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七夕过得去,最好有点抹茶绿

-风物君语-

从土产到海归

抹茶摇身一变

你可知“抹”字

不是我真姓?

在这世界上,有些味道,是和颜色直接挂钩的。

比如,鲜绿色的抹茶味。无论这一抹亮眼的绿色,与什么诱人的食物相结合,你都能直接穿透其形态,感知到它独步世界的风味——有一点青涩,有一点回甜,清新又纯净,令人心旷神怡。

所谓“见色知味”,就是这么神奇。也有不少人,见到抹茶会立刻联想到“和风”,满满的侘寂、幽玄、物哀、凄美、性冷淡……

咳咳,别着急上奇怪的价值,这只是现代消费主义给你灌输的概念。首先,抹茶没那么高大上,它只是一种形态、工艺特殊的古老绿茶;日式抹茶若追根溯源,就能回到中国;以抹茶为核心的日本茶道,不仅来自中国,更是唐宋遗风的近现代复刻。

而且,在唐宋时期,它的名字不叫“抹茶”,而是“末茶”。

▲ 抹茶制作中。 摄影/Sentidos Humanos,图/unsplash

是的,抹茶原本就是中国的,只不过断代了。之所以不小心变成了日本的国粹,只不过是人类历史的进程,对着抹茶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现在,抹茶回来了。这一抹精致的绿色,正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新生根发芽。

贵州,下一个世界抹茶之王?

当我们提到贵州,你所想到的第一种物产,或许不是茶叶。

然而,它是茶叶的故乡之一。这是个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2.5%的“山地大省”,平均海拔约为1100米;同时,它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雨量极为充沛,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里曾经发现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当地高山云雾弥漫、终年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自然生长。

贵州,也是茶叶江湖的隐士。这里拥有700多万亩的茶园,面积居全国之冠;这里号称“十里不同天”,茶叶更是“十里不同味”,一水之差、山上山下,风味就有细微差别。但是,贵州茶却不甚出名,即便这里出产质量上乘的绿茶,但比起江南的表兄弟们,终究缺点名气。

我若说,贵州是中国重要的抹茶产区之一,你会不会满脸问号?

让我们去一趟铜仁。

▲ 梵净山金顶。这里不仅有美景,还有好茶。 摄影/徐俊

绝美的梵净山,山脚下一片片绿茶园正在云雾的滋润中,茁壮生长。这些茶园很特殊,每年大概四月初,它们会被铺上一层黑网,过滤掉部分阳光。接下来的两、三周,茶农会根据嫩叶的生长情况,逐渐加厚遮罩层,遮蔽更多的自然光。

▲ 抹茶园俯瞰,茶树已被遮蔽,避光生长。 供图/贵茶集团

在此期间,茶树会进行一系列生物学转化。简单来说,为了获得更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养活自己,茶树会不断产生更多的叶绿素,同时让原本供应给叶片的养分,转为供应树枝生长。在这种转化中,茶叶会保持软嫩,同时颜色变得更绿、更油亮。

▲ 抹茶园进入采收季前,需要人工遮蔽阳光。 供图/贵茶集团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传承至今的智慧,也是现代抹茶产业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茶多酚(为茶叶增添苦涩风味)的生成,同时提高茶氨酸(为茶叶增添醇厚风味)的合成。换句话说,质量好的抹茶,一定是醇厚且苦涩度低的。

五月前后,茶树解封,一芽能长出五、六片茶叶。这一片片嫩叶,经过蒸青、烘干、研磨等十几道工序,成为直径小于15微米的颗粒,轻轻一尝,毫无苦涩味,口感细腻而芬芳,仿佛有点春天新鲜的气息。这,即是达到出口等级的现代抹茶。

▲ 春季,茶叶采摘,美好的味道即将登场。 供图/贵茶集团

2015年,贵州开始探索抹茶产业的可行性。2018年,贵州建立了省内第一个抹茶园,并瞄准欧盟出口市场,专门开发了“欧标抹茶”。如今,这里有至少14万亩的欧盟标准茶园,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年产量4000吨。

近年来,全球抹茶需求约12000吨,然而把全球每年出产的抹茶堆起来,也只有5000吨左右。整整7000吨的缺口,贵州想要填上其中的4000吨,可谓雄心壮志。目前,这个缺口还没完全填上,抹茶实在不够,暂时由绿茶来凑。

▲ 抹茶与绿茶粉的区别。 制图/May

绿茶与抹茶系出同源,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就和酒和醋的区别一样。以工艺区分,绿茶为炒青,抹茶为蒸青,一个清冽,一个柔醇;以原料区分,绿茶可自然生长,抹茶则需要遮阴,更需要悉心照料。

一句话,抹茶属于茶中娇贵,工艺古老,身价不菲。市面上同等重量的纯抹茶,价格要比绿茶粉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 市面上有多少替代产品,就有着多大的市场空间等待着真品。 摄影/Sentidos Humanos, 图/unsplash

就目前来看,种抹茶累,但是值得。抹茶巨大的产能缺口和价差,外加广阔的出口前景和潜在市场,这就是贵州正在努力抓住的新机会。从“欧标”两字,你就能看出贵州抹茶的愿景,以及野心。也许哪一天,中国抹茶就要占领世界了呢。

努力的不只有贵州。中国抹茶还有另一块根据地:江南。

浙江,天降抹茶于斯人也

让我们转一下镜头,去一趟绍兴。

绍兴,古称越州。这里地处浙西丘陵山区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过渡地带,东濒会稽山,南临钱塘江,气候温暖、湿润、多雾,蒸腾而上的云雾与钱塘江水汽汇合,尽管地势不高,但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或者说,是太适合了。

这种地理环境的巧合,加上贸易发达,让绍兴自唐代以来,就成为了绿茶的头号玩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盛赞“茶,越州上”;宋代,这里有名冠天下的龙井绿茶、日铸雪芽;明代,绍兴茶农发明了炒青绿茶,如我们前文提及,它就是现代绿茶的雏形。

简单来说,近代的炒青技法(生产绿茶)比古代的蒸青技法(生产抹茶)更高效,也不需要对茶叶进行遮光种植,你可以视为一种制茶工艺的进步。明代以来,炒青逐渐成为中国绿茶的主流,也奠定了往后中国人的主流喝茶方式:散茶冲泡法。

▲ 散茶冲泡法。摄影/吴学文

独特的自然地理,茶叶文化的积淀,加上青出于蓝的工艺进步,让绍兴和其他江南水乡一起,牢牢占据了中国绿茶产业的顶端。直到今天,绍兴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绿茶核心产区,坐拥全国茶叶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另一边,抹茶因技艺复杂、效率不高,在故土被逐渐淘汰、遗忘。它东渡海外,以日式绿茶为依托,在海外独自生存着。直到1985年,一次日本茶商的探访,才让孤悬海外的抹茶,回到了它生长的故土。

▲ 抹茶工艺,集合了古法和现代科技。 素材提供/贵茶集团,制图/晋婵

那阵子,抹茶饮料在日本迎来消费大潮。苦于本土产能受限、原料价格过高,日本茶商来到中国,寻找价廉物美的供货商。他们慕名来到浙江,成功与当地达成合作,成立了蒸青绿茶生产基地,全部作为抹茶原料出口日本。

2011年,日本发生福岛核危机,许多国际品牌对日本农产品(包括抹茶)失去信任,纷纷寻找新的供应商。那年,咖啡巨头星巴克专程来到中国,四处寻找日本抹茶的替代品。他们再次遇见了绍兴。

▲ 武义九龙山——中国有机抹茶之乡。 供图/浙茶·九宇

这场契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最终改变了世界抹茶的供应链。日本不再独占鳌头,中国从默默无闻的抹茶原料供应者,一举成为抹茶制品的玩家,让这一抹源自中国的绿色,再次从中国走向世界。

▲ 来自中国浙江的抹茶雪花酥。 图/浙茶·九宇

厚重的历史,往往有着轻描淡写的身姿。

时势造英雄,也造抹茶,真是天降抹茶于斯人也。或许再过几年,人类对“抹茶等于日本”的刻板认知,就要开始刷新了。

知否,知否,抹茶应是末茶

我们再来聊聊抹茶的历史。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历史是如何开玩笑的。

在中国饮茶史中,抹茶曾经长期占据C位。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隋唐时期,中国就开始流行蒸青绿茶,制作方法与今日如出一辙;这种茶叶干燥后需压制成型,饮用前研碎成粉末,就是“末茶”。

末茶,东渡日本后被写作“抹茶”,归根究底是一种谬误。

▲ “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色泽渐开,珠玑磊落。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真精华彩,轻云渐生。浚霭凝雪,茶色尽矣。”这是《大观茶论》中,赵佶对茶沫五种形态的描绘。摄影/项玥

宋代,末茶文化达到空前鼎盛。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详细记载了末茶的制造方法:将新鲜茶叶当天蒸煮,再研磨成半固态的茶膏,进而压制成固定形状,烘焙脱水后储存,便是“片茶”。将片茶以复杂工艺制作成的“团茶”(圆形茶饼),还能加入各种香料、涂上金银重彩,名曰“龙凤团”,价值连城。

▲ 如今的普洱茶饼,还留存着唐宋茶道的遗风。摄影/冯大伟

无论是片茶还是团茶,饮用前都需要以茶磨(“银为上,不害茶色”),快速碾成末茶(“不欲久,恐害色”),用滚水冲开并搅拌成糊状,这个过程叫“点茶”。

《大观茶论》强调,点茶者需手持竹制茶筅(xiǎn),以一定规律、力道和技巧转动手腕,快速并有韵律地搅拌茶汤,直到茶碗内泛起“汤花”——白色的茶沫。茶沫的颜色、形状和厚度,在宋代被上升至审美层面,成为茶道中的文人意趣。

末茶、点茶过程与欣赏汤花,三者构成了古代中式茶道的精髓——由茶本身,衍生到饮用过程,并上升至审美情趣。宋代,茶道极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们争相品茗末茶,还要比拼茶色和制作技巧,便是“斗茶”。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记载,每逢清明前后,新茶初市,斗茶者络绎不绝。人们三五成群,一斗汤色,二斗水痕(看汤花是否能“咬盏”,像极了今人比拼红酒是否“挂杯”),名流雅士与街坊走卒比肩继踵,热闹非凡。

▲ 古人斗茶赏汤花,像极了今天的文艺青年们追求咖啡的拉花。图源/宋·刘松年《碾茶图》;制图/晋婵

江山代有好茶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明代以来,长期占领中国茶碗C位的末茶,终于败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兼一生劲敌——炒青绿茶。这种绿茶,在生产力升级和饮茶方式变革下,逐渐演变成现代绿茶;它也驾着茶叶贸易的东风,成为了中式茶叶的名片。

幸亏,末茶早早给自己布好了局。公元九世纪,它被遣唐使带回日本,在寺院中作为提神饮料。十三世纪,日本僧人南浦绍明来到杭州径山寺学习宋代径山茶宴,回国后在上流社会引发风潮。十六世纪,日本茶家千利休承袭古人,总结并发展了新的末茶饮用风格,日本茶道正式诞生。

▲ 日本典籍《类聚名物考》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筑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被绿茶击败的末茶,败走东瀛后默默改个名字,摇身一变成了日本国粹,并蛰伏至20世纪末。等到世界日新月异,它才披上了异国色彩的外衣,用消费主义重新洗刷自己,以舶来品的身份回到故土,玩起了“出口转内销”。

一时间,趋之者若鹜。“和风”来了,“匠心”来了,“一生悬命”来了,满满的侘寂、幽玄、物哀、凄美、性冷淡也来了……

▲ 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原了宋代的生活场景,其中就包括点茶。 图/网络

就这样,历史与商业携手,在末茶身上开起了玩笑。至于为何“末茶”成了“抹茶”?一说是当初僧人写错字、以讹传讹;另一说是“抹”字强调饮茶者研磨茶饼的动作。

无论你怎么叫它,名字终究是外衣,灵魂才是本质。它回来了,就在贵州,就在江浙,它重新生根发芽,等待着自己名扬天下的那一刻。彩蛋丨真假抹茶,傻傻分不清怎么办?

1)真抹茶不便宜。几十块超大一包的“抹茶粉”,必假。便宜没好货哟。

2)真抹茶色翠绿,太阳久晒会褪色。怎么晒都是超级原谅绿?必假。

3)真抹茶味醇厚,苦涩度低,就像初恋。假抹茶经常比失恋还苦。

4)真抹茶粉细腻,可以拿来敷脸(土豪!)。假抹茶质感松散,涂脸上能掉你一身。

5)真抹茶都会标产地,而且生怕你不知道。假抹茶……就随便吧。

(0)

相关推荐

  •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好茶者众,懂茶者寡.一直觉得白开水太过寡淡,须以茶来调味.但是确实对茶知识知之甚少,故此,花点时间在我国国饮上学习一下,总结一番留念,也给大家一个参考. 茶分类 一.根据焙火 ...

  • 要想生活过得去,手上就得戴点绿?

    范主说:绿盘腕表大赏 要说表圈最近的流行色,那一定非绿色莫属.细心的范友们可能会发现,近期发布的新表中,绿盘表仿佛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让人种下一片草原. 其实绿表盘近几年来一直都很流行,不少名人也有上手 ...

  • 小狗粮|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就得透点绿

    小狗粮 小狗粮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日常记录,大家当成笑话看看哈.<一><三>是最近发生的事儿,<四>~<七>是以前写的.连载<那些花儿>周末休息 ...

  • 中 年 夫 妻 的 纯 友 谊(2)——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多少带点绿!!!

    中 年 夫 妻 的 纯 友 谊(2)——要想生活过得去,头上多少带点绿!!!

  • 按想要的妆效抹口红

    按想要的妆效抹口红

  • 要想身体过得去,喝茶还是带点绿

    原创文字,落地的茶叶知识,方便的操作手法,我们一起努力,只为一杯好茶. 绿茶吗,所有人都知道绿茶都是绿色的.但是,我国绿茶花色品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一千多种,由于工艺和茶树鲜叶品种的不同,除了大 ...

  • 要想生活过得去,就远离这种亲人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下的时候,这时候的中年人,对外是一个家庭的门面,对内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是家庭的核心人物. 但中年人的生活,并不总是如意,我们每天和生活斗的鸡零狗碎,不过是为了在意的人能过得好点 ...

  • 每日趣图: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总得带点绿

          1.绿色 俗话说的好,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总得带点绿. 看看!这就是绿色的好处,树到了,车没事! 2.Cosplay 小逗觉得这是这个小哥cos的最好的一个,堪称本色出演! 3.蝙蝠侠 哼 ...

  • 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总得挂点“绿”这些文玩界的绿色你了解多少?

    现代文玩的盛世可以说是菩提子的巅峰,盘玩文化的复苏让菩提子这个历史悠久但却一直默默无闻的品类强势的出现在了玩家的面前!从金刚菩提开始菩提子的热度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喜欢菩提子的玩家更是呈现出一个指数级 ...

  • 《我想》作者:一抹兰​||诵读:沐兰

    我想 作者:一抹兰||诵读:沐兰 版式设计:沐兰  编辑:花开半夏 真的累了 兜兜转转就是半生 走着走着就剩下一个人 多想在风雨的当口 听一句:"别怕,我在" 多想在孤单的夜里 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