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创造黄金期
有一天葛饰北斋在自己的工作台上痛哭,因为他觉得自己绘画的技术还学得不够。当时他已经80高龄了。八年后,在他临死之际,他大喊一声:“如果老天再让我多活十年,我也许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很多人都认为葛饰北斋小时候就是一个绘画天才,但是葛饰北斋却认为他在70岁以前画的作品都不好。
时间,对大师来说是永远不够的,尤其是创造黄金期。纵观世界艺术史和建筑史,我们可以看到,当大师发现自己的创作得心应手之时,往往已经走在去天堂的路上。
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院长认为,老年人的大脑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具可塑性。这个年龄,大脑左右半球的相互作用变得和谐,这扩大了创造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中髓磷脂的数量会增长,这是一种促进神经元之间信号快速传递的物质,因此,与平均水平相比,智力提高了300%,这令我们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并较少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人类智力活动的高峰出现在大约70岁时,此时大脑开始全力工作,这也许印证了大师们在60岁之后能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世界艺术史和建筑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那些大师们!看看他们脑力全开的创造黄金期!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1564年)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出生于1475年米开朗基罗,多才多艺,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历史的悲壮。
《哀悼基督》 1498年 大理石,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大卫》 1501-1504年 大理石,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创世纪》 1508 1512年 壁画,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
1498年,23岁的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创作了《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三年后的《大卫》雕像,更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而《创世纪》,也是凭籍着米开朗基罗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壁画。
《摩西像》1513-1516年 大理石,现藏于罗马圣伯多禄锁链堂
《昼》《夜》《晨》《暮》 1520-1534年 大理石梅迪奇家族的陵墓
《摩西》、《奴隶》组像、《昼》《夜》《晨》《暮》等等,伟大的作品相继问世。到了1536年,已经61岁的米开朗基罗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最后的审判》,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在1541年揭幕时,这幅巨作引起轰动。
《最后的审判》 1534-1541年 壁画,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在他72岁时还完成了杰作《基督下葬》(The Deposition)雕像,甚至于在临终前的几天里,他还在一直雕刻着,《哀悼基督》(1563年-1564年),这也是米开朗基罗人生的最后一件作品,圣母与基督紧紧依偎在一起,似乎终于脱离苦海,超脱于尘世之外,回归到了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对死亡的敬畏,也是艺术家对于自己这一生的永恒哀悼。
左:《基督下葬》右:《哀悼基督》
上帝按照圣经的启示造人,人以个体的独特的存在应验上帝的召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成就属于全人类。
我们再来看看开创现代艺术先河的大师们的创作历程。
亨利·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954年)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954年)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他是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
《舞蹈》 1910年
二十世纪之初,野兽派盛行的年代中,马蒂斯也曾遭到过强烈攻击。步入中年,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后又扩大了创作领域,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而真正达到艺术高峰,则是在1930年的艺术转型之后,60岁的马蒂斯成为无可争议的现代绘画大师。
1933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的壁画《舞蹈II》
1930年3月,61岁的亨利·马蒂斯扬帆远航来到波里尼西亚,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次重要旅行。此时的马蒂斯正处于荣耀巅峰,早已无需向他人证明什么……艺术家是永远不会放弃的,他们会创作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
1940年代,70多岁的马蒂斯因疾病,在自己几乎不能绘画的时候,坐在轮椅上,创作了色彩剪贴技法。为了剪出色彩鲜丽的作品,他亲自动手,染出自己需要的彩纸,靠在床上不停地剪。这位老人仿佛在以孩子般的娱乐情绪消磨最后的时光。虽然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他的创造力却从来没有停息过。
巴勃罗·毕加索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973年)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973年)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立体画派创始人,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等作品,其私人收藏都已捐赠给了法国政府。
《亚威农少女》1907年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索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创作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的艺术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1937年,56岁的毕加索创作出20世纪最著名的反战画作《格尔尼卡》,绘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全画用黑、白与灰色构成,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阿尔及尔的女人》是毕加索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毕加索一共画了15副《阿尔及尔的女人》,其中被编号为o版的是最完美的版本。这幅作品于1955年2月毕加索74岁高龄时创作完成的,长1.5米、宽1.2米。作品构图密集,展示了立体主义、透视和激烈的色彩。在2015年亮相佳士得纽约春季拍卖会现场,以超过1.79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下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新高。
毕加索是一位独具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和马蒂斯一样,表现出比年轻时候更加狂野和更加充满活力的艺术生命力。
草间弥生
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1929年-)
2021年无疑是草间弥生年,全球几个大城市正同时有着这位最成功的92岁高龄的女艺术家的展览,伦敦泰德美术馆(Tate Modern)的《Yayoi Kusama:Infinity Mirror Rooms》,五月中开展,至十月的票已被抢购一空;在纽约,纽约植物园(NYBG)有《KUSAMA:Cosmic Nature》,展期至十月底;柏林的葛罗皮亚斯美术馆(Gropius Bau),则有至八月中的《Yayoi Kusama: A Retrospective》。
〈A Bouquet of Love I Saw in the Universe〉
柏林的葛罗皮亚斯美术馆展览现场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1929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标志性作品是点缀图案--圆点。她的许多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她的焦虑和生动的幻觉事件的影响,这些幻觉以斑点、网格和闪光的形式出现,成为表达和展示她的心理问题的方式。
柏林的葛罗皮亚斯美术馆展览现场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本博司和野口勇。
影响二十世纪艺术进程的雕塑家亦是如此,
生命不止,创造不息。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法国画家、雕塑家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 ,1861年-1944年)
法国画家、雕塑家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 ,1861年-1944年),与罗丹、布达尔被誉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马约尔21岁时独自去巴黎学习绘画。后来高更鼓励他从事装饰艺术,于是他1893年在家乡开办了一个织花挂毯厂,在法国造成很大的影响。1900年后,由于两眼长期注视织机,他的视力衰退。经过6个月的失明的痛苦,此后开始从事雕塑。
马约尔的雕塑作品大部分以女人体作为主题,稳重、成熟并有古典主义艺术的痕迹,是古典主义和现代抽象雕塑之间乘前启后的最重要的雕塑家。他特别注重雕塑的体积感和形体的厚重感,造型语言概括洗练,注意整体精神。
从1905年创作出的第一件伟大作品《地中海》开始,亦是他一系列不朽之作的开端。《地中海》以光滑丰满的女性体态象征富饶的地中海,静坐的情态象征和平宁静的地中海,整个造型给人以朴实、饱满、含蓄和健美之感,充满古希腊的艺术精神。
而1923年的《战争死难者纪念碑》则摒弃了典型的战斗场景、阵亡士兵或对压倒性悲伤和痛苦的描绘,而以一位手拿橄榄枝、沉思着的女性为主题,以“一个无声的形象来表达一个国家青年在战斗中牺牲的悲剧”。
在马约尔晚年创作的《河流》则是他最大胆的雕塑,一个似有着无限繁衍能力的大地之母的形象,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充满了健康的美感。
《河流》还有两个姐妹篇:《山岳》和《大气》,它们构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称是马约尔的象征主义代表作。
生命不止,创作不息,马约尔直到去世前仍在创作。《和声》是马约尔的另一件重要作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恐怖肆虐的岁月里创作的,虽未完成,但它是对马约尔创作生涯的最合适的墓志铭。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罗马尼亚裔法国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âncuși,1876年-1957年)
罗马尼亚裔法国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âncuși,1876年-1957年),20世纪现代雕塑的先驱和20世纪伟大的雕塑家之一。
布朗库西以简略的造型样式创作了《祈祷者》,为雕塑艺术走向现代艺术迈出了第一步。不断寻找雕刻的完美和优雅,运用最纯净想象驰骋艺术创作简炼境界的布朗库西,对现代雕塑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价值。
《波嘉尼小姐像》
《空间之鸟》
从1910年《波嘉尼小姐像》的不完全抽象到1928年《空间之鸟》的完全抽象,他在雕塑中建立了一种新的节奏,一种充满内在活力的单纯性和一种象征示意的深度。他的单纯的创造物,始终介于原始生命意象与形而上的秩序之间,蕴藏着活跃的生机和深邃的哲学意味。
但布朗库西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是罗马尼亚提古丘英雄纪念碑。正是这组纪念雕塑的建成,令已过60岁的布朗库西从20年代的默默无闻转而成为“当时活着的雕塑家中最伟大的一位(艺评家卡罗娜·吉东–维克尔Carola Giedion-Weleker)”。
从提古丘计划的初期到英雄的林荫大道的实现,自始至终都阐释着布朗库西的雕刻理念,尤其重要的是当布朗库西1937年第一次回到提古丘,在他的计划成形时,即怀抱着“道”的思想,之后形成了路,这种思考正好将他的作品与1916年的战役地点相连结。《沉默的桌子》的高度低到接近地面,令人极易联想到小区性与家庭性,那正是生命的谦卑与家庭的开始。《吻之门》描述的是人类发展的下一个主要阶段:婚姻、两性结合及家族世代。然而当走过了教堂即接近“来世”,沿一条漫长、艰困而最后终将到达的英雄之路,也就是抵达了走向永恒的圆柱。总之,提古丘的作品组合,所强调的正是人类生命的整体过程,堪称20世纪公共艺术的最佳典范。
路易斯·布尔乔亚
法国画家、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年-2010年)
法国画家、雕塑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1911年-2010年),很少有人到90岁时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她自己写了这样一句话:“人越老越聪明”。
在她98岁逝世前几周还在进行雕塑创作,她说虽然人们对她的作品失去了兴趣,但至少她可以静静地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完成她美丽的作品。但显然人们并未将她淡忘,2019年在她86岁(1997年)时创作的青铜雕塑代表作《蜘蛛》以创纪录的2800万美元(含佣3200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成交时,这位法裔美国艺术家成为了最昂贵的女性雕塑家。
路易丝·布尔乔亚1911年生于法国巴黎,25岁时开始专注于艺术创作,她以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进行绘画和版画创作,后来又开始尝试雕塑。布尔乔亚创造力的真正爆发还是在70岁以后,她大胆尝试橡胶、石膏等新材料,并恰到好处地将行为、装置等形式融入自己的艺术。尤其在1990年以后,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创作达到成熟的境界。她创作的雕塑作品充满了原始感、激情、睿智,并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二十世纪的绘画和雕塑,
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由此延伸至建筑界,
更不乏大师灵感的闪烁。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1959年)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年-1959年),他是工艺美术运动美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四大现代建筑师之一,其8座建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创作流水别墅时,赖特已年近70岁,在他90岁高龄时受命设计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些建筑诠释了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对欧洲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勒·柯布西耶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965年)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965年),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亦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
坐落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的朗香教堂,是在1950-1953年由柯布西耶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受命设计时,柯布西耶已入古稀之年,但他的创作生命并未止息。法国里昂拉土雷特修道院、哈佛大学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是他晚年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文化遗产,都蕴含了他历经实践后的感悟和体验。可以说,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是柯布建筑生涯最后的光辉,深深影响了之后的许多建筑师。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
法国里昂拉土雷特修道院
奥斯卡·尼迈耶
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Ribeiro de AlmeidaNiemeyer Soares Filho,1907年-2012年)
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Ribeiro de AlmeidaNiemeyer Soares Filho,1907年-2012年),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巴西首都巴伐利亚三权广场巴西议会大厦
巴西利亚大教堂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被誉为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丰碑,于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历史最短的“世界遗产”。在1956年至1961年50岁尼迈耶受当时的总统委托担任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总设计师,他设计的三权广场以及广场上的总统府、巴西议会大厦和大教堂等建筑,以独具一格的曲线运用而著称。1988年,尼迈耶也因此被授予普利茨克建筑奖。
86岁时设计的尼迈耶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尼迈耶104年的生命中,尼迈耶为世界留下了600多座建筑作品。他的建筑设计将艺术的美妙和建筑结构逻辑完美结合,构造了丰富多样、为人称道的建筑形象。他曾说:我特意的忽视那些正确的方方正正的建筑,忽视那些用尺规设计的理性主义,而是去拥抱曲线的世界……对理性主义采取这样不合作的态度是因为我所居住的环境,那些白色的海滩,巍峨的群山,古老的巴洛克教堂和那些古铜色皮肤的漂亮女人。这句话不仅描述了他的建筑艺术,也描述了他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贝聿铭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2019年)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2019年),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曾荣获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奖项,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1964年为纪念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兴建的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晚年的贝聿铭在设计上更加炉火纯青。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时年67岁的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国家美术馆东馆只跟其历史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还是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进入21世纪,年近90岁的贝聿铭继20多年前设计的香山饭店之后再次回到中国,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苏州博物馆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
弗兰克·盖里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年-)
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创造了“一座建筑改变一座城市”的伟大创举。
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有着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是62岁的弗兰克·盖里在1991年受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邀请,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的建筑设计。也正因为这座影响世界建筑进程的卓越作品,为毕尔巴鄂的城市更新带来生机,1997年落成开幕后,它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一时间冠盖云集,游客如织,成为欧洲文化界人必躬逢之盛。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在年余间就达4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即占全市收入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 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1996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对它由衷叹服道:“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如今,92岁的盖里,仍然活跃在他的建筑世界。
92岁的弗兰克·盖里和Luma Arles艺术中心塔楼模型
扎哈·哈迪德
伊拉克裔英国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50年—2016年)
被誉为“建筑界的女魔头”的伊拉克裔英国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50年—2016年3月31日),在她66年短暂的生命中,为世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杰出建筑。
当53岁的扎哈沉浸于理查德与洛伊丝·罗森萨尔当代艺术中心和普瑞斯艺术中心的设计工作时,普里茨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在加州洛杉矶宣布,英国国籍的伊拉克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被评选为2004年度普里茨克建筑奖得主。这是普里茨克奖设立26年以来第一次被授予一位女性建筑师。
在2016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是这位被英国卫报成为“曲线女王”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而纽约时报也赞扬她,“解放了建筑几何学,并赋予它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
不幸的是,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件惊艳世界的作品刚开始建设不久的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便因病去世了,因此大兴国际机场也被称作是扎哈·哈迪德献给中国的“天堂之礼”。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的大师!
黄公望
黄公望 元(1269年-1354年)
《黄公望概述图》取自王同愈绘《元高士黄公公望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它从现世以来就拥有着无出其右的传奇经历,先经历了焚烧殉葬一分为二,然后又被当赝品丢弃,而后经历战争转运,一部存于大陆,一部落入台湾,最后的最后还是在众人的努力下在宝岛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图》
比起这幅画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此画的作者黄公望。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在700多年前人均寿命不过30多岁的年代,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花了4年时间提笔完成了这幅7米的巨幅长卷。黄公望怎么会在82岁时才开始画这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我们回顾他的一生,12岁考取功名,36岁被害入狱,50岁后开始专心作画,61岁加入全真教归隐,在70岁时花了10年的时间踏遍整个崇山峻岭的富春山地区,随后便沉浸于此画的创作中。
黄公望自从将精神寄托转向艺术和宗教,潜心修炼,“迎静气,去躁气”,“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他的艺术修养以及精神状态反映在画面上便是洗尽铅华,天真自然。在绘画风格上崇尚自然,讲求写意。他总是在自然中,细心观察对象在风、雾、雨、雪、空气和阳光下的变化,捕捉四季不同的景色,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
在东方文化中讲究循序渐进,细水长流,可能82岁才开始。因此我们最后才发现像齐白石,吴冠中,张大千这些画家最好的作品都在60岁之后。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不会随着时间消失,但经验、格调、境界却随着时间与日俱增。时间才是最伟大的创造者。
《快雪时晴图》
《九珠峰翠图》
张大千
张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1983年)
张大千(1899 ~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1908年他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
就创作时期而言,张大千中晚期作品最受市场青睐。据雅昌艺术网数据,创作年代明确的上拍作品中,作于1920—1939年的共4309件,成交率56.81%;作于1940—1959年的共5222件,成交率68.31%;作于1960—1983年的共3535件,成交率73.58%。2016年在香港苏富比以2.27亿元成交的1982年作《桃源图》在5件过亿元的作品中,除年代不明的《嘉耦图》外,《桃源图》《瑞士雪山》《爱痕湖》均为20世纪60年代后作品,《仿巨然晴峰图》为20世纪50年代作品。
《桃源图》
《爱痕湖》
《乔木高士》一九八二年,八十四岁高龄的张大千仍然作画不止,此图为张大千带病绘之。在简笔淡墨的山石上以花青重染,色调清新淡雅,遒劲苍老的乔木却茂然有生气;一持杖高士仰望乔木,似对生命几何若有感悟。从此图也可看出张大千晚年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乔木高士》
赵无极
华裔法国画家赵无极(1921年-2013年)
赵无极应该算是最早打入西方核心艺术圈和最被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他和毕加索、马蒂斯算是挚友,这也说明他在世界当代艺术中的非凡地位,起码当代艺术这个阶段,中国在20世纪中叶为世界奉献了一个赵无极,我们不至留白。
《19.7.63》
赵无极一生都没有在艺术道路上停歇,90多岁的他仍孜孜不倦地创作,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他最著名也是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三联屏油画《1985年6月至10月》,便是在他65岁时创作的。在香港苏富比2018年秋拍“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上,最终以成交价为5.1亿港元,刷新了赵无极世界拍卖纪录,同时成为亚洲油画世界拍卖纪录及香港拍卖史上最高成交画作。
《1985年6月至10月》
赵无极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注入了较多的温情与灵逸。激情与对立则逐渐溶进云彩或水气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马谛斯致敬 02.02.86》,人们可以发现他的改变,他较注重画面的调和,色彩更为流畅。如果说文字符号是他们创作的里程碑,则色彩的运用则扩张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此时正是他国际名声、美术地位再攀巅峰的年代。在此期间其创作随心自如,无论用色与下笔均敏锐、坚定和自信。同期的精彩巨作为《桃花源25.06.86》,画中悬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蓝层层相间,如烟的灰白色调子制造出宛如瀑布湍流般的景象。迷茫的灰白和钴蓝、矿石褐色透过对比表现出来,并不断地向彼此渗透、扩张,横生的气韵流动其间;艺术家下笔的力量刚柔并济,将观者引入一个无限的空间。
《向马谛斯致敬02.02.86》
《桃花源25.06.86》
对于艺术家来说,
不需要决定是否成为一名艺术家,
艺术会进入你的心房,
就像是坠入爱河一样,
未来永远属于艺术!
空间有限 创意无限!
End
征稿 | 合作 | 交流 | 分享
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王 频 18621981311
强化莹 13166211155
(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