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走偏时,不必惊慌
前几天,一位家长给我发来一条求助信息:张老师,我家孩子在家学习时,成天沉迷于游戏,怎么办?当我看到这条信息后,我能从中感受到这位家长的无助。怎么办?简单的三个字,我想,这是家长对我的信任,也是家校共同承担的教育。我回复了这位家长:别着急,我来试着改变孩子吧!
疫情原因,学生只能通过微信群学习,于是,我在群里找到这位孩,主动加了她微信。
“你好!最近学习怎么样呢?”我主动问她。
“还可以啊!”她回复我,还加了一个可爱的表情。
“每天除了学习,你还做了什么呢?”我又问她。她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过了一会儿,她回复我:偶尔玩一会儿游戏。她这样回复我,从中可以看出,她是诚实的。我追问:你是偶尔玩游戏,还是经常玩游戏呢?她给我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我猜测,她可能知道我要批评她了。
时间过了一分钟,她还是没有回复我。我又主动问道:“你怎么不说话了呢?”她又给我发了一个微笑表情,好像在暗示什么。我耐心等待,我相信,她一定会回复我的。过了一会儿,她终于回复我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玩游戏。”多么真诚的回答啊,我想,孩子玩游戏,一定是有原因。一是家长要上班,她一个人在没人管,控制不住自己,二是游戏本来就具有刺激性,小孩当然会沉迷其中。想到这些,我原谅了她。
原谅,是彼此理解。可是,对于小孩沉迷游戏,作为老师,仅有原谅是不够,或者说,一味地原谅对方,会让对方迷失方向。想来想去,我决定拯救她,把她从游戏的泥潭里拉出来。
“你玩游戏有收获吗?”当我发出这条信息后,她立马回复了我:“有收获啊,结识了小朋友,打发了时间……”从她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因为我是老师而说谎话,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如此真实的小孩,我有什么理由不去亲近她呢?不去唤醒她呢?
如果说,我以老师的口吻去教育她,命令她不要玩游戏,我想,她一定会产生抵制情绪,甚至会产生一种后果——她不再和我聊天。怎么办?我又想到了这三个字。我决定改变身份,将她当作朋友进行沟通。
“我是你的朋友吗?”我回复她,然后,也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她回复我:“你是老师,也是朋友。”“既然你把我当朋友,那么,你就别玩游戏吧!我从来不玩游戏,它会让一个人迷失方向,影响学习。”当我把这一行字发给她后,她回复了两个字“好吧!”我回复“我相信你会改变自己的,加油!”她给我发一个微笑的表情。我们的聊天结束了。
放下手机,我一直在想,网络游戏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引性,小孩沉迷于游戏,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成人在面对此种情况时,不是用打骂解决问题,而应该耐心加以引导,帮助其走出游戏的泥潭。
第二天,我问她“小朋友,今天快乐吗?”她回复我“这个”我又问她“我问你今天学习怎么样啊?没玩游戏吧!”我她回复我“没有”。我又回复她“那就乖。”
第三天,我问她“今天没玩游戏吧!”她回复我“没有”我说“那就好,说明你进步了。”
就这样,我每天都会以朋友的身份提醒她,问候她,希望她在与我的聊天中,感受到我对她的期望,对她的爱,主动忘记游戏,把心转到学习上来。
“张朋友,今天在睡懒觉吗?作业还没有发。”这是她发给我的信息,当我看到这条信息时,暗自笑了,多么纯真的小孩,多么可爱的朋友。我回复了她“马上发。”她回复我“好吧”。我们的聊天结束了。
这位小孩到底走出了游戏的泥潭没有呢?我一直在猜想。我深知,一个沉迷于游戏的人,想要真正忘记游戏是需要勇气的,更别说,她只是一个无法明辨事非的小孩子。想到这里,我决定择日以朋友身份去到她的家里,与她面对面沟通。我相信,真诚的大人,一定会改变真诚的小孩。
从这件事情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教育问题:面对小孩的陋习,作为教者,到底是采用堵的作用大?还是采用疏的作用大?当然,小孩的成长,更需要教者用心洞察,精心呵护,用情陪伴。如果发现小孩沉迷游戏,家长不必惊慌,而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原因,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小孩的成长,需要重塑的过程,既然是重塑过程,肯定会出现走偏的现象,如何将其扶正,才是我们应该去深思的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