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030.李文杰先生论太极拳

番外篇‖030.李文杰先生论太极拳

李文杰先生是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中的才子,同时也是文人,因为太为王茂斋、吴鉴泉二位老先生喜爱,所以得两家真传,尤其是那一套独特的“吴家关起门来练功夫的拳法”,更是让很多读者神往、向往,很多人向我打听,但是我也不会。
对于那套拳法,我知道的不多。但是,马老曾经做过一些片段的演示,于是我想到,在团结湖公园的时候,马老曾经给我说过拳,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这么练的,也就是说,我自己练的那套拳中,含有李老那套拳法的一些特征和基本练法。(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李文杰先生拳照】

为什么那套拳法没有普及开来呢?我想主要还是练法过于吃力,如果练不好,反而会给自己找麻烦,造成膝盖的损伤。如果练不好,就成了肌肉功夫,与太极拳的核心内容背道而驰。不会那套拳法,也能获得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所以,一般人就不必舍近求远。但是,我想,如果是专业的年轻人,或者功夫确实很深厚的,练练那套拳还是不错的。这方面,我没有实践过,不敢乱说。
李老留有遗著《太极拳论》,其中有些段落很有意思。比如,李老强调练拳先要“明理”,“我们祖国拳术的发明发展都是源于民间,从群众中来。在学练过程中,又都是言术不言理,视作技艺观,喜游戏主搏斗,而不作锻炼身心,搞好工作之具耳。唯太极拳则不然。所以我们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弄清楚搞明白太极拳所有的学理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么理解李老所说的拳理呢,李老说:“太极”二个字,就是太极拳的“学理总纲”。因而在我们学习打拳盘架子时,术语里常要我们做到“抱太极”、“捧太极”、“周身一家是太极”的认真要求。
而关于“太极”两个字的理解,李老的说法很有道理,也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他说:我们理解“太极”二字是以唯物辩证法认识它,是从分到合来解释它。单讲“太”字有太高、太远、太多等意。是属盲目发展也,单讲“极”字有极冷、极热、极端等意,说明已竟尽也,不能再冷、再热、再进了,因而需折回。因此我们说:“太”是发展,是起点;“极”是枢纽,是转折点。两个字合起来讲,既是始发点,又是终转点,周而复始……太极拳是遵循“太极”的矛盾哲理,“对立统一”规律,相吸互引、相依并存运动法则为基础,又发展提炼出人们自身固有而潜在生理机能的圈转自然运动规律。唯其能动的机动性的圈转自然也,(一处只有一处虚实)才能发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变转虚实力量(太极劲)而表现出曲中取直,形成为用不拘一方之妙用,以为拳。

【李老遗著手抄本】

下面完整引述一段,更能体现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毛主席伟大哲学著作《矛盾论》,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又明确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看太极拳运动的全部过程,完全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连一个极小的微动,或者一点极轻的鼓荡劲也没有“单干户”。例如:“太极拳论中明确指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如意要向上即亦要有向下之意”。这样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法则。还有“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更符合拳论的学理了。盘架子打拳过程中,有不得机得势处,身形便散乱,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太极拳有这样的学理,以意领先,意不举,外不行,这样的术语要求。
……
这些内容现代人看起来未免有些陌生,但当时,《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几乎全民皆学,这样写起来大家反而容易接受和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