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瘰疬 颈淋巴结结核】
瘰疬
瘰疬是指因肝气郁结,痰气交阻于颈项所致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以结核累累如串,溃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此愈彼溃,久不收口为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好发于颈部、耳前后,可延及颌下、锁骨上窝、腋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颈淋巴结结核。
诊断依据
1、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
2、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3、好发于颈部、耳前后,可延及颌下、锁骨上窝、腋下。局部初起出现数目不等的不规则肿块,皮色不变,无疼痛,活动度好,随病情发展而结核增大,粘连皮肤,推之不移;溃后脓液清稀,夹败絮样物质,疮口潜行,久不愈合,可形成慢性溃疡和窦道。
4、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活体组织检查,常能明确诊断。
鉴别要点
1、臖核
常由颜面和口腔咽喉部炎症而诱发。多为单个肿块,有压痛,很少化脓,有时原发炎症已消退,但臖核仍在。
2、失荣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原发肿瘤病史或在鼻咽部、甲状腺、乳腺等相应部位发现原发病灶。颈部肿块进行性肿大,质硬,易侵犯周围组织,一般不会液化成脓,人渐消瘦,溃后疮口高低不平,血水淋漓。
3、恶性淋巴瘤
多见于男性青年,患者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尤以腋下、腹股沟和纵隔淋巴结累及为多,肝脾也往往肿大,可伴严重贫血和不规则发热。取活体组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1、临床表现
初起颈部出现结核肿大,数目大小不等,皮色不变,质硬,无痛,活动度好,随即结核增大,相互粘连,融合成片,推之不移,渐感疼痛,随即成脓,皮色暗红,按之微热,有波动感,溃后脓水清稀,夹败絮样物质,溃疡边缘皮肤暗红,疮口呈潜行性,肉芽组织苍白,水肿,数月或经年不愈,形成窦道或慢性溃疡。
2、临床分期
(1)初期:颈部结核肿大,数目大小不等,皮色不变,质硬,无痛,活动度好。
(2)中期:结核增大,皮核粘连,融合成片,推之不移,渐感疼痛,随即成脓,皮色暗红,按之微热,有波动感。可伴轻微发热,胃纳不佳等。
(3)后期:溃后脓水清稀,夹败絮样物质,疮口呈潜行性,肉芽组织苍白,水肿,数月或经年不愈,形成窦道或慢性溃疡。可伴潮热,咳嗽,盗汗;或精神倦怠,头晕失眠;或腹胀便溏,形瘦纳呆等全身症状。
3、分证论治
(1)气郁痰结
【证候】颈部结核肿大,数目大小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或融合成片,按之坚硬,不热不痛,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腹胀纳呆,疲倦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而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生牡蛎30g,柴胡、白芍、茯苓各15g,当归、连翘、法半夏、玄参、夏枯草各10g,陈皮12g,浙贝母10g,甘草6g.
(2)痰热内盛
【证候】结核增大,皮核粘连,相互融合,渐感疼痛,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或有波动感,伴轻微发热,胃纳不佳。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化痰,托里透脓。
【方药】托里透脓散加减。黄芪30g,党参、生地黄各15g,当归、玄参、连翘各12g,白术、皂角刺、炮山甲、陈皮、浙贝母各10g,甘草6g.
(3)肺肾阴虚
【证候】颈部结核肿硬,或溃后脓水清稀,夹败絮样物质,脓液淋漓不尽,或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不易收口,或形成窦道,伴潮热,盗汗,咳嗽或咯血,心烦,失眠。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肾补肺。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生地黄各30g,淮山药、丹皮、黄芩、知母、太子参各15g,山萸肉、川贝母、沙参各10g,甘草6g.
(4)气血两虚
【证候】结核溃后脓水清稀,夹败絮样物质,创口日久不愈,伴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形体消瘦,头晕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化痰散结。
【方药】香贝养营汤加减。熟地黄20g,党参、白芍、黄芪、茯苓各15g,当归、象贝母各12g,白术、制香附各10g,川芎、炙甘草各6g.
4、药物外治
(1)初期:冲和膏、消核膏、阳和解疑膏掺黑退消、回阳玉龙膏外敷。
(2)中期:脓未成熟者,用千捶膏敷贴;脓已成熟者,尽早切开排脓。
(3)后期:脓腐未尽者,用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药线,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者,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外敷;有空腔或窦道者,先用千金散药线,或白降丹、红升丹药条脱腐后,再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
5、手术疗法常用切开引流术。
6、其他疗法
(1)成药验方:a.口服小金片、芩部丹片、内消瘰疬丸、消瘰丸、芋艿丸;b.夏枯草膏15g,冲服;c.抱石莲30g,夏枯草30g,水煎服。
(2)针灸疗法:
a.体针:针刺肿大的结核、肝俞、膈俞。
b.挑刺:挑刺结核点(肩胛下方,脊柱两旁,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处),或肩井、肺俞及其附近,令其出血。
c.“0”号疗法:以细银针横向贯穿结核【可通电加温】。
(3)拔核法: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核处,待结核脱落后,再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