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如果袁绍听我的话,天下就没有曹操什么事

一言得天下,一言失天下。

这句话放在曹魏五子良将之四的张郃身上,再恰当不过。

张郃,是个标准的职业军人,从184年应征入伍,到231年中埋伏而死,整整47年,真正的南征北战,东讨西伐。

纵观张郃47年战争经历,对于天下走势,影响最大的那次,发生在200年的官渡之战。

当年10月,袁绍得到曹操偷袭乌巢消息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支援乌巢,二是攻击曹军大营。

张郃说:“曹公士兵精锐,去了一定会击溃淳于琼等人。淳于琼一旦失败,那么将军的大业就要毁掉,应该赶快带兵援救。”

如果袁绍听了他的话,派主力援救淳于琼,那么官渡之战的结果就会改写。

当时淳于琼在乌巢的守军是1万人,曹操偷袭的兵力只有5000人。

乌巢离袁军大营,只有20里。马的速度,一般每小时20公里。从袁绍大营到乌巢,骑兵救援只要半个小时。

淳于琼的实力,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不堪。他的年龄应该的曹操、袁绍相当,都曾当过汉灵帝的西园八校尉。在袁绍那里,他和张郃、高览并列。

守备粮草,打仗最为重要任务之一,若是实力不行,袁绍也不会让他挑这个担子。

曹操想灭掉1万守军,再烧掉袁绍粮草,不会太轻松。

如果袁绍派支大军,保卫乌巢,那么曹操将陷入包围之中,偷袭必须不能成功。

可惜,这只是假设。

袁绍的谋士郭图说:“张郃的计策不对,不如进攻曹操大本营,曹操势必回救,这就叫不救自解。”

郭图的分析,看似有些道理,围魏救赵,就是如此。

但是,围魏救赵有个前提,就是“赵”要能守住。

张郃的判断是守不住。守不住,那围魏救赵就不成立了。

于是他说:““曹公营盘牢固,肯定攻不破。如果淳于琼等人被俘,我们也就全部要当俘虏了。”

张郃的判断,是基于官渡前期交战的结果。此前,袁军占尽优势,仍不能速胜,这次全力进攻曹营,自然仍不可能速胜。

张郃的话,尽管说的是实话,但袁绍不爱听。

因为在袁绍看来,他才是最牛的,守就守得住,攻也攻得破。

你张郃说他袁绍攻不破曹操的营盘,这不是小瞧他吗?

这个面子,必须讨回来。

于是,袁绍派张郃、高览率重兵攻打曹营,乌巢那边则派支轻骑兵支援。

三国时,马镫还没发明,骑兵只是骑在马上的步兵。

曹操和袁绍的骑兵,遇到一起时,仍是下马拼杀——《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武将骑马比武,基本不可能,没有马镫,武将在马上很难平衡身体,想持续轮刀动枪,不现实。但是,在马上射箭,是可行的。

袁绍的自傲,加上郭图的馊计策,让张郃的正确判断化为乌有。

在袁绍心里,或许还有另外想法:即便乌巢粮草被毁,如果曹营被攻下,仍是他袁绍获胜。

曹操攻乌巢,袁绍攻曹营,结果有四种:

1,乌巢守住,曹营攻破。大胜;

2,乌巢守住,曹营未破。平;

3,乌巢失守,曹营攻破,小胜;

4,乌巢失守,曹营未破,大败。

按概率,他袁绍不败的可能性是75%,输的可能性只有25%。

但是,在张郃看来,迅速攻破曹营的可能不存在,袁绍只剩下平和大败两个结果。

为避免大败,乌巢必须守住。

守住之后,再寻良机求大胜。

与其说袁绍听了郭图的谋略,不如说他不愿意承认曹操虽然兵少,但实力不弱于他。

战况果然向张郃预测的那样发展,乌巢被焚,曹营未破!

这个时候,曹军和袁军仍然只是回到同一起点:曹操没粮草了,袁绍也没粮草了,袁绍人多一点,同时粮食压力也大一点。

这个时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看谁更狠一点,看谁能稳一点。

但是,袁绍又出昏招了。

出馊主意的谋士郭图,知道袁绍好面子,怕他责怪自己,又愧又怕之下,到袁绍那诬陷张郃:”张郃盼望我军尽快打败仗,所以出言不逊。“

史书上没说袁绍对郭图的诬陷有什么反应,但是,张郃和高览等人惧怕被追究,烧掉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

如果袁绍拒绝郭图的谗言,坦然接受战役失利,收拢军心,鼓舞斗志,他和曹操的争斗,结果仍未可知。

从张郃和高览阵前反水看,袁绍肯定对郭图的诬陷表示肯定,或者至少未否定。

而他的态度,又被人转告给张郃、高览等人。

攻又攻不下,退又退不回,无论怎样,都会被袁绍严惩。

良计不被采纳,苦战没有寸功。

如果想活命,只能是向曹操投降。

被逼之下,张郃和高览降了曹操!

这才是引起袁军崩溃的真正原因。张郃和高览,是袁绍的四庭柱,两人统率重兵,一起投降,袁军谁听了这个消息都会觉得大势已去。

袁绍在202年病死,他未听张郃的一句话,失掉整个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