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拳论“退要刚,进要柔”来辨析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太极拳不可偏执于刚,也不可偏执于柔,而应是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的意义。百度解释“刚柔相济”为: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在太极拳中的刚柔互相调剂之法,就是刚劲多了就犯顶劲,需要以柔转化;同样柔过了就犯丢劲,需要以刚劲转化。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极而柔,柔极而刚,刚柔互为调剂,这才是太极拳中所谓“听劲”、“懂劲”的功夫。
拳论中有“退要刚,进要柔”,也有说“退要方,进要圆”,这其中的“方”为“刚”,“圆”为“柔”。退,本是化劲,为柔,但又不能丢劲,所以必须做到化中有发,退中有进,这就是“退要刚”;进,本是发劲,为刚,但又不能顶劲,所以必须做到发中有化,进中有退,这就要求“进要柔”。所以,拳论中的“退要刚,进要柔”与“刚柔相济”实为同一个概念。
那么,打太极拳如何才能做到“退要刚,进要柔”和“刚柔相济”呢?下面我们以洪式太极拳为例,分别从身、步、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太极拳在身法上的刚柔相济,我们需要从两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一种是不动步的情况,则身体的重心不发生横向改变,此时的“刚柔相济”完全体现在身体立体螺旋的缠法上。
做立体螺旋运动的身体,就如同一个旋转运动的轮子,对方发劲接触身体瞬间的那个点,也就是轮子的边缘,如果此时身体能随着来力螺旋转动,把来力的刚劲变换成切线力,滑跌出去,就变成柔的。反之,如果身体不做螺旋转动,而是直接逆着来力的反向,向前顶抗,则犯顶劲,劲大者胜;或者是顺着来力的方向,向后倾斜化劲,则犯丢劲。丢劲和顶劲,这都是太极拳中的大忌,而只有身体在向下松沉的同时,做立体螺旋的转动,才能实现对方作用到我们身上任何一点的力,即不丢掉也不顶抗,而是在粘黏中实现“化”和“发”。这就是身体在重心不发生横向移动情况下,所形成的不丢不顶,即为刚柔相济。
另一种情况是在动步的时候。太极拳中,动步时身体的重心必然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身体的重心随着脚步的移动而发生横向的变化,要说明这个问题,就需要结合步法来讲。还是以洪式太极拳中不丢不顶、随遇平衡的星月步法为例。
所谓星月步,取其象形之意。以双脚为例,一只脚自转形成的轨迹为星星,同时另一只脚公转走弧线,形成的轨迹恰如月亮。再以单脚为例,脚后跟为轴自转,形成的轨迹为星星;前脚掌以后脚跟为轴外摆或者内扣,走公转贴地拧转,形成的轨迹恰如月亮。此为星月步法名字的由来。
星月步法的变化分为进步和退步,进步时要求前脚外摆,而退步时要求前脚内扣(注意此时的外摆和内扣必须是脚跟为轴自转,前脚掌贴地拧转)。进左步则松沉左胯,身向右转;进右步则松沉右胯,身向左转。退左步则松沉右胯,身向左转;退右步则松沉左胯,身向右转。
结合“进要刚,退要柔”,再来谈谈星月步法的要点:退步时,虽然是后退,因为退步的脚是贴地走弧线后退,所以不至出现丢劲;又因为身体立体螺旋的转动,重心随步法后退而后移时,带动前脚内扣而形成身体整体向前、向下的挤劲和靠劲,此为“退中有进”的“进”,即“退要刚”。同样,进步时,因为前进的脚,是以脚后跟贴地走弧线出步,所以不至出现顶劲;身体重心随着步法前移的同时,推动进步的腿,随身体向内螺旋转动落下,又形成全身向下松沉的靠劲,此为“发中有化”的“化”,即“进要柔”。
以上是走弧线进退步的大步法,另外,还有走直线进退的小步法,和走弧线进退的一肩宽到一肩半宽的中步法,每一种步法变化,对于脚尖和脚跟的运动规律都有不同的要求,变化非常复杂,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太极拳身法和步法的变化,是实现太极拳刚柔相济的根本,此为太极拳的根节。所有的手法,都是身体上轮子的放大,为太极拳的稍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谈太极拳手法上的刚柔相济,必须在身法和步法正确的基础上,才能不失其意义。
至于太极拳手法上的刚柔相济,就是自转的顺、逆缠法,和公转的正、反圈。 手臂的运动规律分公转和自转,公转中包含着开与合、正和反,自转中包含着顺和逆。再以洪式太极拳基本功之一——双手正、反圈为例,来解释手法上的“退要刚,进要柔”。
无论正圈还是反圈,向内收进来,即为合,是掤化引进的方法,可以看作是“退要刚”中的“退”。而收进来的同时,手臂与对方接触的外侧,必须做顺缠自转,恰恰就是为了收进来的过程中保持向外的掤劲,此为“退中有进”中的“进”,也为“化中有发”中的“发”,都是在表达“退要刚”中的“刚”。同理,在正圈和反圈中,自内向外转出去的开,都是发劲,可以看作是“进要柔”中的“进”。而外开的同时,手臂与对方接触的外侧,必须逆缠自转,恰恰又是为了在外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化劲,此为“进中有退"中的“退”,也为“发中有化”中的“化”,都是在实现“进要柔”中的“柔”。
事实上,手法上的“刚柔相济”,是在双臂收放的公转和自转中自然完成。而推手运用中双臂的运化,又是很随机的顺势而为,不必刻意的拘谨于是正圈还是反圈?是顺缠还是逆缠?只有双方粘黏连随的随势变化、随曲就伸,才是刚柔相济的根本。
在太极拳身、步、手法的变化中,而所谓的“刚”和“柔”,又是辩证、变化而又协调统一的。没有刚,何所谓柔?任何事物的刚柔,都是互立、互寓、互化、互生、互成,所以才有了“刚柔相济”。而太极拳中的刚柔相济,是全身内外协调统一的结果,是在变化中自然形成。
太极拳并不单纯局限于“以柔克刚”或者“以刚克柔”,有时候“以刚制刚”或者“以柔制柔”更能出其不意。“学规矩,守规矩,而不拘泥于规矩”,打太极拳不仅要求“退要刚,进要柔”,而是在进退中随时随地都有刚有柔,这种“刚”与“柔”又是因敌、因时、因势而变,这才是太极拳中“刚柔相济”的真正含义。
文/田芸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