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相逢都是学习
前天帮前同事干了点活儿,虽多次说不能胜任,但仍无法拒绝,硬着头皮去了。看到一起干活儿的是我的老上级,心里顿时有了底儿。有了靠山,什么活儿也不怕了。
事情是要给同行们写的教育叙事排出个一二三来。最害怕排名这样的事情,原本大家各有所长,非要根据一篇文字排出来一二三,真是为难极了。更重要的是自己原本只喜欢散文,在平常琐碎的流水账里发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趣味和真意,只侧重是否真诚,是否倾注了真感情在里面,是否能够用我手写我心,至于文章间架结构、叙事逻辑、篇末点题,在我心里就没有多少概念。如若拿真实作为唯一重要的标准去衡量,感觉不免偏颇。好在老上级博学多才,他是个书痴,不止是对课堂出彩有创意,解读教材有见解,对指导写作也很有经验,至今还记得他说课堂和文章的“起承转合”(那是我第一次对这四个字有全新认识),他应该是做这件事最好的老师了。
老上级没有明显变化,依然是印象里的大哥形象。二十六七年前,他带我们一起去过泰安听课,当时只记得他裤腿脚的皱褶几乎都要到半截小腿了,年轻时,他还是不修篇幅的样子。其实,大概是91年左右,我曾经借过他的一本书的,大概是某某文集,似乎并没有还他。也许有占为己有的一点小小私心,更多的应该是丢三落四。仔细想,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丢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一次也没有坦白,估计他也应该是早就忘却了吧。印象里,他家的确有不少书。如今,五十六七岁的样子,听他说依然订了不少刊物,也不断的买书,每天都会看到夜里一点钟,吸烟看书,文史哲,样样喜欢。
刚到前同事办公室时,看到他边抽烟边和爱读书的同行讨论《新华文摘》,读书人,大概就是这样的习惯。
寒暄过后,自然要先讨教评判的标准,因为我心里没有合适的尺度。听领导简单说了后,大概有了点谱儿。一份份不断的读,偶有交流。老上级说,听听,这一段话没有逻辑。说句心里话,我说,我特别理解这样的人,我就没有逻辑。是心里没有感觉,不知道这样不合适,也不知道该怎样才更合适。不得不说,人和人真的差别很大,男性和女性更是。也许世间真有这样的人,一辈子也搞不清逻辑这个东西。不怕您笑话,批改学生作文,只有学过的几种改病句能够识得,其他的,就没有感觉。就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被有逻辑的人看看,也是常常需要修改一番,所以,常常迎来诧异的眼光,教语文的,能自己写出病句来?是的,不只是能够写出病句来,更可怕的自己根本看不出病在哪里!
所以,不能胜任这样的活计,原因就在这里。
虽然我多次说,可是,人们总是善意的理解为谦虚。我是不够谦虚的,一般都说实话。大概大家常常客气、谦虚,把实话都理解为谦虚了。
勉为其难的读,也的确看到了很多真感情,就在你我这样老师身上发生过的故事,遇到学生在校外不搭理老师,反思是不是对学生关爱的不够;第一年参加工作时,学生参加考试,自己紧张得不得了;学生上课不回应老师,让年轻老师上公开课非常担心,结果,大家配合到让她流泪。的确特别真实,仿佛就有你我的影子。当然也有理论多多,收获和反思较少的,还有只写了一个故事,和教育关系不大,或者根本没有和教育凑一凑的,虽然文章结局应该归到自己要吸取什么教训或者以后将要怎么做,可是少数同行似乎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叙事戛然而止,仓促到几乎被晃倒了。按着领导说法和常理推断,这里应该是受到鼓舞或者有反思,决定以后努力的方向。叙事后面的抒情议论应该不能少。
这是不是所谓逻辑?
改学生作文的确有这样的要求的。
这第一次试水,大家是不是怎么想就怎么写的,或者说,既然是教育叙事,不过就是叙事而已,还要后面的反思做什么!如今想想,此叙事非叙事、抒情、议论之叙事也。似乎应该包含教育故事以及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成长。
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定势思维还是应该的作文逻辑,总之,如若有一个善于反思的结尾,很多文章都会因此看到同行们的成长和情感的饱满,文章便因此显得更丰满了些。
的确也听说,这里面不乏网络小说写手,的确有很亮眼的题目,同行们个个都不简单,非常佩服!
每一篇文章都有出彩,只是这排名,真是难为人。不得不按着要求去做,仿佛这排名伤害了同行们上进的心。
最后上交,看到老上级随手写上的批语,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随时跟随,这样的好习惯真是让人感叹。
每一次相逢都是学习,向善于读书,有良好读书习惯的老大哥致敬!也向写网络小说的同行致敬,向忙碌于工作,依然可以写出真情实感教育叙事的所有同行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