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教权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他全身心投入到统治世界的目标,在本质上,宗教与他是无关的,他没时间停下来思考信仰问题。

然而,皇恩浩荡,当他把基督教视为一支政治力量加以支持的时候,历史彻底改变了。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共同颁布《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承认在帝国内部所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基督徒狂欢。

没过多久,基督教内部就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教义之争——阿里乌教义争端。

亚历山大利亚的长老阿里乌(Arius)公开提出,圣子基督在世间万物之先由圣父所造,因此他与圣父不同质,从而反对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这种观点源于伟大的神学家奥利金(Origen)的理论,在知识界有相当广泛的支持者。

争端原属哲学范畴,但已经威胁到基督教的统一。

君士坦丁对争端深感不悦,史无前例召集全体1800名主教,于公元325年5月在尼西亚城(Nicaea,今土耳其伊兹尼克村)的湖畔集会。

实际到会的主教总人数在300人左右。

君士坦丁根本不打算去理解神学的是与非,只是强调所有主教必须达成一致。

最终,《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出炉,阿里乌教派被判为异端,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确立。

300人中只有5人拒绝在信经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其中还有3人后来改变了主意。

阿里乌遭到流放,其书籍被下令焚毁。任何藏匿这些书的人都将被判处死刑。

尽管君士坦丁认为定义正统教义、将其强加于反对者不应是他考虑范围内的事情,但他又坚信,在帝国内压制不同意见是他的责任。

必要时,皇帝可以使用他的强权。

《尼西亚信经》中第二十条教会法规规定,主教由皇帝任免。

因此,第一次尼西亚会议标志着皇权对教会的控制,也为此后的政教合一提供了指导纲领。

美国学者马恩曾这样评价:“自此以往,就我们现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创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纪的耶稣基督,而是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

然而,阿里乌教义争端远未平息。

讽刺的是,君士坦丁在公元337年临终前是受洗于阿里乌派。

他死后,他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异常积极的支持阿里乌派学说,甚至将他自己在该问题上的主张定为“教规”。

皇帝瓦伦斯同样是阿里乌派,将一群尼西亚会议的反对者活活烧死。

而皇帝塞奥多西一世来了个彻底的大转弯,命令所有臣民必须遵循尼西亚信经:异见者没有集会的权利,如果他们试图反抗则会被处以死刑。

帝国用了200年时间才最终压制阿里乌派。

基督教进入神学狂热阶段,这导致异端大量产生。

聂斯脱里派承袭阿里乌派学说,被帝国驱逐,成为波斯帝国基督教的主流派别。

基督一性论流行于叙利亚、埃及和亚美尼亚。

至于为什么数以千计的人宁愿受迫害甚至死亡,也要就基督是在两性之中还是由两性而来争论不休,没人知道。

公元717年,利奥三世(Leo III)结束了君士坦丁堡的无政府状态,使拜占庭帝国幸免于阿拉伯人。

利奥三世很早就把拜占庭自阿拉伯人兴起后的厄运归于上帝的愤怒,可他无法肯定帝国在哪些地方惹怒了上帝。

最初,他强制帝国内的犹太人皈依基督教。

接着,他认为拜占庭人崇拜圣像的习惯可能违背了圣经严格禁止偶像崇拜的戒律。

于是,当公元726年夏季爱琴海火山喷发后,利奥命令其卫士们摘下了大皇宫门前的基督圣像。

对中世纪的人来说,异常事件一定与对上帝的服从和拒绝有直接关系,灾难一定是上帝对罪恶的惩罚。

利奥千方百计通过禁止绘制和崇拜圣像来回应锡拉岛火山的喷发。

这一举动引发骚乱。

皇帝感到震惊。他同年颁布了毁坏圣像的法令。

公元727年,卡拉比斯军区和希腊军区可能因为这道法令发动兵变,被击溃。

公元730年,利奥禁止一切圣像。

大教长辞职以示抗议,罗马主教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 III)宣布毁坏圣像为异端,公开与拜占庭帝国决裂,实际上就是宣布其独立。

毁坏圣像派在政治方面损失惨重,但利奥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继续推行。

由于各教派在圣像问题上始终未达成一致,君士坦丁五世借此打击教会加强集权统治,甚至在公元754年召开希厄里亚宗教大会时,将圣像崇拜的拥护者大马士革的圣约翰遂出教会。

大教长圣塞奥多里写信给教皇帕斯卡,乞求教皇让整个世界都知晓“那些胆敢这样做(毁坏圣像)的家伙都被您一一开出教籍”。

劝说教皇开除皇帝的教籍确实是一项发明,其成功之处在于向所有潜在的篡位者发出鼓励性的信号。

崇拜圣像派狂热的证明自己有突破法律限制的必要理由。

大教长尼基弗鲁斯强烈反对在毁坏圣像的当权者统治下遵守法律。

“毁坏圣像运动”(Byzantine Iconoclasm)整整持续了117年。

崇拜圣像派的最终胜利,是源于两个女性摄政王,即公元780年的伊琳妮和公元842年的塞奥多拉。

但没有证据证明她们特别迷恋圣像,很可能只是政治策略。

毁坏圣像运动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拜占庭艺术的发展。如果毁坏圣像派得到胜利,那么教会装饰就会受到限制。

公元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大会由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六世和皇太后伊琳妮主持召开。

会上不仅“恢复”了圣像崇拜,而且还将圣像崇拜作为强制性的义务。它还强迫艺术家们遵守已经确定且具有时代色彩的绘画模式,不许违背,否则他们绘制的圣像将不是“真正的”圣像。

此次会议特别规定,政府无权委任主教、神父及助祭人员。主教候选人应该经省区的主教共同推举。

三位一体、圣像崇拜的争论,背后暗藏皇权与教权的对抗。

第一次尼西亚会议,是皇权的全面胜利;但到了462年后的第二次尼西亚会议,皇权已然式微,不得不依赖教权的政治力量。

两次尼西亚会议期间,是东西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战乱纷争。

两次尼西亚会议的决议,从未带来基督教内部的统一团结,反而是各派势力明争暗斗,直到公元1054年,基督教彻底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和信仰无关,权力的游戏而已。

——源自《牛津拜占庭史》

[英]西里尔·曼戈主编

(0)

相关推荐

  • 02 教权与皇权的争锋,谁更胜一筹?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179 篇文章 [战十字军]第 02 篇文章 先来说说德意志的皇 ...

  • 【书评】拜占庭简史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清秋124(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63552/ 历史走马灯中的明亮一盏 --<拜占庭 ...

  • 罗马通史:长达100多年的毁坏圣像运动

    罗马通史:长达100多年的毁坏圣像运动 关键词:利奥三世上台.恢复圣像 前因 利奥三世上台:公元717年,利奥三世加冕为帝,为打压教会势力,开始毁坏圣像运动. ▲利奥三世开创的伊苏里亚王朝 后果 恢复 ...

  • 【古罗马君王谱】东罗马帝国(二十一):利奥三世2

    东罗马帝国(二十一):利奥三世2 c.经过 这个争辩大多是在东方的教会,在723年的时候,回教国王耶济下令撤除他境内一切基督徒在教堂中一切的图像. 第八世纪时,东罗马皇帝利奥三世(在位时间717年-7 ...

  • 非法组织简史——皇权与教权

    我们在上一篇"从法兰克到罗马中已经说过了",奥托一世及其之后的罗马皇帝,有意识的借用教会的力量来对抗国内强大的封建主,并成功的在一段时间内压制住了封建主市里的扩张.与之相应的后果是 ...

  • 皇权与教权的斗争:亨利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

    从西罗马灭亡到公元十一世纪这段时间里,西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日耳曼蛮子们大举入侵,搞得西欧一片废墟.那时候,这些日耳曼蛮子们还是些刚从原始社会出来的,谈不上什么国家政治形态.然而随着这些个日耳 ...

  • 南北差异中国有欧洲也有 教权皇权之争背后的南北之争

    南北差异,不仅中国有,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而南北差异不只影响风俗那么简单,他甚至深刻的影响人的思想. 譬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就是很明显南北差异下的产物.儒家思想产生于齐鲁大地.这黄河流域,华 ...

  • 唐朝封驳制度对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为了让皇权的在行使过程中能更有效,统治阶层总是希望权力的施行尽量避免出现差错,所以,对于权力的制衡和纠错的探索一直是存在的,而唐朝开始,对于皇权的制 ...

  • 《皇权与绅权》—社会是何以可能的

    《皇权与绅权》—社会是何以可能的

  • 自古皇权'防'相权,宋朝为何'放任'宰相身兼政务、军事、财政?

    中国的历史上,皇权和相权一直都是相爱相杀的一对,皇权既需要相权协助治理朝政,但是又十分忌惮相权过去强大,所以宰相这个位置就是非常的不讨好.宋王朝之前也有因为宰相权利过大.朝政受到威胁的例子,但是到了宋 ...

  • 宋神宗与苏轼恩怨始末:宋代皇权与相权博弈的折射

    宋神宗与苏轼恩怨始末:宋代皇权与相权博弈的折射

  • 查理曼加冕,埋下王权与教权纷争的隐患

    摆脱历史的枷锁 才能获得未来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164 篇文章 [基督世界]第 18 篇文章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六世亲政之后,说实话并没有治理好国家,多次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帝国内部出现了反对皇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