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壁山丁家中学看老师》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去壁山丁家中学看老师》
文/杜锦超
人老了珍惜感情,犹如冬天到来珍惜阳光。这种感觉在我进入古稀之年,体力和精神大不如前时越来越强烈。我想老师也一样,年轻时为了事业,为了生活各自东西,忙碌奔波,那个年代交通、通讯条件差,工作变动大,没有见面也不觉得少了啥。后来不同了退休了,有时间和条件了,便特别怀旧。
到现在才发现,老师们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那样轻松,在人生的旅途中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坎坷。因为当自己成为父辈时,你也老了,生命开始枯萎和凋谢。伴随而来的是孤独、冷清、渐渐被人们遗忘,身体也如洪水围困的堤坝,不断出现险情。
去年,在歇台子湖心亭闲聊时,遇到壁山的何代超书记,问他认识壁山丁家中学的周祖林老师不?我非常想念他。何书记立马掏出手机拨通了在丁家中学读过书的表弟,问其认识周老师吗?回话说不认识。于是他又给壁山教育局的朋友打电话请他帮忙查找。
第二天上午电话响了,何书记告诉我"你的恩师找到了,退休后仍住在丁家中学,这是他的手机号码"。当即我拨通了周老师的电话:"周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杜锦超,还记得吗?"记得,你在哪里?"我在重庆,很想念老师,我明天去看你"!"别来,我生病了,在住医院。""住院了那更要去看你"。
第二天一大早,何书记陪我先乘地铁到大学城,再转398路公交车到壁山。这时何书记的表弟已开车在车站等候了。上午9:30时分我们乘坐表弟的车,在丁家镇医院住院部三楼见到了老师一一周祖林。
50多年不见周老师芲老了,脸上、手上长出了许多老年斑,个头似乎也矮了一截,腰弯了,背有些驼。坐下后,周老师很是有些激动,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喉咙里发出嘟噜嘟噜的声音,扎着输液针头的手有些发抖,看得出来周老师有些喜出望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朋友们可能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铜梁人怎么和壁山的老师扯上关系了呢?是这样子的,周老师是壁山丁家人,大高个、身板壮实,1963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铜梁永加中学任教,物理课讲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爱戴,篮球打得好是主力中锋。1964年我到永加中学插班二年级,因为初中一年级没读中间有一断挡,当时的周祖林、徐光林、甘俊福三位老师分別给我补习物理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班里进入前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来闹派性,全校学生几乎都是造反派,唯我一人是保皇派。毕业考试后,学校停课闹革命,铺盖卷儿都搬回家了,有时候到学校就同周老师、钟多禄老师挤在一个床上睡觉,用他们的饭票吃饭。老师闲得无聊,就歩行30里到我老家住几天,帮助我父亲干些农活,吃我母亲煮的农家飯。
周老师与夫人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分配两地分居20多年,经过多次申请,终于在1987年家人得以团聚。
时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朝气蓬勃踌躇满志的师生早没有了篮球场上的风彩,也没有课外活动的英姿,不知不觉恩师已已年致八旬,学生也年过七十了。
来壁山丁家看望老师,很庆幸的是老师病无大碍。人间重晚情,短短的两年中学生活,却承载着我们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段时光,积淀了深厚的无法割舍的师生情谊。
第二次部分同学到壁山丁家中学看望周祖林老师合影。前排左三为周老师。
第二次部分同到壁山丁家中学看望周祖林老师合影。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