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子里的人或许只会粉饰套子,通过这4点判断你是不是这种人
“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再是他自己的目的了。”在莫拉维亚的作品《鄙视》中如何将这一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解答这个疑问之前先来看看作者。
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22岁时出版欧陆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20世纪中期,他在全球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
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因为他的作品曾被查禁,“莫拉维亚”是他最著名的笔名。
不管是在文坛还是影坛,他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且成为行业标志与标杆。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
在意大利文坛,他是公认得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诺贝尔奖档案披露,他曾获得15次提名。他获得过斯特雷加奖、马佐托奖、蒙戴洛文学奖等。
在影坛,更是名导宠儿,多部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戈达尔翻拍《鄙视》,贝托鲁奇翻拍《同流者》,达米亚尼翻拍《愁闷》,等等。他的作品对意大利的语言、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他以崇高威望当选欧洲笔会主席。
一代又一代没有新鲜事,就连生活的琐碎也会沦为杀伤性武器
虽然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的生活。
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
“我为什么被妻子鄙视”的悬念贯穿全书,也构成了丈夫一半的内心戏,他感到委屈、不解、愤怒、恍惚、无意义,对别人也投去鄙视;他猜测妻子任何可能异样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但问题是,这是这个男人的独家叙事,在他的叙事里,妻子从未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他对妻子的关注除了美好的身体就是出身平民,是个打字员,教育程度比不上自己,根本不了解妻子的头脑。
不过,看看女人的鄙视有多大的杀伤力,是多大的惩罚啊。多少感情里,男人只爱女人的身体,而不在意女人的内心和灵魂,如果还是如此,鄙视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
02“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理解为“走一步算一步”的消极注定无路可走路
《鄙视》写的婚姻危机中的爱无能。他说有时候,人们可以非常忠诚,但并不爱…… 在某种情况下,忠诚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报复、讹诈和惩罚的形式…… 忠诚并不是爱情。
多么的一针见血,这也不正是现代婚姻生活的一个写照吗?甚至现代生活都有过之而不及。现代的“标准”是什么?好像也没有什么标准,有时候甚至低到在家里不管怎样,只要在外面不乱玩,不瞎搞就行了。
横观我们的现代生活,很多家庭何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虽然现在更多的宝妈回归生完宝宝回归职场,但是又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管你干的多么成功,孩子家里必须都是打理妥当。
如果是为了照顾宝宝退居家庭,成为全职妈妈,那么家里家外的事(当然除了老公的而工作),都得由宝妈包揽。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以叫做:宝妈生活实录。
而莫拉维奇真的是看透了自私的人性啊,让我想起了狄更斯。感觉他们总是在跨越时空俯瞰着我们,他们一定在呵呵笑吧!
03 只有“改变”发生了,渴望的重新相爱或许才会出现
前段时间一个激励人心的新闻,关于哪一位毅然决然离开家去远途的阿姨,更多的是我们看到她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魄力以及自私到骨子里的丈夫带给她的绝望。
从阿姨口中我们得知了与自己生活大半辈子的伴侣,自私到哪怕就是买一盒十几块钱药划了医保卡,丈夫的催还电话立马打过来,而这一通电话是她出来好多天以后的第一个电话。多么扎心的现实。
这样的生活如果不发生改变,看看当代大众的婚姻状况就会知道结果。
对于小说中的卡尔多的心理变化让我想起冯唐的《有本事》里的文章,大概意思是当人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肉身无可奈何地衰败,一次又一次地跟亲人朋友面临永别的时候,那种无力感,就有点像他感受到妻子对他的不屑之后的无能为力。如果这是他尝试去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去说“为了妻子”之类,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在那个男权社会,他可以说作为男权社会的一个牺牲品,骨子里对妻子的要求是只需要她保持美丽、兼备善解人意、言听计从、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这些品质,再像迷妹一样永远崇拜仰望他就可以了。
看看丈夫,他本身并不屑于去了解她内心的所思所想,因为在他心中,从未将她当做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去看待,她仅仅是他的所有物,像他的房子、他的车子、他的剧本一样,或许也是对她的身体的迷恋,更多地,是爱她作为令人艳羡的妻子这一形象,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功。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对于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这样描绘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明朗到能说真话的程度,往往总是靠暗示而得以维持下来。在说出实话之前,得绕许多弯子。”可以说家已经成了,小心翼翼维系的存在。
04让套子里人撕开虚伪的外衣透一口气总是难上又难
《鄙视》中塑造的“丈夫”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再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站在小说中的妻子立场,她认为丈夫是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怀疑他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而丈夫既现实又自我,买房觉得是妻子的欲望给自己增加了负担于是厌恶妻子,妻子冷落后又巴巴地想和好。这种男人典型的自私自我,工作也是眼高手低,什么生活的负担耽误自己追求理想,自带一种优越感和清高。
看到妻子出轨还能在餐桌上和奸夫谈论自己对工作的厌恶,而不能勇敢表达自己。即便是和妻子沟通也从来都是含糊其辞犹犹豫豫顾左右而言他。面对妻子的需要恳求从来视而不见,从而一步步被误解被冷落,还责怪自己的妻子为什么无缘无故的鄙视自己。
结语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爱情几乎总是受苦纠结而不是享受。作者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
不管是在最不忠诚,亦或是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即便是知道了真相,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好像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人性如是,怀揣美好到最后,能够相对坦然地面对自己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梨花是一位咖啡师,爱阅读,爱捣鼓,乱七八糟的爱好不可描述:举个例子,爱给咖啡器具们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