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岗伏击战,一次出其不意的战斗,粟裕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你们讲的抗日大道理非常正确,你们这支部队作为抗日宣传队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你们真要同日军交战,就不那么简单了。国军百万大军,还有飞机、大炮、坦克支援,在上海、南京都遭到惨败,何况你们。新四军好是好,可是队伍少,武器差,能打败鬼子吗?”
这是南京江宁县铜山镇叶家庄一个叫叶文明的士绅对粟裕司令说的一段话,粟裕知道“能不能打败鬼子”这个问题,不光是叶文明的疑惑,也是江南老百姓的疑惑,对于叶文明的问题,粟裕没有当面回答,也没有解释,因为他知道解释是没有用的,因为不仅仅江南老百姓这样想,就是新四军官兵也显得信心不足,粟裕知道:打一个胜仗就是最好的回答。
但是粟裕知道,虽然需要打一个胜仗来激发抗日热情、鼓舞抗日斗志,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首战选择在什么地方,而且必须保证打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粟裕一有空闲就对着作战地图凝思,最后粟裕的目光渐渐停留在地图上一个名叫“韦岗”的地方。
因为前几天他率领先遣支队侦察敌情到过这里,他随手拿起一根火柴棒,在地图上量出韦岗到南京、镇江的距离,计算日军增援部队到达的最快时间。利用韦岗有利地形出敌不意打一个伏击战的方案在粟裕脑海里愈来愈清晰。但是粟裕有一个习惯,只要有条件就必须现场看地形。
恰在此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于6月11日下达命令,要新四军“派兵一部,挺进于南京、镇江间破坏铁路,以阻击京沪之敌,务于三日内完成任务,否则严厉处分”。新四军军部当即决定:由粟裕率先遣支队及一支队各一部,共四个连,携带电台一部,由现地出发,务于三日内到达镇江、龙潭间完成破坏该段铁路的任务。
粟裕立即带领部队出发赶到了指定地点下蜀,用了4个半小时破坏铁路40米,圆满完成了任务。下蜀与韦岗相距不远,积极作战是粟裕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他决定立即奔赴韦岗,按预想的方案打一场伏击战。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粟裕对情况已了解清楚:韦岗位于镇江西南15公里,相对江南平原、水网地形来讲,这一带是丘陵和小山地,镇(江)句(容)公路从这里蜿蜒通过。在韦岗以南的公路东侧有标高198米的赣船山,西侧有标高455米的高骊山,公路夹在两山脚下,形成一条弯道。敌人的汽车南来北往,每天有五六十辆,通行时间以上午8时至9时和午后4时前后最多。
看完地形后,粟裕把干部召到一片竹林开会,宣布在韦岗伏击敌人车队的决定。他说:
“为了求得秘密,伏击队必须在夜间急行军出发,拂晓前进人伏击阵地,采取突然行动。”
他亲自给部队作战斗动员,说明首战的重要意义,向指战员提出吃苦耐劳、迅速、隐蔽、灵活、勇敢等战斗要求,最后从各连挑选精干人员百余名,组成6个步枪班、1个机枪班、1个短枪班,参加战斗行动。
当天午夜以后,粟裕下令部队从下蜀后山出发。天正下着大雨,能见度极差,周围是黑乎乎的一片。粟裕率参战部队消失在茫茫雨夜之中,沿着曲折泥泞的小路,向伏击地点韦岗急行军。部队到达赣船山与高骊山之间的预定地点后,粟裕立即布置大家隐伏于公路一侧有利地形,准备截击日军汽车队。
17日上午8时20分,由镇江方向开来的日军第一辆汽车逼近伏击区域。先遣支队机枪班迎头射击,击中汽车,车上敌人弃车逃命。也许是天雨有雾,也许是公路弯道,后面的敌人没有发现前面的情况,没有听到枪声。六七分钟后,第二辆汽车进人伏击区,又遭到新四军机枪、手榴弹一阵猛击,翻人公路北侧水沟中。
第二辆车上坐的都是军官,驾驶员和日军少佐土井被当场击毙,大尉梅泽武四郎潜伏在车底下,用刺刀刺伤近前搜索的新四军战士,当即被击毙。又过了约五分钟,敌第三、四、五辆汽车接踵而至,车上约有日军30余人。粟裕命令已经全部进入阵地的战士们猛烈射击,第三、四辆车被击中。
第五辆车见势不妙,紧急刹车停在伏击火力射程之外,车上日军全部跳下车,潜伏在公路两侧,以密集的火力抵抗。一场激战过后,日军只抢了一部分伤兵和死尸上车逃走了。粟裕命令部队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及焚毁日军汽车,然后迅速分路撤退。
很快自镇江开来17卡车日军,还有1辆坦克,赶到战地大肆轰击,又飞来3架飞机低空盘旋侦察。而此时粟裕早已率部安全撤离了。
韦岗伏击战激战半小时,击毙日军10余名,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10余支,日钞7000余元,以及车中满载的军需物品。
这是一次出其不意的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意义却非常巨大, 因为韦岗伏击战的胜利证明,日军的暂时优势并不可怕。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完全能打胜仗。粟裕兴奋之余,作五言诗一首祝贺:
“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陈毅司令员喜闻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首战告捷,在宿营地又看到几百名乡亲兴冲冲前来围观战利品,当即口占七绝一首,写了一首诗祝贺,抒发心中的欣喜:
“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蒋介石也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新四军军部发了嘉奖电:
“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