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身授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刘老师(刘晚苍)过去经常讲:文,要口传心授;武,要口传身授。为什么呢?理论讲的再好,你不和老师一起推手,不能真正了解太极拳。不捧不压的说,吴家的东西,我就学了点皮毛。王子英先生那手,简直就是“神”了。我们刘老师的手,是快,方法多,打的你五迷三道蒙灯转向就出去了,一接手就出去。老师和你推手,就是最好的“教”。关键是推的时候,你能不能吸收这些东西。这很科学,劲路的变化、感受,必须通过身体的实践,才能了解和掌握。然后,和理论结合,才能算入门。书看的再多,没有和老师接触推手,什么叫听劲,什么叫懂劲,什么叫气宜鼓荡,什么叫力由脊发,什么叫其根在脚……还是弄不明白。从字义上的理解和身体上的接触,差别很大,有些东西是用语言说不清楚的。(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2015年天宫道场部分学员合影】
比如“时间差”【出劲和被对方发的时间差】,究竟是差多少?必须在和老师推手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所以教学方法很重要。第三代、第四代,为什么出了那么多高手?跟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比如杨禹廷、吴图南、马岳梁、曹幼甫、王子英他们这些人,人才济济。教学方法就很重要,一个是教法,一个是练法。为什么以后就出不来这些高手了呢?方法上,急于求成了。打轮没兴趣了。到5、6代连轮都不打了,直接就上手了。其实古人已经把方法都交给后人了,就是“拳论”。拳论是最好的教材,我们练什么不练什么,注意什么,什么是毛病,拳论上都讲的很清楚。比如“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些都讲了吧?这些都是“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这些讲的多清楚,包括行功路线都给你说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为什么不说形于两臂啊?可是你看有几个能形于手指的啊?形于手指是非常高层次的东西,到这一步变化就多了。胳膊是两个,手指是10个,真到形于手指,可想而知那技术精深到何种程度了。其实能用到两臂,用到两肱的时候,这手就已经相当的高了,你再把10个手指头利用上,你想想。刘老师讲,十个手指头就像弹钢琴一样,哪个手指都有用。刘老师说的出来,也做的出来。刘老师教拳的方法比较“实在”。不谈过多的理论,大原则告诉你,关键靠你自己练,推手他是天天跟你推,拳你是必须天天盘。现在大家都是“问”,我手怎么着,腰怎么着,腿怎么着……老师就说……。刘老师不是这样,一句话——别问!他把大原则讲完,你要问些不沾边的,他就告诉你,别问,现在告诉你,你也不懂。练去吧,到时候你就懂了。他的原话是:你多会儿练“通”了,全都懂了。一点也不错,真是这么个道理。王子英先生讲究“开窍”,刘老师讲究“练通”,其实道理是一个。我是过来人,我就按照老师说的,这么天天练。但是,这要按方法练,“苦练”可不行。现在很多人都“苦练”,杀大势子练,苦练能练出什么来呢?练来练去,把腿都练坏了。练太极拳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否则到老年,腿全坏。很多练拳的,7、80岁的,5、60岁的,腿全毁了。为什么呢?这都不是科学地练拳。你势子特别低,把关节都损坏了,包括我在内,到老年腿都不灵。第三代我接触的老先生没有这么练的,可是那时候不懂啊,后来“赶时髦”,也练低势子,就这么练坏了。不是有这种说法吗,所谓上中下三盘,这么练,结果你到60来岁,气血一不够,腿就找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