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能干越忙碌越吃亏?这四条干货,说破职场微生态,别让老实人吃亏
有人问职场火锅:为什么我越忙就越安排干不完的活,闲人不干活还提拔快,领导是睁眼瞎还是故意欺负老实人?这个问题必须从管理者者角度来回答,从员工立场分析就是缘木求鱼。职场火锅好歹做过多年体制内的管理者,对这种“职场微生态”也是头疼,但自有处理办法。
去年,一个手下忙人心理不平衡,找我诉苦说,为何什么大材料总让我写?他们闲得要死,还在旁边指指点点。我说,不让你干,我让谁干?让他们干,能拿出手吗?还不如我自己干呢?让你干,这是信任你。
这位下属嘟囔了一句:你这不是鞭打快牛嘛,欺负老实人嘛。我怒斥道:不欺负你,我欺负谁?别人还没资格让我欺负呢。你好好干,一两年后你就知道了。一年左右后,这位忙人被晋升主管。
第一,如果团队少于50人,负责人对下属基本了解,符合帕累托法则。
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如果上司眼睛不瞎,智力不欠费,对50人以内的下属,相处一年左右,基本会有一个了解。如果下属超过50人,可能记不全,再分成几个组,采取二级管理,但对主要骨干员工也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认为领导看不到还是故意欺负老实人,这对领导的误解。
优秀领导者的核心职责,就是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50位下属,有能力强的,有态度好的,有偷奸耍滑的,有投机取巧的,有憨厚老实的,有聪明伶俐的,等等,要善于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领导者的责任和权力。
这个角度与员工的认识是不同的。比如,员工互相之间是不服气的,张三想干李四的岗位,领导不同意,但又不好意思点破,说你不适合干那个岗位,说个“善意谎言”吧,那个岗位已经有人了。
其实,即使没人,领导也不想让张三干,因为他能力不匹配,但员工不自知,就认为领导不给他机会。这个小例子,说明在人岗匹配上,领导认知和员工认知往往不是一个频道上。
那么,忙者更忙,闲人更闲。这是职场上二八定律,20%的骨干承担80%的主体工作量;80%的人承担剩余20%不重要的工作量,关键是80%的闲人不自知,甚至觉得那些辅助工作比核心工作还重要。引用一个相声段子:足球队的厨师说,不给你们做饭,你们能踢出世界冠军吗?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帕累托效应”不断强化。
第二,领导眼睛看得见,心里也明白,但没能力或者没精力,解决“二八定律”。
领导既然看得见,手下人忙得忙死,闲得闲死,为什么不管管?有的管不了,有的不愿意管,有的是优化管理精力。这既是领导的无能,更是无奈。有的领导心里明白,但没有能力解决二八定律,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领导手下的人,未必是他选的;
二是即使是他选的人,也有许多选错的;
三是有些员工的能力和悟性无法提高;
四是有些员工心态不好,消极怠工;
五是关系户、愣头青、资源户、坐地虎、“惹不起”、“佛系”等员工,干脆放弃不管,不浪费精力。
聪明的领导都明白,带什么样的团队,都是二八定律,所谓强强联合,最后还是四分五裂,强人与强人是很难组合的。所以,一个团队里,既有能人,也有平庸的人,养着的闲人,尤其是体制内,这种“微生态”普遍存在。
对领导者来说,不管团队成员如何,首先是分工合理、奖惩到位,让这个团队能团结运行,发挥整体效能最大化。
比如,我的部门手下40人,我分为三个层次群体。骨干层,大约有10个人能力很强,可以独当一面;培养层,10个人能力中等,但有潜力,可再培养再提升;普通层,剩余20人,只能安排一个方面的业务,让他们单独负责一个整体工作就麻爪了。
举个例子吧:我让这普通层(20人)中的任何一个人,写一个面上工作的整体方案,他们挠破头皮也写不出来。但我让骨干层的人去写,他们就会写出一个让我基本满意的东西。但那20个人不会承认这一点,反而讽刺那些有能力的人,“不就是会写字嘛?”
我常常一笑了之,并不向这20个人解释,心里说:写好一个方案,可不仅仅是笔头子的问题,还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
为什么我懒得解释?因为抓住骨干层,培养中间层,带动普通层,这个团队的整体功能就可以最大化了。不会让这20人负责面上的工作,何必在浪费精力呢?
你说我没能力也好,没精力也好,不负责任也好,我已经不想考虑这些,我只需要考虑团队整体功能就够了。说我没有能力,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把所有40个人都换一遍,这里面一半人都是上级打招呼来的。说我没有精力,是因为浪费在改正普通层的时间,不如带好那些核心成员创造的价值更大。
不要觉得上司都是蠢猪,他也会算综合性价比,他也不想为这些破事“操碎了心”。记住,聪明的上司,对有些不上道的员工,宁愿放弃,也懒得改造。
第三,如果你是那个忙人,正确看待“忙”的含义。
假设你就是那位“大忙人”,自己每天忙得像八爪鱼一样,其他同事闲得玩手机,时不时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实在闲得慌了,还对你工作深挖细找、鸡蛋里挑骨头。结果呢,你多做多错,多错多挨批评。那些人,少做少做,不做不错,还在旁边看忙人的笑话。是可忍孰不可忍?且慢,听我分析:
举例说明:前不久,有一位忙人发了一篇大稿子,马上就有同事到我办公室,很“真诚”地提建议:这个稿子里有个错别字,我斗胆提出来,主要是为部门好,担心给领导惹祸呀。我笑着说,感谢你的认真,我知道了。这件小事,我来处理,你反映到我这里就行了。这位下属听到我的表扬,高兴地走了。
我是怎么处理的呢?我自己修改了那个错别字。我对那位忙人闭口不提这件事。
一是作为上司,有责任为忙人擦屁股;
二是没有必要给忙人造成一种多做多错的委屈感觉;
三是同事来反映这个错别字,本意是打小报告,但本质对工作有利,可以当面表扬,但不能扩散负面影响。
有些职场文总是往歪处分析,其实作者只是职场“作家”,并没有管理部门的经历和经验。比如,他们会按照鸡汤文或者课程软文的逻辑和套路来分析:
你忙,是不是瞎忙?你忙,是不是不会时间管理?你忙,是不是你不懂拒绝?人家闲,是因为人家效率高;人家闲,是因为人家学了某工具;人家闲,是因为人家用一杯咖啡钱买了一堂课。总之,你忙,是你自己造成的,活该!人家闲,说明人家聪明。如果把职场问题看得这么简单,也是醉了。如果是为卖点不靠谱的课,那就呵呵了。
这个“忙”和“闲”,在职场微生态里,有什么含义?怎么认识?实事求是地讲,尤其是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忙的人,正是那些老实本分、踏实肯干、能力强、出手快、没怨言的人,正因为这样,上司用起来顺手,就把更多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因为交给他们上司才放心,客观造成了忙者越忙。上司心里清楚明白。
闲人,没听说是因为效率高而闲的,也没听说学了什么工具就闲的。效率高,上司还会给你派任务。你懂新潮工具,正好高职位的上司都会找你“用工具”。工具,就是工具而已,真正上位的人,靠的还是脑子和视野。
第四,从领导者角度如何处理这种“微生态”呢?坚守一条底线:不要让老实人吃亏。
有些职级,我有完全的用人权,我不会让老实人吃亏,优先提拔那些真扛活的骨干员工。有些闲人就跳出来说,他们总是出错,你不但不处罚,还让他们得利了,你是不是被他们“拿住”了?这种闲人不干事,还戳弄事,甚至泼脏水。我怼回去更简单:多做多错,屡错屡做,正说明人家忍辱负重,这样的人不用,那还用什么人?!
有些职级,我即使没有决策权,也要为忙人争取利益。比如,讨价还价法。上级要提拔一个关系户,我会嬉皮笑脸,买一送一呗,搭一个忙人。上级不同意,我也拖着不办,最后双方妥协,达到买一送一的目的。时间长了,还是那些骨干提拔比例高,毕竟真正干活的骨干比例小。
如果上级非要提拔闲人,我挡不住也搭不上车怎么办?因为有的闲人能量比我都大,委屈了老实人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陪老实人喝一顿大酒吧。有些事情也不是我能左右的。用真心换取老实人的信任,尽量挽留他们,温暖他们,平时有些利益和资源,要向他们倾斜,倾斜的时候也要找各种借口,减少闲人的眼红搅局。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比如说,你让闲人眼红了,暗箭伤人,胡乱告状,把好事搅黄了,损失的还是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