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药界12大“闹翻天”事件,哪些是您不知道的?

上期,我们盘点了2017这一年中医药界的那些重磅政策(《2017年中医药重磅政策大盘点,2018“红包雨”将继续下不停!》),今天我们继续。

迈入2018年之初,再回首2017,我们经历了哪些中医药事件?哪些对您触动比较大?

以下盘点且供大家参考,如若与大家所想有些出入,还望谅解。

1中成药改名风波不断

1月1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印发了《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截止日期为2月15日。

该《指导原则》一出,迅速在业内引发“风油精可能不叫精”、“云南白药或将改名”等热议,对药企来说“折腾不小”,或有万余种产品面临洗牌。

终于,在广泛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11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同时下发《关于规范已上市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的通知》,对以上争议作了妥善解决。

相关人士表示,两个文件的发出,既体现了对中成药命名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尊重,又使中成药的命名科学规范。纵使余音未了,这一事件也总算尘埃落定。

2维基百科“针灸伪科学”风波

美国《侨报》1月9日报道,维基百科英文网站将中医的针灸定义为“伪科学”。一时间,维基百科英文网站遭到全球网友的炮轰,全球不同族裔的中医师更是群起请愿(当时有超2500人签名请愿书),要求更正言论。

英国一名针灸医生当时表示,“针灸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是与日俱增的。维基百科的文章是有问题的,因为文章阻碍了人们寻求一种治疗方式的途径。”她希望能收集到1万个签名。

而2017年1月18日,世界中联也发出了一份声明,严正指出:认为将针灸归为“伪科学”是不正确的,针灸科学性不可否认。

且《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总之,你再怀疑针灸试试看!

3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恰逢其时,前景美好

2月14日,“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专家学者等,共同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发出了倡议。

会上透露,北京市已有近9万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药文化课。自2009年开始,北京就设计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课程,是最早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城市之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当时表示,“把中医药引进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使命、新课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明确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当前国家对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恰逢其时,且前景美好。

4浙江发布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

4月8日,浙江发布了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由此,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将中医药教材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省份。王国强还高度赞扬,“浙江办了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事。”

这套教材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册,共36课时,属于小学生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目前已列入浙江省2017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将于2017年秋季学期出现在浙江全省小学的五年级课堂上。

而后来随着9月开学季的到来,浙江这一全国“首创”,再次引发了热议,甚至出现了“中医粉”和“西医粉”的论战。

赞成的家长认为,中医是百年国粹,能鼓励孩子们养成“顺应四时”的作息习惯、多做运动,是件好事;反对的家长则认为,中医晦涩难懂,大人都搞不明白,小学生哪里能懂。与之相比,急救、性教育才是更急需的课程。

另外,除浙江“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行动轰动全国乃至外媒之外,5月13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模式又再次刷屏了网络。

据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广东模式不同于其他碎片式中医药文化活动,强调整体性设计,以地方教材建设为核心,针对项目式学习手册、中医药文化主题研学旅行、师生健康沙龙、中医药校园工作坊、中医经络体操、专家讲坛在内的6个版块进行系统性设计,组成一套完整的“6+1”体系。

5“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出席论坛,盛况空前。

在这场盛会中,王国强出席并在“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发言,介绍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展以及下一步为服务“一带一路”将着重推动的重点工作。

王国强表示,中医药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受到沿线民众的欢迎。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政府已签署了8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每年约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

业内也表示,一带一路,政府合作,让中国中医有了话语权。搭乘一带一路时代列车,中医药将以崭新形象走向世界!随着中医药融入国际医学体系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巨大潜力!这是我们大力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机遇!

6“朱清时”讲座引发舆论呼啸

6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了题为《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讲座。6月11日,朱教授又在上海参加“木鱼论坛”时,开讲《如何用科学语言讲佛法》。

两次讲座可谓“技惊四座”,引发舆论呼啸,“真伪科学之争”再次轩然网络。有网友表示:“荒唐透顶!一个中科院的院士成了卖狗皮膏药的气功大师了!”

当然,也有网友反驳:“我们需要科学精神,而不是什么科学霸权。在科学的探索上,本不应有禁区。不管朱清时所说是不是伪科学,那些张嘴就否定别人的所谓科学家,才是最该被质疑的。”

7诈骗半个中国的“神医”刘洪斌!

她被网友戏称为“虚假药品广告表演艺术家”,她3年切换9个“专家”身份诈骗半个中国,她是火爆网络、掀起滔天舆论的“百变神医”刘洪斌。

有报道统计,她先后出现在六家卫视,推销苗仙咳喘方、唐通5.0、天山雪莲、药王风痛方、苗祖定喘方、苗家活骨方、老院长祛斑方、蒙药心脑方、助眠晚餐等多种药品、保健品。在这些节目中,“刘洪斌”总是语出惊人,夸大疗效,让那些被疾病折磨得苦不堪言的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刘洪斌事件,既是一个缩影,又是一个导火索,让人看清利益背后那可怕的黑洞。在刘洪斌被曝光之后,网友们指出,像她一样的表演艺术家至少还有三个!即李炽明、王志金、高振宗,他们所就职单位有的不存在,有的则查无此人。但真的就只有四人么?

又如业内所说,“神医刘洪斌们”的“走红”,让一个由供货商、中间商、广告商与电视台构成的利益链浮现出来。位居台前的“神医”只是“玩偶”或“名片”,绝非最大赢家。这是一场集体失守!

针对“刘洪斌事件”,6月2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立即停止播出“苗仙咳喘方”等40条违规广告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须立即停止播出“苗仙咳喘方”等40条违规广告。其中共有31个产品或服务的广告因违反了关于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广告单条不得超过1分钟的规定。

6月23日,工商总局发出了《部署查处“医药广告表演专家”事件》的通知。其中表示,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医药广告表演专家”事件后,工商总局高度重视,部署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

6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作出回应,虚假医药广告事件中的“刘洪斌”不具有中医医师资格,未在中医医疗机构任职,也不是所宣称的“苗医传人”,相关中医药社会团体中也不存在广告中提到的“中华中医协会”。

7月13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9部门联合下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其中指出,对于涉及欺诈和虚假宣传的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将责令停止播出、下线,并通报相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虚假广告代言人承担连带责任。

8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

7月6日,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在天津开幕(会议为期两天)!这是继2011年首次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以来,金砖卫生合作机制会议再度回到中国。

会议上,王国强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我国医改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国政府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编织起全民基本医保网络,并且以较低的投入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为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开出了“中国处方”,离不开中医药的重大参与。

而9月3日—5日,举世瞩目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又在厦门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表示,这是继今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的又一次重要国际性会议。中医药自然再一次大放异彩。

近年来,随着金砖国家合作的渐深渐广,传统医药以一种异军突起的姿态,逐渐成为金砖5国的交流亮点,此次厦门会晤再次使中医药文化交流跃上新台阶。具体可参阅《中医药可能一不小心,又要火遍全球了!》

9宣传中医我们又晚一步?

8月底,随着韩国这部以中医为主题的穿越剧——《名不虚传》的播出,一时间,微博又炸开了锅!许多网友口诛笔伐、许多媒体也撰文感慨,在宣传中医上,我们又晚了一步!

有媒体表示,一直以来,韩国都致力于宣传其“传统医学文化”。韩国大韩韩医协会甚至放言,“韩医能在十年内超越中医”,“韩国完全有能力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相比韩剧中对中医的宣传,中国影视人对于华夏文明这个“IP富矿”显然并没合理充分开发。我们应探索创新的表达手段,与国际主流的传播方式接轨,向世界讲好中国中医故事。

当然也有网友反驳,“我们并不落后,甚至还早了10多年,许多电视剧对中医的体现,并不比韩国差,在老百姓心中也树立了比较经典深刻的形象。没有一些人说得那么不堪。”

10“中医药会议之最”来袭

2017年10月21日,被称为“中医药会议之最”的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在泰国曼谷开幕,吸引了来自泰国、美国、加拿大、巴西、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近3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世界中联主席佘靖女士会上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不断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服务贸易合作,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医药保健市场,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该会议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作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表示,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下,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高潮!

11“马兜铃酸”事件,中药不被黑锅

10月18日,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刊发了一篇研究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肝癌相关性的论文。文章认为,马兜铃酸广泛涉及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肝癌发生,提示马兜铃酸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这篇论文一出来,立刻引起热议,甚至引起了“中医黑”与“中医粉”的激烈互掐。

10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谢院生教授、陈香美院士就此事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发表文章。文章称,该研究并没有提供马兜铃酸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更没有中药导致肝癌的直接证据。中医药不背黑锅。

10月30日,CFDA相关媒体报道,食药监总局将对上市的含马兜铃酸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加强检验检测,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而除了“马兜铃酸事件”,10月31日,一篇名为《冬虫夏草被确认根本不抗癌,药店仍宣称其抗癌功效》的文章引发广泛转载和讨论。其中对10月19日国际著名科学杂志《细胞》所表述的“冬虫夏草不可能含抗癌成分虫草素和喷司他丁(Pentostatin)”结论进行了进一步加深和传播。

有评论认为,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不过是“安慰剂”,中医是骗人的,此研究成果是对中医药价值的否定。

12民间中医考核培训诈骗

12月21日,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有关事项第三次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指出,中医管理部门不认可社会培训机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培训经历和证书,由此产生的后果由相关组织和个人自负。对假借我局名义发布虚假信息的机构和人员,我局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声明》还提醒,有关考核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正在制定中,尚未出台。广大久等的民间中医,请千万要以中医管理局官方网站和正式文件为准,以免上当。

而早在9月2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就作过此类郑重声明,并曝光了7种假证,提醒广大医药人别上当受骗。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表示,在细则正式发布前,社会上所谓的考试培训是虚假的。一些不法机构借此展开违法培训,收取高额费用,是一种欺骗行为,广大民间中医一定要提高警惕!

医馆视界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