的。我们再看一张照片:
你觉得远处的树林距离拍摄者的距离大概有多远?是拍摄者到右边两棵树的多少倍?我们也还是不管这个答案,再看一张图片:
可以看到,加入引导线之后,远处树林的距离明显被拉长了,并且拍摄者到远处树林的距离与拍摄者到右侧树林的距离倍数的差距也应该比你想象的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纵深感,所以你要明白引导线加大纵深到底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引导线能够增强空间感和纵深感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照片作为一个二维平面,是无法包含深度信息的,所有的深度信息都是人脑脑补出来的,而人脑脑补的依据就是基于我们的视觉经验,例如近大远小等成像特征来判断照片中物体的位置,引导线通常就充当了这样的一个标尺。说得再直白一点,引导线就是一个参考物,参考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画面空间感和纵深的判断。这就是引导线的第二个作用:控制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这就是引导线的两大作用,当然引导线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例如增强画面的美感等,因为灵动的线条自身就蕴含着一定的美学价值在里面(例如螺旋线条)。
螺旋线条自身富含美感
2.3、如何应用引导线
前面我们讲到了引导线的两大作用:引导视线与增加空间感,那么我们在使用引导线的时候就要从这两方面去考虑,而不是画面中存在线条就不顾一切的去用,例如下面这张照片:
画面中的这一根横跨湖面的线条就属于无用的引导线,一是因为它引导的视觉终点并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事物,二是它因为没有明显的远近大小变化,所以在强调空间感方面的作用也不大,反而让画面显得更加杂乱。如果采用下方的构图:
这张照片的引导线就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了,一是能够将人的视线直接引导到远方,从而让视觉焦点逐步延伸到远处的建筑;二是存在一个近大远下的关系,从而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但这张照片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画面过于乏味,如果是我的话,会拍成下面这样:
这张照片用了一根曲折的引导线,将画面分割为了两部分,所有较重的元素(亮度较低)都集中在圆圈内,所有较轻的元素(亮度较高)都集中在圆圈外,人的视线会自觉的被这根引导线锁定在圆圈以内,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我想表达的老人和狗上面,继而再转向远方,这会让画面的层次感更加鲜明,也会让照片更有嚼劲。
技巧三
利用长曝光打造动感画面
3.1、人们是如何感受动感的
我们还是先看一张图片:
上面两个圆圈,你觉得哪一个在运动?可能又有人会吐槽了,为什么要问我们这么弱智的问题?很明显是右边那个啊。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右边的圆圈会给我们在运动的感觉呢?这就涉及到人眼的生理结构了,人眼存在一个“视觉残留”效应,简而言之就是进入你眼睛的光线会残留一段时间,所以当一个高速运动的物体从你眼前经过时,它在A位置的光线信息还残留在你的大脑,B位置的光线又进来了,因此两个位置发生了重叠,就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因此你看到上面的图像时会觉得右边的在运动。
我们动画和电影就是基于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设计的,电影一秒钟通常而言是24帧,也就是一秒钟播放24张静态图片,当我们播放完第一张图片,在即将播放第二张图片的这个空隙,因为第一张图片的影像还残留在你的大脑,所以在这个空隙你并不会感觉影像间断了。
同理,如果我们人类“视觉残留”的时间变成1/100秒,那么你去看现在的动画片就真的是在看PPT了。
3.2、利用长曝光打造动感效果
既然模糊的物体能够给人一种运动的感觉,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人眼的这个特性去制作一些特殊的效果。例如在下面这张照片中:
因为当时天还比较亮,因此快门速度也比较快,所以记录下来的风车叶片都是静止的,这就让画面显得比较沉闷,同时也没有凸显出风车的特性,因此我会选择在晚些时候再用较慢的快门拍摄一张:
这时候就能够直观的让人感受到风车在运动的状态了,这就是利用长曝光制作的动感效果,它在表现画面张力和运动感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这三个摄影技巧分享完了,你有没有获得什么启发呢?如果你真的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拍摄水平,就需要掌握各种摄影技巧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机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