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工业互联网,你能建好智慧城市?
马龙
智慧城市的从业者也需要尽快补上工业互联网知识短板,学会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赋能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智慧城市作为时下最为热门的话题,自2013年国家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其外延已从“智慧城市”,演进至“新型智慧城市”,再至“智慧社会”。内涵亦从“惠民、强政”,向“兴业、善治”演进。
先期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企业以IT和CT企业为主。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技术的特长和消费互联网(to C)的成功经验,在智慧城市“惠民、强政”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如“惠民”中的市民卡、市民网、智慧公交等,“强政”上的“一号一窗一网一次”的政务服务等,都得到了社会、企业和群众的肯定。
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国内和国外(欧美)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区别在于,国内是各种ICT的堆砌,国外是环保、绿色理念的实施。这既反映了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凸显了对智慧城市理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实施路径。
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to C类的智慧城市,通过炫酷的ICT,以求满足人类衣食住行、消费娱乐的需求。而这在中国借助充分发展的消费互联网理念、技术、模式、资金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示和推广,也造就了中国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的现实。而要建设“兴业、善治”的智慧城市,解决人类生产中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实现环保城市、绿色城市等目标,to C类智慧城市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为,这是to B类智慧城市的舞台。to B即工业互联网或产业互联网,在国外发达国家已基本发育成熟,而在国内还处于萌芽之中。由此,在国内很难看到在“兴业、善治”方面做得好的智慧城市,自然也很难实现环保、绿色的目标了。抑或,国内有智慧城市从业者试图采用消费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工业互联网的问题,即用消费互联网来构建“兴业、善治”的智慧城市,那么不是南辕北辙,就是不伦不类。
这些都预示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到了需要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从单纯的“城市”转向全面的“社会”,从单一的“惠民、强政”转向总和的“惠民、强政、兴业、善治”。
兴业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这与工业互联网的目标不谋而合。工业互联网是打造制造企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它将解决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实现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如“工业电商”等各式各样的应用、服务的服务型工业,使企业实现从通过产品挣钱转向服务挣钱。同时,为信息技术企业创造出最大的蓝海市场,也使工业企业具备了制造新兴产品的能力。
而善治的核心是改善城市的治理水平。城市的治理既包含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更需要加强对城市最为重要的水电气暖、道路交通、安全、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而运营管理这些基础设施的各类企业,天然又是to B类工业互联网而非to C类消费互联网所能提供解决方案的领域。如智慧水务,是要建设供水管线数字化平台和供排水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对水厂、水池、管网、泵房等现场数据实时自动检测采集,提供现场自动报警、应急指挥调度、智慧化服务等功能。智慧供热,是要建设低温循环水智能调节平台,实现热源、换热站、楼栋单元热力入口、热用户四环节智慧化监控。完成改造安装楼道智能电动调节阀,安装户内温控阀,以此提高供热机组效率,實现节能减排、企业降本增效和提高服务市民的能力。
这些都是社会和群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供水、供暖的实际需求,而这却非消费互联网所能提供的,只能由工业互联网来承担。其他,如智慧环保、智慧安监、智慧能源、智慧燃气、智慧照明等智慧城市业务皆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支撑。可以说,智慧城市需要借助工业互联网来实现新的跨越。或者说,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智慧城市新的用武之地。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走过了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消费互联网爆发,再到工业互联网兴起的轨迹。在这其中,C端异军突起、弯道超车,B端市场却远远滞后于欧美。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势必也要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to C类智慧城市(消费互联网型智慧城市)向to B类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型智慧城市)的转进。最终,实现to C+to B类智慧城市,即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比如,现在广泛宣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都不是为智慧城市而准备的,它们是为了实现“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及万物互联”而准备的,这些都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
由此,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应从只具有消费互联网能力的ICT企业向涵盖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能力的综合性企业转变。而智慧城市的从业者也需要尽快补上工业互联网知识短板,学会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赋能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