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学愚教授:没有智慧的慈悲是一种烂慈悲

曾瀞漪对话学愚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以下为对话文字实录: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学愚教授,请坐,谢谢!谢谢学愚教授,教授刚刚在演讲当中谈到,如何在“疫”境中学佛?这个特别重要,因为教授谈到了“疫”境或者是疫情好修行。人们看到别人的痛苦,其实就会思考到自己,想想自己如果是他们那样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看到别人这么痛苦的时候,生起慈悲之心,想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人。

这时候有个很重要的是,从今天的演讲话题当中,让我很想问学愚教授,如何在“疫”境中学佛?前提是要跟佛有缘是吧!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或者是常常听到别人说“唉呀!瀞漪你有佛缘。”我常在想,为什么他知道我有佛缘呢?我看起来很有佛缘的样子吗?什么是有佛缘的?

学愚教授:好说,但这一句什么叫佛缘?就是很难理解。就是我们只知道这个果,因为你现在已经和佛教有缘了,我知道已经有这个果了,才知道你有佛缘。但是到底什么叫佛缘?他什么时间结的这个佛缘?可能很难知道。或者不是今生,或者是前生,或者前前生。佛缘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但是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佛教里面所讲的这个“缘”,可能它只不过是,我们要当下怎么做,我们如何要结这个缘,过去的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其实我们过去可能一说有缘、无缘,它最后还是有个果。现在我们既然已经进入佛门,或者我们已经看到佛像,我们已经亲近了上师,这个就是一种果。

从这种果来推断的话,肯定就是有这个因嘛!因就是缘的问题。什么叫佛缘?其实我们很多人如果用心去看的话,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佛缘,都能够来启示我们进入佛教。这里有一个短剧或者笑话,就说天灾、人祸,有一个人被淹了,他说因为他信上帝的,他一定要上帝来救他。后来有船、有直升飞机来救他,他都不愿意上,他说一定要上帝来救他,最后他去世了。

他死了,死了以后到上帝跟前,他就抱怨,我这么虔诚地信仰你,你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就说,我首先派船来救你,你不上船。我后来又派直升飞机来救你,你也不上直升飞机,你叫我怎么救你啊?

当然这是一个故事,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怎么样,船和直升飞机都是一种缘,如果我们用佛教的角度去看的话,所有的,我们现在要讲佛眼看世界,如果用佛陀的或者智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所有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缘,这个是从一种形而上的角度来讲的。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肯定是有缘。就像一件事情,肯定有它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由这个道理,不管它是因还是果,但是它已经形成以后,肯定是因和果的一种结合体的话,这样子我们就能够去承认它,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去创造一种新的机缘或者因缘,能够成就更好的未来。我认为这是佛教里面所探讨的,所谓的缘,有缘、没缘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教授。教授,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这么问您,就是说学愚教授您很有佛缘。您在这一辈子当中,是不是有被人家这么问过这个问题?

学愚教授:是的,很多人。

主持人曾瀞漪:那被人家问过这个问题的时候,您心念当中起的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学愚教授:有很多人说我有佛相,就是看起来像一尊佛。当然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佛,对吧!从佛教讲,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有佛性就能成佛!你成佛肯定就有佛缘对吧?当别人问我有佛缘的时候,首先你要认为自己的行为,肯定是给别人产生一种效果,就是在他的眼光中,从你身上看到与佛教,或者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或者他所知道的佛教的形象,在你身上看到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说法,他至少,就像我们看到佛像,你看到佛像也是有佛缘。

你看到佛像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不一定是有佛缘,因为我们可能经过街道,或者百货商店也可以看到佛像,但是我们可能不会想到佛教的吧。我们看到艺术品,或者一种其他的装饰品,但是如果这样反思一下,佛,他是一个代表,然后通过他,有这个缘或者这个媒体,然后进入佛教,或者从学佛,然后行佛,我认为这个也是一个好的事情嘛!

主持人曾瀞漪:有很多朋友在问说,为什么有一些寺院或者是寺庙,要修得这么宏伟?或者是有一些佛像,要修得这么的美丽(庄严)?也有人解释说,原因是因为让人们兴起崇敬,或者是爱美之心。比如说佛教对很多人来说,就像你讲可能是个艺术品,可是透过这艺术品的美,进而去研究它、欣赏它,然后就会跟佛教结起了缘分,对吧?

还有一个说法是说,“佛法不度无缘之人,法雨不润无根之草”,既然是佛愿意帮助那么多的人,为什么他就做不到那么多的事情呢?他一会说,我们刚刚说有佛缘,可这话说起来,实际上有很多人也是没有佛缘的,佛也是帮不了他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学愚教授:这个是非常好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人可能一生当中遇不到,他可能非常迫切地希望遇到一个佛,但是他遇不到。或者有些人,他可能无意当中,他本来不想的,然后无意地进入佛门,然后学佛就出家。这里面有一个所谓“缘”的问题,“缘”它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它是在创造当中。

刚才曾居士所说的,我们现在把寺庙建得富丽堂皇,是为了接引那些有缘人,实际上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么富丽堂,住在山洞里面、住在树下,所谓的日中一食、树下一说,就是非常简单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是一个世间法的问题,不是佛教(的问题)。

佛教当然是离不开世间法,佛教是一种随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我们现在的世界物质生活,远远要超过佛陀时代的物质生活,现在寺庙乃至丛林的生活有所改变,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需要,很多人说我们要回到佛陀时代,其实回不了的。

我们要过现代人的生活,我们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因缘,那么佛教就用现代的因缘来度化现代人,这叫做对症下药。佛教里面有讲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用,就像药一样的。治癌症的药(用来)治感冒可能治不好对吧,药再贵但不对症治不好。

我们现在众生的病,和佛陀时代众生的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贪、瞋、痴引起的。但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那就需要用现代的方法,来逐渐对症下药,然后治疗、治理它、解决它。这个可能就是佛教所讲的,就是所谓的契机和契理的问题了。

主持人曾瀞漪:契机、契理,如果在这次的疫情当中,会让人们更加地去意识到,人类在过去这么长时间以来,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叫做造业,和产生了这次的共业,于是有这样的疫情发生。既然有这样的因形成这样的果,我们就要来检讨一下,就是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把这个业尽量地减轻,甚至是消掉这个业,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到这个因果的问题,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是我们自己在讲,就是这个果要如何去消除?您刚才在演讲当中谈到了,如果要解除这个果,其实要形成另外一个因,我们很愿意再形成一个因,去解决一个果的过程当中,我怎么知道因起果现的时候,这当中是不是反倒造成恶果了。我真的很想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恶果不是我预见到的,也不是我要让它出现的。于是人类在因果当中,如何去看这个度,究竟如何有好的因,不要出现恶的果。

学愚教授:首先就是刚才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然这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但是我更认为菩萨不是畏因,菩萨是不怕因。但是他是重因,重视这个因。因为他知道因种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果。因为有这个因然后产生什么果,他能够预测到,他知道。

就像我们知道今天做的事情,可能会影响我们明天的生活,我们很多人就不计后果去做。但是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像菩萨这样,他就知道,他很重视这个因。然后到底这个事能不能做?能做他肯定就去做,然后就是知道了以后,好的再去做,不好的他就不去做。他是明白这个,我认为菩萨是明因,知道这个因,然后(有)这个果。

因和果之间,我们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宿命论,其实佛教不是的。佛教不是宿命论,佛教是一种现实论,为什么这么讲呢?因果不是一个定律,它是一个规律。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个我认为在南传佛教里面,特别是在《那先比丘经》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

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一块石头(在)人的前面,你这个人的力度、石头的大小,决定了你掉下来的方向或者方位。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是一个拋物线,人的力度决定了抛物线的范围和距离。但是如果在没有外缘的情况之下,如果有大风或者其他的一个东西挡住了,这个掉下来的地位(点)就会变了。所以佛教讲的这个因果关系,就是你的 Potential Energy,你种了这个因以后,你就会有这种潜能,会产生这种果。

换句话讲,你人掉在哪个地方,有这个可能性,但是还是要有缘,外面这个缘非常重要。如果有善缘,本来你掉在河里面,它可能把你偏掉在陆地上面。本来生在贫困家里面,可以生在这个快乐或者有钱人家里。这个就是一种缘,所以佛教的结缘非常重要。

到底怎么知道是善缘和恶缘的问题,很多人说我来帮助别人,有的好心办坏事的人,或者就是好心被人欺的;被人欺负、被欺骗了。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骗子,你帮助别人,别人被你讹诈了,对吧?这样子到底有没有因果啊?有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然后你还要痛苦,还有被罚,乃至现在“碰瓷”有很多,这个产生了很多的困扰。

但是佛教讲,我认为佛教因果关系或者缘起,它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的,它不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就是你做这件事的行为,到底是善还是恶?由你的起心动念所决定的,和它的结果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你是出于善心,你做的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你这个行为也是善的。

你这种所谓的行为也是善的、善行,但是如果你这个起心动念是,(就像)坏人偶然有个机会给他做件好事。本来想害人的,但是害人的(却)可能做了好事。但这个起心动念是坏的,这种行为,从佛教善恶的角度来讲,这个行为就是恶的。

佛教不是(看)一个行为的,它是一个心性学,它从心的角度来看待,或者来判断这个决定。所以很多佛教徒可能说,我做好事或者我心太好,我慈悲反而被人欺骗。没关系,你被人欺骗,换句话讲,只要你起心动念是好事,这是第一步。

第二个,当然你要从被别人欺骗的、被讹诈的事件当中学到东西,那就是有智慧。如何来判断?这个也是佛教里,不是什么样的人来求你,你就给他。有些像(吸)毒品的人,要跟你要钱,你钱给他了,他马上去买毒品。你是在害他呢?还是在(帮他)呢?所以佛教的智慧和慈悲,这两个东西必须在一起。不然,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一种烂慈悲,没有慈悲的智慧是非常可怕的。

科学的发展,或者人只要有本事,你有聪明(就)能够掌握现在的科学武器,你就可以侵害别人,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佛教讲慈悲和智慧必须结合在一起,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当然这个慈悲和智慧有高、有低的,我们必须有次第的,逐渐地向佛的慈悲和佛的智慧发展。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凤凰网的网友这么问您,请问一下学愚教授,谈到共生,很多情况下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这跟“分离感”是有很大关系的。很多人认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那么请教一下,如何培养“一体感”?

学愚教授:“一体感”,实际上可能就是说,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同体共生”的问题。确实是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佛教讲众生平等。为什么要讲众生平等?实际上就是因为众生不平等,所以我们才讲众生平等。实际上不是承认这个,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众生平等的,因为我们的业力不一样。我们生活在香港,和生活在欧洲、非洲的人不一样,业力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有佛性,我们都能成佛。我们的Potential Energy都是平等的,我们机会、机缘都是平等的。

只要你努力,这是平等的。但是机缘的努力,还有外缘,外缘很大程度是不平等的。我有我的因缘,你有你的因缘;因缘不一样,我认为就是不平等。这个不平等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因为人嘛,之所以是人,有贪、有瞋、有痴,所以这个贪、瞋、痴把人,本来我们都是有佛性,我们都是可以共同地为自己、为他人来做事,但是因为我(分别),这是我的,这是你的。

所谓的佛教讲“无我”对治,早期佛教讲无我,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无我”,而是来对治世界当中一种对“我”的执着。如果你把所谓的这个“我”消除掉,“无我”也不存在了。实际上,所有的佛法是在对治世间法的,它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能够使我们应用的。

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如何解决我们生命当中问题,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我、我执,“我”这个概念,比如说我和你认识,那我们是朋友。那不认识是陌生人,这样子就产生了距离、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利害的冲突,这个就是人类痛苦的一种根源。

佛教讲,就是要用“无我”的思想袪除这个,袪除了“我”的执着以后,逐渐地你可以把这个,首先我要对我的朋友,刚才就讲“慈”的时候,对我的朋友、对我的家人好,然后逐渐地扩大,对我的敌人跟陌生人,这样子使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

如果大家都成为自己朋友的话,或者就是一个慈悲的人,或者好人的话,这个世界上矛盾可能就会淡化一点,但是它可能不会消失,不能消失,因为一旦消失,换句话说,如果消失的话就不是人类了。所以这里面它肯定会存在,但是可能稍微地淡化一点、削弱一点,然后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合一点,世界更加美好一点。

主持人曾瀞漪: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佛法对于现在乱糟糟的事件,究竟可以起到什么样的帮助和作用呢?这个世界如此之乱,而您现在要做很多的事情,也是让佛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比如说不管是在“一带一路”的推行上,在佛法的实证上来说的话,所以现在您认为,乱糟糟的世界当中的佛法。

学愚教授:这个世界本来就乱糟糟的,不管在佛陀时代也是乱糟糟的,我们现在可能乱得更糟一点。但是佛法它是一种方法论,只要每个时代用佛法来解决问题,它是一个理。但是把理,就是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践的方法,那还是要我们佛教徒去探讨的。

佛教文化实际上,2000多年已经创造很多的文化形式出来,能够帮助我们中国人,不管是解决过去的,就是从封建时代乃至现代,都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有很多的,不管是心灵上面的、物质上面的、精神方面的都可以。

但是我们现在到底怎么样?因为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开始了。然后佛教也有所改变,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这个里面就是佛教中国化,和佛化中国是一个相互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教确实为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人创造了、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不谈其他的文学、建筑、艺术、伦理道德,在现在这个情况之下,特别就在这个疫情中,我认为我们有很多的佛教文化,可以拿它来解决很多的问题。

比如我们佛教的法会,法会文化我们可以举行一些,当然了现在这个情况下,可能不能举办大型的,但每个人都可以举行一个忏悔、念佛、禅修对吧?减少心灵的压力,很多人在疫情之下变得忧郁症、恐慌症,那么就用佛教思想。如果佛教思想不能解决,你就去坐,去禅修。

刚才就说要有慈悲,你慈悲你自己以后,你就不会痛苦了!然后逐渐地,在佛教里面去行,行了以后,你才能够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再把行的经验告诉别人。我认为,刚才说的禅修、念佛,乃至很多的法会,这个佛教的法会文化是非常好的。你在那个神圣的环境之下,你能够一心不乱地,跟随大众一起念佛、一起拜忏,那你就达到一种非常进化的,乃至是短短的时间也是一种解脱。

所以如果,特别在我们现代,很多人就是心太累了,因为他没有时间去反省,也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让他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时间的话,或者能够抽出一点时间的话,至少从改变自己(做起),然后改变他人。我想这个世界可能就会稍微有点改变,但是要真正的改变,可能要每个人这么做,这个其实也是很难的。

主持人曾瀞漪:这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如何在“疫”境中学佛?如果跟佛法有缘的时候,其实即便是短暂时刻念经、拜忏,其实都可以帮助我们短暂地脱离苦海。在那样的离苦当中,慢慢就找到一个帮助自己更好的方法了。

最后能不能请学愚教授用简单几句话,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您如何去看缘起共生、慈悲相护?

学愚教授:缘起共生、慈悲相护,我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每一个大乘佛教徒都在做的。所谓“缘起共生”就是从,每个人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就是自利利他,自损损他。

我们现在的新冠肺炎很多人(感染),当然到底是从哪来的不太清楚。有推测是从动物(来)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对动物的态度,或者对动物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过去是有问题的。我们很多的生态不平衡,生态受到破坏。现在发生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为的行为造成的。

我们现在就应该反思,怎么反思?我认为每个宗教它都在不同地反思。基督教它不断地传承它的神学,我们佛教的“缘起共生”这个理念,来诠释现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一点。就是理解了我们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不是一个特殊分子。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分子,但是我们又能影响其他的。

这个在佛教,我刚才说的有一个“因陀罗网”。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因陀罗网”,很大的一个网,这个网把我们,就是现在的internet,所以internet就是从佛教的因陀罗网这个概念来的,当然现在还要去求证吧!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这个internet,把世界全部连在一起了。每一个家庭,只要你有手机的都连在一起了。佛教讲这个“因陀罗网”就是,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网里面,我们都是这个网里面一个节点,里面的一个点。这个点和其他的点,你、我、他,就是和其他的所谓的动物、植物都有关系。就像我们过去打渔的那个网,不管是直接的、长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都要进这一块。

所以我们如果从这个缘起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你就不会去破坏这个世界,来达到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一种能够符合大众的,或者现在讲可持续的,既能够(让)我们人类发展,(又能)生态平衡的这种前提之下步步发展。不是说我要一步的,或者通过破坏其他的,或者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我认为这就是佛教的缘起共生的问题。

慈悲的问题刚才也说了,实际上佛教的慈悲和智慧是一体的,离不开的。你理解了佛教的智慧以后,你肯定会慈悲,因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受到损害也会影响你,因为你也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的,你不会因为其他人,过去人们认为可能会竞争对吧?两个商人做生意,肯定我和你竞争的嘛!我要把你打败,打败以后把你的钱归我,或者就是我做得更大的利益。

这个当然是一种经济学的状态,但是从佛教角度来讲,你损害了他人,或者用手段来破坏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也会受到这种行为本身的结果的惩罚。所以只有你和他,或者大家一起来赚钱,或者一起来发展,那样才能够达到一种,所谓的“自利利他”的这种目的,这个世界才能更好。

所以佛教讲慈悲,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是一种平等的。不是一种唯我独尊,或者我要把你吃掉,或者我要来征服你,来达到我的目的。而是说大家能够平等地,生活在这个大家所共有的世界当中,这个就叫慈悲。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学愚教授。也就是这次佛教文化讲座中的“众生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明白“众生命运共同体”之后,利用我们的智慧和慈悲,让大家都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能够相互地和谐生存。感谢学愚教授,也谢谢朋友们,谢谢!

(0)

相关推荐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序言

    释芳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问佛法大意于鸟巢禅师,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者即是. 唐太宗在其所作<圣教序>中则用"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 ...

  • 佛说:这三个字,帮你平静内心,提升智慧!

    许多佛教学者一生都在研究佛教,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参悟,佛陀要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最后又如何能生出佛陀一样的智慧?事实上大多数佛经都围绕这三个字来讲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三个字,内心就会得到平静,智慧也就 ...

  • 感人的两位苦行僧:发下菩提愿,三步一拜,一路从不接受金钱供养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机缘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从而断除心中的贪.嗔.痴等一切杂念,保持一颗清净之心,走向解脱和觉悟之路. 而苦行就是佛教众多法门中的一种方便法门,想当年,佛陀曾苦 ...

  • 西方人聊东方佛

    什么是佛 听听法国僧侣的解答 佛是究竟的老师是证悟的化身,而不是上帝和神或者圣人. 在藏文中,佛被译成桑结,有两个音节桑是"摧毁了"所有蒙蔽智慧的负面障碍,然后从无知的黑夜中觉醒, ...

  • 佛法的不可思义在哪里?(鼎然)

    佛法的不可思义在哪里?(鼎然) 一个人嘴馋,喜欢吃肉.在世俗人眼里,就认为是他的嘴馋才吃肉.肉,是生灭的.延续这种生灭的就是他自己的贪心.所以,贪心是真正的嘴馋,并不在嘴.贪心也是生灭的,延续这种生灭 ...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与智慧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心学有 ...

  • 观人十大细节!#学浪计划 #处世智慧 #生存法则 #人际交往 #人生第一课

    观人十大细节!#学浪计划 #处世智慧 #生存法则 #人际交往 #人生第一课

  • 石学敏教授针灸治疗中风规范

    脑卒中是在世界范围内多发.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古已有之"达数千年之久的"大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 (包括动脉和静脉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并引起多种临床 ...

  • 陈学忠教授应用乌头汤加减治疗痹证

    "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宜运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患者因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经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风寒湿俱为阴邪,非温不化 ...

  • 【学点哲学】智慧箴言:仅仅11个字,却隐含了很多智慧密码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智慧箴言:仅仅11个字,却隐含了很多智慧密码     [引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 【针方】石学敏教授针灸治疗中风规范

    针灸正骨知多少 普及针灸正骨技术知识,为广大中医针灸正骨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脑卒中是在世界范围内多发.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古已有之"达数千年 ...

  • 【名家针方】石学敏教授针灸治疗中风规范

    针灸正骨知多少 普及针灸正骨技术知识,为广大中医针灸正骨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脑卒中是在世界范围内多发.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古已有之"达数千年 ...

  • 【名家医案】王学军教授医案:痤疮

    龙江中医药 2020-11-04本公众号为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龙江中医药"进行关注. 初  诊患者,男,17岁,上海市人,学生,因面部泛发性 ...

  • 【生活英文】从两段闲聊对话学到的(三)

    昨天总结了第一段对话中掌握到的有用表达,随随便便总结一下就是8笔财富,不得了! 今天继续攻克第二段对话中的财富.对话内容看这里: 从两段闲聊对话学到的(一) 第一句话中就包含一个很好用的句型: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