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三十税一,又连续13年不收税,为什么国库还会充盈?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的盛世,尤其是特别低的田税标准,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汉初刘邦在世时,田税是十五税一,即使是在战争时期,也不会超过十税一。文帝和景帝进一步降低,二十税一、三十税一。

按说这么低的税率,国库应该收不到太多的钱粮才对。可史书记载,国库里的铜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传统的解释是轻徭薄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垦出更多的土地,才使国家和民间都富裕起来。

▲国库堆满铜钱,绳子都烂掉,但这些铜钱是怎么来的呢?

可是简单计算一下便知,从十税一到三十税一,耕地需要增加到原来的三倍,才会有同样多的税收。即使国家开支不增加,也必须开垦出比三倍更多的耕地,方会出现国库充盈的情况。而汉初国土并没有增大,这些多收的铜钱又是哪里来呢?

一、天下无税

汉高祖刘邦可以算是起于毫末,小小的亭长显然跟达官贵人扯不上关系,因此刘邦格外重视农耕,定下十五税一的低田税,使农民可以多存下点粮食,提高种田和垦荒的积极性。

一直到文景两帝,这个政策都被执行得很好,文帝登基仅两年,便把田税降至三十税一,人头税也从120钱降至40钱。第二年又免收一半田税,后来干脆取消,直到13年后景帝登基才恢复三十税一。这个时代的税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低的,没有之一。

▲残酷的灭秦和汉楚战争,使汉初国力极度虚弱,需要休养生息

既然田税和人头税这么低,百姓有没有大规模开垦农田呢?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不好直接得出结论,但可以通过人口的大概情况看出一些端倪。

史学家们估计,汉朝初建的公元202年时,人口在1500—1800万之间。有确切记录的公元2年汉平帝时,人口正好6000万,增长了3—4倍。而汉朝的疆域基本上稳定,开拓西域带来的耕地非常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汉初的农民大概是中国古代最幸福的,交税极少

从汉初到景帝末年大约有六、七十年,耕地能否有三倍以上的增长是值得怀疑的。即使有,也没用,因为国家的大部分疆域并不在皇帝的直接统治下,根本收不到田税。

汉初的情况没有其他大一统王朝那样简单,当时全国有57个郡,皇帝只掌握其中15个郡,其他各郡在诸侯王手里。刘邦剪除韩信等异姓王后,大封同姓王,让他们替自己守着天下。

汉初的分封制延续着周朝的惯例,封地上的田税交给诸侯而不是朝廷。也就是说,三十税一的田税只能在皇帝直辖的15个郡实行,诸侯是可以不理睬的。那么,诸侯定的田税是多少呢?零。

▲诸侯与朝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争夺百姓的依附

对农民来说,田税当然是越低越好,哪里税低就往哪去,诸侯要想留住农民,只能采取更低的税率。否则人口流失,实力越来越弱,难保不会被皇帝削藩,必须有足够的实力才有可能保住自家的封地。

像吴王刘濞,也就是后来七国之乱挑头的那位,其治下就没有田税。齐王、楚王等等也同样取消了田税,农民有田随便种,没人来打扰你。中国下一次取消农业税,恐怕要等到公元2006年了。可以说,汉初的农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天下无税。

二、市场经济

皇帝和诸侯都不收税,他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简单得很,做生意。诸侯们煮盐、冶铁、铸币,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这些不都是国家专营的吗?那是后来,汉初可没有这种说法,朝廷什么都不管,只要你有本事都可经营,国家只负责收税,这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文帝连铸钱的权利都下放了,《史记》称文帝“令民纵得自铸钱”。只规定铜钱必须达到一定的重量,是方孔圆钱就行,谁都可以铸。家里有铜矿不就发了吗?还有比自己印钞、不,铸钱更爽的事情吗。

▲长安是汉朝的都城,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富人

老百姓肯定不可能有矿,有能力掌握矿山的,仍然是诸侯或与皇帝有亲密关系的贵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初的邓通,就因为文帝给了他铸钱炉,而跻身富豪排行榜的前列。

现代考古发现,文景时代的铜钱规格非常多,数不胜数,直到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国有,才重新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汉文帝时确实是私铸成风,而且完全合法。

▲文景之治使民间财富急剧增加

免除田税,得利的不仅仅是农民,整个社会都会繁荣起来,这一点跟现代国家用免税来刺激经济的道理是一样的。农民手里有了多余的粮食,可以卖了换钱,提高消费水平,也可以换成耕牛农具,扩大再生产。

铁盐糖酒消费量大增,酒肆茶馆生意兴隆,戏班倡家等娱乐业勃蓬发展。《汉书》上写,农闲时每个村子的空地上,都有成群的农人在赛马,大家互相炫耀自己养的好马。这是古代史上最值得书写的一个时代。

三、皇帝也是生意高手

田税是古代官府财政收入中最大的一项收入,现在不收田税了,官府和皇宫的开支又从哪里来呢?虽然商税会多起来,但从皇帝与诸侯的竞争来看,商税不可能很重,否则商人也会跑掉,商税应该不够弥补田税的减少。不用急,皇帝有皇帝的办法。

首先是尽量节省,汉文帝是个很抠门的皇帝,能省则省。有一次他想修个露台,算下来需要一百金,相当于十户小农的家产。文帝舍不得,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时的官吏数量也少,俸禄开支就少。

▲汉文帝卖爵虽然有情可缘,但开了个坏头,以后的皇帝越来越离谱

但光靠节省显然是不够的,文帝的办法是卖爵位。汉承秦制,有二十多个级别的爵位对应着不同的待遇。秦朝以军功授爵,汉朝本来也是,但现在变了,文帝明码标价向天下人批发爵位。注意,卖的只是爵位,不是官职,跟后世的买官卖爵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古代是个十分讲究等级的社会,衣食住行都有各自的等级规范,像商人尽管有钱,但地位低,丝绸衣服不能穿。农民的地位高,却穿不起丝绸,也不可能出门坐车,顿顿大鱼大肉。

▲汉景帝画像,史学界对其评价远不如其父文帝

而有了爵位之后,除了免一点税外,更重要的是身份提高了,吃点好的、穿的好的,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坐车出门倍儿有面子。富人们纷纷解囊,从皇帝手里买来心仪的爵位。比起秦人搏命才能换到爵位,汉朝的富人真是有福了。

有了这笔富人们的买爵钱、不,应该是慷慨捐助,文帝再也不用担心官吏们的工资和三宫六院的开销,国库里的铜钱渐渐堆积起来,有钱没处花,钱绳自然会烂掉。

汉文帝卖爵位,多方权威史料都有记载,却从来没有招来骂名,也算是敛财有术。现代一些汉墓里考古发现,很多汉朝商人、甚至军人都拥有超出身份的爵位,可见当时的爵位获得并不难,爵位越来越贬值和泛滥。

▲汉代长城遗迹,长城的作用是大幅减少边军数量,降低国家负担

除了宫廷和官员的费用外,军费才是真正的开支大头。匈奴不断犯边,汉朝必须在长城一线驻扎重兵,每年向边军输送粮草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千里运粮,三十石只得一石,陆地长途运输的消耗极为惊人。

文帝还是老办法,凡是向边关运粮者,便可换取爵位。于是,商人们纷纷运粮于边塞,甚至在边关附近屯田,就近供粮。朝廷的负担大为减轻,这才出现了钱多得用不完的那一幕,文景之治由此而成。

四、不可复制的成功

文景之治看起来似乎不难,免田税卖爵位而已,为什么后世帝王没有能够复制呢?关键是时代不一样了,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终结了汉初的市场经济。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文景年间国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开支,靠卖爵和商税收入便能维持官府开支,还有很大的盈余。这样的条件本身不可复制,尤其是匈奴越来越强大后,汉帝国早晚会面对这个问题。

▲反击匈奴在经济上并不一定划算,但谁敢保证匈奴的胃口不会越来越大

即使汉武帝愿意继续维持和亲纳贡政策,胃口越来越大的匈奴也未必愿意继续保持和平,两强之间必有一战,届时只有拼命扩大官府的财政收入,才能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文景之治注定是唯一的。

参考书目:《汉书》《史记》《中央帝国的财经密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