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乡寻美记
最初发现东阿一些不大熟悉的景区,是在网上的一组图片上,于是,依照照片一一去寻访,希望能品咂到家乡深厚的文化韵味。不想,在寻访自然之景和文化之美时,竟寻找到胶乡人的淳朴之美。1去顾官屯乡王宗汤村寻访仓颉墓时,正值初夏时节,清风拂面,我们一行几人骑着单车在金黄色的麦浪中穿行,心情非常舒畅。沿着老聊滑路到大秦村,穿村而过,向南隔五十米有十几户人家,既像是大秦的余部,又像是另一个较小的自然村落。过了以后,我还是好奇心重,不禁向路边的一位正在忙着除草的老妇询问:“大娘,咱身后这个村子是大秦吗?”大娘笑了,张着缺了牙齿的嘴说:“不是,是张大人集,北边那个才是大秦呢,从这里向西是李堂。你们去哪儿?王宗汤?噢,过了李堂就是了,很近的。”大娘停下手中的活计,一下子说了很多。这位老人家,看上去七十多岁的样子,瘦瘦的略显佝偻的身材,黝黑的布满皱纹的面庞,被风吹起的乱乱的花白头发,指节粗大皮肤粗糙的双手,一看,就是一位饱经风霜、勤于劳作的老大娘。她的脚面稍高,脚却不大,属于那种裹过脚后来又放开的“解放脚”。她笑着,抬起手臂指着前面对我们说:“那不,前面那个村就是王汤了,当地的人习惯把王宗汤叫做王汤。”她理了理头发,继续清除路边的草。本来,路边都种着树,今年是刚栽的小树,树下有大片的阳光,也有一地的杂草。老人的意思是除干净草,然后在树下种点东西。因为,在路的左边就看到了北瓜的瓜秧。我想,老人的脾气就是闲不住,即便孩子已经不允许他们劳动了,他们还是愿意用自己的劳动,获得不用孩子牵挂的生活。看完仓颉墓,我们返回时,老人还在除草,时间已经十一点多了,阳光较热,就是不干活也是会滋滋的冒汗的。“看完回来了?”老人笑着给我们打招呼.“嗯,还不散工啊?”“一会一会,以后再来玩!”老人张着没牙的嘴,笑着。告别后,我越发感觉到这位老人的可爱,没有提防之心,不存在目不斜视的高傲和冷若冰霜的漠然,让人感叹的淳朴民风,一下子让我们舒服起来!冷漠,猜忌,只是城市里硬梆梆的水泥一般,不会在乡村里有市场的。去仓颉墓地寻访了伟大神圣的造字始祖,却让我更感受到了普通东阿人的淳朴之美。2去邓庙寻访武当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导游老者。这位大爷面庞黝黑,身材矮小,瘦削,脸上皱纹纵横交错,看上去已年逾古稀。因为常年吸旱烟,说话的声音明显与不吸烟的人不一样。“我给你们说说吧。”于是大爷操着地道的东阿话,用他透着浓浓烟味的声音,给我们讲解关于邓庙中武当爷和三皇五帝的石像的传奇经历。他的讲解通俗易懂,并且时不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平时他讲得多了,积累了游客的一些问题,有时我们还没有发问,他就已经意识到了。顺便,他也谈到了他和邓庙的密切关系。不求报酬,他的讲解完全没有报酬,他是义务的讲解员,完全是为了光大邓庙的武当文化和药王文化。为了宣传,用他的话说就是给邓庙“扬名”。他说他很敬畏这些供奉的神灵,大家捐赠的功德箱里的钱都用来修缮这些房屋庙宇或粉刷石像剥落的色彩。但是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他经常自己掏腰包来保护这些文物,他明白财散财聚的道理,他从不苛求钱财。他每一天里,在家中的时间,还不如在庙里的时间长,似乎守着这些石像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我怀着敬意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位只有1米5左右的老者,在他的头脑中,他的石像就像他的生命一样,他对石像的虔诚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他执着而质朴的信仰,让我看到了他那至真至纯的心灵。我对邓庙的印象,竟还不如对眼前这位老人的印象深刻。以前我总认为,东阿的美,美在黄河,美在风景,美在古老的文化,但是,现在我发现,其实最美的风韵却深藏在这些古老文化的传承者的灵魂之中,从古至今,而且历久弥新。我的寻访东阿景区之旅虽还没有结束,但我已经被东阿人的纯洁淳朴的心灵深深感动了,黄河文明的传承的使命原由这些质朴的老者担负着。今天,作为家乡子孙的你我,难道不应该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将这黄河文明——东阿大美继续传承下去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