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卦大过 泽风大过
【卦名及卦辞简释】
大过卦下巽上兑,兑为泽为悦,巽为木为风,泽在木上,水淹木天,故为大过。大过,即太过。大的过度,非常的行动。大过卦谈 的是事物的承受能力到了超过它的极限程度时将会遇到和发生的 情况。在此一卦里,其作者实际上就是用了一个在关键时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过了这一关,其后便是“枯扬生梯” “生华” 枯木逢春,再爆发出它新的活力。
* 以“非常的手段”追求“非常的成功” 184
大过卦上兑下巽,初、上为阴爻,二、三、四、五为阳爻,有阳刚太过、阴柔不胜之象。《大过》卦认为,阴阳相交,刚柔相济,最为确切,不妨采取非常手段。很多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中国古人都深谙(an)此道。
公元前207年,秦朝发生起义。两个对立的起义军首领互相争斗,意在控 制秦朝的战略要地关中。刘邦早已征服了关中。但另一位更强大的起义军首领项羽,也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因为项羽的兵马强于刘邦,刘邦被迫割让关中。
虽然刘 邦有条件地投降了,但项羽对刘邦的野心仍不放心。他想让刘邦离关中越远越好。他把王土分成18份,让刘邦去最远的西端为王。为进一步隔绝対邦的潜在威胁,他把首府与刘邦之间的封地划 成3块,指定三名将军分管每块封地。其中一块封地叫陈仓。
刘邦本来就对放弃最初征服的王士心怀不满,此刻更对被贬 至荒芜之地怒火中烧。当他率军撤离关中首府时,一位谋士建议,他们应该毁 掉连接西部新家与首府之间的本道。这会让项羽放心认为刘邦不再返帅东进,寻求复仇。刘邦认可了。干是.刘邦的士兵拆毁了他们走过的路和桥。
一旦到达新领地,刘邦命令将军们重建军队。当军队强大到足以打败项 羽时,刘邦召集了将军们。他们讨论了如何最好地进行东征,夺回王土。途中面临两个障碍。第一,三位将军统治的封地,包围着 他们的新领地,横亘在他们和首府之间。第二,通往项 羽那里的木道已成废墟。刘邦和他的将军们足智多谋。他们设计了一个聪 明的计谋克服障碍,并从中汲取力量。
刘邦命令一个小分队去重修木栈道。它对刘邦的对手产生两 方面的冲击。首先,它使他们放松警惕。刘邦的人手太少,要几年才能修复栈道, 至少对手这么想。其次,他的计划把对手的注意力 吸引到“明显的”道上来。项羽和陈仓的将军们都认为,即使刘邦修复栈道,他们也只需集中兵力封锁狭隘口,便能轻易阻止他的进攻。
刘邦压根就没想过用桟道。他的这个项目仅仅是颗烟雾弹,他计划通过另外一条非正规道路袭击项羽。
当对手还在盯住找道时,刘邦命令部队攻击邻国陈仓。他令 陈仓的将军大吃一惊的同时攻克了这块封地。这一举动让对手卒不及防,巩固了刘邦的权力。它为决战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不断 扩充势力,打败横在他和关中首府之间的各国,直到击溃项羽。刘邦最终收复关中,重新指挥起义,统一了中国,成为汉朝的始祖。
刘邦大胆思维,巧妙设计,把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明显的,正规的路上。他利用了对手的注意力转移,选择采用非正规道路的谋略,令对手吃惊,取得胜利。
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谋略超群的人。这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手段”达成的,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即要知道努力,也要知道思考,运用适当的谋略,寻找达成某种目的 最佳途径。
当然,处大过之时,亦应非常慎重,力求刚柔相济,以图亨通。
*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下选择引退 186
《大过》卦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不闷。”
《易经》的表述是一种很独特的方式,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用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既然湖水淹没了湖边的森林,那肯定就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大过”的现象。也就是说,是一种阴阳错置 ,乾坤颠倒的现象了。而一个正直的人,处于这样的世到,是很难 做的,要么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要么坚持自己的信仰,与之抗争;要么干脆离职隐居,跳出纷繁复杂的圈子,寻求一种与山水同乐 的超然。再就是另一种归隐,归隐官场,即不同流合污,也不刚直抗争, 而是韬晦,知道不说,暗里也争,即“潜光”术。
陶渊明选择的是第三条道路,即“遁世不闷。”
东晋是一个很黑暗的年代,很多的土人因不堪仕宦的黑暗,又 不愿同流合污,与之抗争又无能为力,于是,就要么不说话,要么选择了归隐山林,即使身还在官场者,心也是归隐山林了。郭璞就是如此,他的《游仙诗》,就是表明自己不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赞美” 归隐山林”,鄙视权贵荣华。陶渊明呢,干脆辞官归隐,“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当起了农民。他种豆,种谷,也种菊花。夏曰,“晨兴理污秽,带月荷锄归”。秋日,则“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而闲暇时,趁了‘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陶渊明的心境当时一定很凄苦,只是他把它深深地掩藏了起来,以一种貌似轻松、恬淡的笔调,描写着他的田园生活。
自古以来,士人都是轻易不愿退出仕宦之途的,除非万不得已 。况且,陶渊明当时也就四十来岁,正当人生风华正茂之年。从他的名著《饮酒》中的句子“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就是:《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看,他亦是习儒学者。
儒家思想宣扬的是进取,是人世,是君子以自强不息。既已经从儒家,却中途隐世,这对于一个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是 真是很无奈了,是绝对不会走此路的。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7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于是,辞职回 家。后来,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人桓玄门下作属吏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 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大,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事,不屑一谈。
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邱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人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 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 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 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來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作则,先以威严 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 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他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奎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 心腹人物王谥(shi)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 他感到失望。于是他便辞职隐居。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又转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 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 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 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建议他出去躬身相 迎。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 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 十三年。最后,他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