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个“50后”,“95后”铁路小伙真拼!
1月28日清晨,在福建省九龙江江面上,鹰厦铁路涵口钢梁桥在雾中隐隐可见。这座桥是在1956年建成的,而守护它的则是一群“95后”铁路人,来自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龙岩工务段梅水坑路桥养修工区。
“梅水坑站,是否有车?”“暂时无车!”8点钟左右,对讲机里传来的对话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右侧无来车,左侧无来车,中间无来车,可以上道!”25岁的防护员王松示意工友们可以上线作业。
按照分工,郑文府、张思成、谢克强拿着检查锤和尺子上桥,检查桥面线路。工长王嘉旭则带领申强强、石美、陈小辉,穿戴好安全带,打开桥面检查井的盖子,顺着钢梯往下爬。
“第一次下桥的时候,我很狼狈,腿肚子都在‘弹三弦’!”来自贵州的苗族青工石美说。钢梁桥高15米左右,相当于5层楼高,小小的墩台上只能插葱似地容纳4个人,下面就是湍急的九龙江,虽有简易防护栏,但往下看,还是会感觉头晕目眩。
为了便于检查桥体,桥下设有固定式检查车。申强强和陈小辉分别登上检查车两端,一边用手推动小车运行,一边检查梁体结构及桥面钩螺栓是否有缺损。
检查完桥体,申强强和石美钻到了钢梁桥的“肚子”里,检查内部结构。“肚子”里只有一条仅供行走的镂空检查道,青工们戏称为“小肠”。“小肠”上方有一条绳索,供固定安全绳用。桥面下部有8根交叉的支撑梁,小伙子们顺着支撑梁前行,时而弯腰,时而翻越,时而攀爬,步步小心。
“我第一次在‘小肠’里干活,安全帽被磕得铛铛响,一天下来,脑袋晕乎乎的。”申强强边说边往下一蹲,身子一弯,灵活地钻过一个支撑梁,“现在我不用看,凭感觉就知道安全帽跟支撑梁的距离,很少再被磕碰了”。
在桥上作业,温度是个很大的考验。夏天,炙热的阳光把钢梁晒得滚烫,汗水像装满水的塑料袋被扎了小孔般往外冒。冬天,江面的风裹挟着湿冷的水汽,冻得人直打哆嗦。
“冬天要是阴天下雨,在‘小肠’里干完活儿,外面的工作服被江风吹得潮乎乎的,贴身的衣服被汗水浸得湿乎乎的,那感觉甭提多难受了!”
石美正说着,对讲机里传来通知:“梅水坑方向来车,检查人员准备下道避车!”王嘉旭提醒工友们:“来车了,大家撤到安全地带!”
一趟列车呼啸而来,中空的桥肚子里回声增大,仿佛一连串惊雷滚动,轰隆隆的巨大噪声反复冲击着,让人耳朵里嗡嗡作响。
列车驶过,桥肚子里由暗变亮,小伙子们重新系好安全绳,继续检查。“铛铛铛、铛铛铛……”检查锤的敲击声回荡在桥肚子中。
梅水坑路桥养修工区坐落在九龙江畔,背靠戴云山脉,鹰厦线、漳泉线两条大动脉在工区附近相交。2018年前,工区出行大都得靠渡船,随着2018年漳平市取消梅水坑渡口,青工们需要走十多公里山路,才能到达最近的村庄。
这些年在段里的关心下,班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青工们还自己动手,开垦菜地。闲暇时种种菜、喝喝茶、聊聊天,小日子别有趣味。
申强强说:“我们这群‘95后’,守护‘50后’的大桥,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乐在其中!”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江西记者站(南昌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张贵锋 金淑华
编辑:林飞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