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淮镇人之五淮镇南街远玉华
我们都是淮镇人之五
淮镇南街远玉华
华儒
今年51岁的远玉华,是沧州市政府命名的关东拳代表性传承人、沧州市武术协会委员、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武术)、献县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他从小习练关东拳,如今更是把挖掘、弘扬关东拳做为自己的使命。
痴迷练武 偷学瞒过家人
关东拳法源于献县淮镇,相传创始于春秋时期。远玉华就是淮镇人,在他13岁时就已经开始跟邻村的关东拳名师李树和师傅学习武艺。
起初,远玉华的父母反对他练武术,担心他练成武功出去惹事。远玉华以跟村里的孤寡老人做伴为借口,每天晚上去邻村找李师傅练武,一直到深夜。白天上学则更加努力,以免因习武而受责罚。当时的习武条件很艰苦,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武术器械都被做为“四旧”砸毁了,师傅家里连一件真正意义的刀枪剑棍都没有。他们就地取材用木棍、棉花柴等代替,练习双刀法。把一根生锈的铁管子里面装上沙子,两头用胶泥堵住,用来提高力量素质训练,练习春秋大刀的舞花、绕脖……
有一年过春节,远玉华参加淮镇的群众演出,在众人面前表演武术,引来阵阵喝彩。他的父亲闻讯赶来,看到他的进步喜出望外,从此不再阻止他,从天津放假回家,还特意给他买回来一双白色运动鞋。
有了父亲的支持,远玉华的练武劲头更足了。那第一双运动鞋,很是珍惜,破了又缝,很多次,一直穿了好几年的时间。1986年,已经上至初三的远玉华,首次参加了沧州市武术比赛,得到名家们的好评,鼓励他好好练下去,要走的更远。
勤勉不辍 终能叠出佳绩
远玉华初中毕业后,去天津就读技工学校,毕业以后分配在汉沽盐场工作。
每天下班后,别的工友回家,他一个人在盐滩空旷的班组宿舍里除了练武功就是研读武术杂志、书籍。放假探亲的时候,他就回到家乡继续跟李树和、马春林、王清洲师傅习练关东拳。辗转十年,为了心中的武侠梦想,远玉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天津市户口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把工作调动回到了老家献县,开始在基层政府的工作,更充裕的业余时间来追逐、延续着自己的武侠梦想。
2009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远玉华参加了在江苏太仓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他演练的关东拳和关东大刀均获银牌,并代表沧州市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通过参加这次比赛,他认识到,在竞技比赛中不仅能相互切磋提高技艺,而且能够把源于自己家乡的“土八式”关东拳发扬光大、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接连参加国内、国际重要赛事,20余次获得金牌和一等奖,关东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2011年他荣获沧州市“十佳武师”称号,2013年在江苏徐州“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得自己的第一枚金牌,他连续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拳术、器械、集体项目三枚金牌,两枚银牌。2015年3月,受韩国武术联合总会邀请,远玉华随中华传统武学研究会赴韩国首尔进行武术交流展示“关东拳”,2018年5月、6月与沧州武术代表团赴荷兰、意大利推广沧州武术,使“关东拳”真正的实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09、2012、2013、2016年度均获评献县“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奖”,成为献县县管第十期、第十一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
传承国术 瑰宝涅槃重生
关东拳术、器械、功法博大精深,老师傅们授徒时均采取因材施教,把不同身体素质和潜力的徒弟传授与不同风格的套路功法。为了把散布在不同老拳师身上的武术精华继承下来,从1997年始,远玉华四处寻访在世的老拳师,向他们学习求教,努力把散落在民间众多的关东拳碎片收集、整合起来。如今,一些老拳师已经离开人世。远玉华说:“当时稍有懈怠,人走艺失的遗憾将会重演,一些宝贵的东西就会被埋没、失传了”。
关东拳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沃土之中,依托滹沱河及古御路,吸收诸家之长,具有独特的技击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献县的关东拳门内也多有六合拳、长拳、炮拳等不同拳种的习练,传承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远玉华把关东拳从错综复杂的门派纷呈中剥离出来,从渊源脉络、技术特点等方面系统理论,逐一求证,终于独树一帜。2012年,远玉华在权威杂志“中华武术”刊发论文“沧州传统名拳——关东拳”,将“关东拳”成功论证发源于献县淮镇。2015年,“献县关东拳”申请获批“沧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也被沧州市政府命名为“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8月,远玉华召集部分献县武术精英,在体育馆创建了“沧州国术俱乐部”,开始向武术爱好者和巡、特警传授关东拳法。2016年,他在东村和淮镇创办“讲武堂”,利用节假日培训武术学员。2018年远玉华应聘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把“关东拳” 传播到高等院校,真正让“土八式”走进庙堂之高。他出资近20万元,把淮镇老家的院子翻建成了“关东拳传承基地”,使孩子们能够在高标准的训练馆内体悟关东拳文化精髓,安心习练关东拳法,武术爱好者也有了一个上档次的交流活动中心。这里,每天晚上灯火通明,都有几十个附近村的大人和孩子们来接受免费的关东拳培训。为关东拳的传承,聚拢了超高的人气。几年来,经远玉华教授的学员已达三百余名,他的儿子远忠天在“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一等奖,12岁的孙文博习武仅一年时间,就在“第十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获得关东拳金牌。景其奥今年13岁了,他是一个“小胖墩”,去年刚参加训练时身高140公分,体重165斤,心理异常脆弱,已经出现自闭症状。家长义无反顾的信任让远玉华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寒暑易节,景其奥以付出超越其他同学数倍的心血和汗水成功收获自信,成了“讲武堂”的功夫励志小明星,在“第十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上收获拳术银牌,并应邀接受了“凤凰网”的采访。他说:“武术能强身健体,能让人有正义感,希望喜爱武术的小朋友们能和我一样强身健体,快乐成长,做一个有正能量,对社会有用的人”。
非遗项目关东拳成功复苏,得到传承。他编辑整理的《关东拳》、《关西拳》、《关东大刀》,已入选《沧州武术》丛书出版发行,并被沧州市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拍摄制作完成线上教学视频,成功在网上公益推出“关东拳系列”,让人们学习武术更加直观便捷。
锦上添花 擦亮状元名片
远玉华为了宣传武术的人文文化品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武术活动。2013年,与文化部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合作拍摄大型文献专题片“沧州武术”之“关东拳”。2018年,与献县电视台《在献县大地上》栏目组合作录制了八期“漫话关东拳”系列专题片,多次邀请外地武术名家、作家、文化学者、名人到讲武堂交流、座谈,参加市、省、国家、世界级武术大赛、推动关东拳进校园等等。正是有了远玉华们的坚守,传统武术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武术套路中蕴含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兵家谋略,寄托着民族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道德伦理,都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中,并结出了累累硕果。远玉华正在用武术的方式诠释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实质,并把这种精神以演武的形式推向了全国、以传武的形式推向了世界。
献县文化底蕴深厚、亦有流传千年的武术文脉,明清之际更谓武健泱泱。不仅有“燕子李三”、“大侠窦尔墩”,更有大清一朝便涌现出44名武进士、280名武举人,其中武状元5人,武榜眼2人,武探花2人。武术科举成绩斐然,位居全区乃至全国之最。所以献县是名副其实的“武状元之乡”不仅合情合理,更是名副其实。
在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献县的武术文化正随着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春风不断的前进与繁荣。远玉华正在与“爱武中国”健康共享平台合作,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吸纳社会投入,合力打造、创建“武状元之乡”,打造“到武状元之乡,学沧州真功夫”的健康理念与时尚品牌。深化“互联网+旅游+文化+健康”的消费模式,擦亮“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的名片,在以首都为中心的京津冀旅游目的地中不断提升影响,形成新的旅游核心景观,促进全民健康产业发展,为献县添彩,为百姓造福。
从加入到政协队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远玉华参政议政的意识迅速提高,肩上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愈发加强。从委员提案中,就能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心路历程。做为文化体育届的委员,他更多关注的还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文化教育领域。他的第一份提案,就对准了农村中小学校,如何引进社会资源补充素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如何拉动社会资金,争取政府投入,因地制宜购买文化服务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经典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学习到高水平的素质技能。进一步减少参加社会高价培训班的资金投入压力。同时,激活当地乡土文化能人的本位价值。给他们适当的经济报酬和精神鼓励,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文化产品 ,以“义工”的形式,传授给孩子们,更好的提高社会效益。不谋而合,同年七月,国家文化部出台了创建国家公共服务,打造文化“干细胞”工程的指导意见,并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想法能够与国家的新政策相一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建言献策的信心。
接着,他又把目光对准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后,人们对健康、运动、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他提出推进城乡体育设施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议案,建议在位于县城东部的全国重点镇——淮镇,围绕镇区规划,酬建一座小型室内综合训练馆,满足雨、雪天,人们没有可供使用的健身、娱乐场地,举行大型文体、集会活动没有室内场所的需求。让富裕起来的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微妙斋主人,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记者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