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夏夜渔火请您品尝《素朴之味》
【散文悦读】
【作者简介】安玉欣、笔名夏夜渔火。钟爱文学,声乐出身。喜欢在音乐和行走中感受生活,书写生活。曾有诗歌、散文、小小说、诗歌评论发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素朴之味
昨晚回老家,婆婆给我一袋儿生红薯干儿。风尘后的土灰白,手指一敲有叭!叭!叭!干透的闷响。片儿大,厚实,一看就是饱含芡粉即甜又面的薯种。每片儿边缘尚留红褐色薯皮相围。如同我当年身穿的家织布汗衫上的包边儿。熟悉又亲切。我凑近深嗅,干涩地道的薯粉味儿,入心入肺。若非年老牙口怠慢,我真想立马咬上一口,慢慢咀嚼,浸染其味,以解心馋。我有多久没如此亲近它们了?
曾相伴经年的素朴之味一一复现。
我是七零后,当时红薯可是我们的保命食。为了果腹,每年春季哪个生产队少说也得种下百十亩。大家待逢温度适宜,便从孕床上采下丰实的薯秧,密集地插埋在挑匀的沟垄里,浇水,缓苗,不多日子,薯秧儿拉蔓儿伏生,鲜嫩葱茏。这时,可将一些太过稠密的茎叶疏掐下来,热水焯了,放些粗盐和蒜泥,便为一顿饭添色增香。长蔓儿渐老,可割下些给畜禽吃。疏蔓儿掐尖儿,一来可防营养消耗,二则可保畜禽蓄力养膘。要么祖辈常言红薯为全宝。
红薯收下来,大人们是要盘算着吃的。为了确保青黄不接时能安稳度日,那些被不经意刨断的,擦破厚皮的,块头儿太小的,均被大人们擦成薯片儿,最好晾晒在土房顶和墙头儿上,以便快速吸干水分,这样可避免偶遇天气潮湿薯片儿发霉。晒透储藏以备不时之需。那些块儿大饱满的,便成了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娘怕我们倒胃口,总是变着花样把红薯蒸,煮,煎,甚至煮成薯泥儿跟玉米面掺在一起蒸成贴锅饼子。柴火烧的大灶,饼子贴锅壁的一面就成了金黄的锅巴,吃起来,内里即糯又甜,外质酥脆而香。每逢出锅,为了让我们吃着赶趟儿,娘总是去村口喚我们回家。
我们边亮着嗓门儿长长地回应,边跐溜溜从大树上滑下来。尽管老树总是挂破了鲜有新色的衣裤,别慌!还得扛起树下贴补自家日子的猪草,飞也似的奔进家门。饭香引得饥肠辘辘,我们依然按部就班儿把猪草扔进圈里,把虫瓶儿放入鸡槽,一切就绪。才偷偷瞄两眼,看娘生气真假与否,在确定无大碍后,才讨娘欢心的讪笑着接过色香诱人的大饼子,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边闻香边大嚼。想来真是素朴之味自有的乐趣和幸福。
若逢青黄不接,可没了这些美味。
头年年终,娘把做年豆腐剩下的豆渣捏成窝头,晒在房檐。再把去冬生长松散的白菜劈成长条,挂在绳上阴干。这个时节,把它们各自泡开,泡软,混蒸成菜团,便是大人们劳力的主食。而我们这些孩子自觉的只吃红薯干儿和玉米面熬的稀粥。清贫生活让我们过早地懂得了父母的辛劳不易和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彼此交付。
像那榆钱儿饭、干菜包儿、黍米煎饼、稷米糕、苜蓿苦粒,萝卜条儿……哪样儿不是曾经的保命食,如今的养生饭。我的亲亲啊!无一不会激起我困顿已久的食欲。
林清玄说:“人总是选择自己的喜好,这喜好往往与自己的性格和本质十分接近,所以从一个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我很是赞同。像我,草芥之人,素面朝天,喜清净,烦推度,厌权衡。非不得已,断不会置身于觥筹场。所以,我一向活得土地般平实本真。
适逢新政,我幸有良田数亩。窃喜自己亦为新时代的“地主”一枚。凭你什么佳肴美馔与我何干,我自有生于自己土地上的素朴之味相伴余生,岂不美哉?
【丁子芮点评语】《夏夜渔火》描述儿时母亲做的裹腹之食,虽然皆是粗粮杂谷,即是救命之食,里面缊含着母亲许多智慧与慈爱。作者用情至深,手笔细腻,语言朴实无华,将平凡的生活琐事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尽显平凡中的伟大,那就是母亲的慈爱无限。不足之处,标题与内容不太吻合,若将题目改为“朴素之食”则更佳。
天安门文学创作室编辑部人员
总 编:海底月
副总编:大 麦
【小说故事部】主编:杨 靖
责编:穆清 圆圆 王起 李新
【散文随笔部 】主编:牧 紫
责 编:姜 玮
【剧本杂文部】主编:白桦林
责 编:丑 树
【书画摄影部】主编:飞尘
【评书朗诵部】主编:小姐姐
责 编: 黛玉紫诺
【书评赏析部】主编:水 岸
责 编: yingzi 雨浓 yuny
丁子苪
平台制作:追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