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生姜豉汤——医案三条

1外感烦热懊恼(典型医案)——王桂芝医案

方某,伤寒五六日,始则头痛,发热无汗,经发汗后,头痛恶寒已解,而发热依然,懊恼不得眠,时作呕恶,不思食,大便两日未行,小便黄,舌苔微黄,脉浮数。王桂芝用栀子生姜鼓汤,服两剂而热退,懊侬解除,呕恶亦止,仍守原方加减治愈。《函讯》

2心胸烦闷(典型医案)——袁超明医案

袁某,女,31岁,2009年5月24日。2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故去某中医院看病。找了一个内科的某教授,教授一见发热便开抽血化验单,说恐怕感染甲流(甲型HINI流感)。病人听了不依,怕抽血,而且费用又高。教授不肯为其看病。于是转找了另一个内科医生,给开了3剂药,写了病假单,但药费也花了近二百元。回到家里服了一剂药后大汗出,开始感觉心闷,二剂后,大便也不通,心胸烦闷难受,脘腹胀满,欲便则不得便。为求治疗,故电话求诊(舌脉无法诊视)。

刻诊:发热、心胸烦闷难受,头晕欲吐,无汗出、口渴,脘腹胀满,大便不通,欲便则不得便,小便微黄。处方枳实栀子汤加生姜。

枳壳45g,栀子20g,香豉60g,生姜20g 1剂。一煎分三服。

服完药告知,1剂则便通胀消,心胸烦闷得解。

按语:甲流期间,可以说是谈甲流色变。现在的中医受温病学派和西医“抗病毒”的思维影响,要么就是银翘散,要么就是清营汤等,效果并不是太好。现在的中医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或温病之邪“从口鼻而入”,发于手六经,与仲景《伤寒》不同,真是不明六纲之理,经方之法则。六纲,统御万病,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不管是新疾,还是旧患,都无法逃离经方六纲。仲景以《伤寒论》阐述其规律,以《金匮要略》具体应用六纲,字字珠玑,不胜枚举。而甲流,乃是外感之病,也遵循六纲法则。《刘志杰师徒步经方医案集》

3胃痛欲呕——俞长荣医案

郑某,胃脘痛。医治之,病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病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对心中懊恼欲吐二证,投以栀子生姜豉汤:生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

分温作2服,服药尽剂后(未发生呕吐)诸证均,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按:本案因热扰夹食,胃气塞实上逆所致。用栀子苦降清热,香豉宣通食滞,加生姜降逆止呕,故能见效。本方功专清热除烦,并非吐剂,故方后所云“得吐者,止后服”当系衍文。《经方临证集要》

论;脉见沉弦而滑,病却火逆胸膈烦热?肝胆同气,弦为肝胆之脉,心烦懊恼,此滑或是脉数之义。

附:思考阳病阴从,阴病阳从,病与其症

本条就按沉弦而滑解,此当是阳病而阴从,不见阳病之脉数,而见阴从之沉脉。51页,太阴阳明论;脾胃虽皆属土,而阴阳即异其位,则阴实阴必虚,阳虚而阴必实,阳从而阴必逆,阳逆而阴必从,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是其常也。此从伤寒理解,就是阳明病阳实者,则三阴必从虚,三阴病阴盛者,阳明之阳必从虚。从脾胃论,意思就是脾陷者则胃必从逆,胃逆者则必脾从陷。这段话不读《伤寒悬》,是解不出这么细的,同样是不通读《灵枢悬解》,就解不出整篇的太阴阳明论,只能解出这一句。黄师的注解,总是这样意简言骇,不会重复的出现,若不通读以观全貌,就找不到黄师在别的地方的注解,更不可能挪过来用。《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说意,药解、四圣》都是一个理论体系。系统学习,何以知阴阳千变万化。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者,阴阳也,一阴与一阳,一阴者三阴,一阳者三阳)。而人病,有阴病而见阳象,有阳病而见阴象,最典型的如太阳提纲三,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而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种解比较抽象,在进一步如麻黄汤之恶寒,太阳之经阳病,而见阴寒之外证,这就是寒在皮肝,热在髓髓之义,这就是阳病而见阴寒之象。还有的是阴病,而见阳象,少阴病,脉沉细,而反发热,此为脏病连经,沉为阴病,热为阳象。又比如瘀血之阴伏,而见如有热状烦满之阳象,这就是阴病而见阳象,也就是瘀血为病,热烦胸满为症,同样治病则化瘀血,而不是治“症”清热除烦破胸满。

(0)

相关推荐

  • 医案传奇

    医案1:发烧未必是风热感冒   温州某养生馆的养生师,前两天感冒发烧,因为自己是搞养生的,看了很多中医方面的书,方剂组成和中药功能也知道一些.于是,自行到药店买来板蓝根冲剂服用. 两天后,患者不但烧不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五)临证谈四君子汤

    王好古在创制他的四张方剂(神术汤,白术汤,黄芪汤,调中丸)时,心中想到一张方,就是四君子汤. 白术汤,治"内伤冷物",用白术,甘草.因有"外感风邪"加防风.人参 ...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医案三条

    2惊狂--胡希恕医案 王某,女,26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苔白腻,脉 ...

  • 急性胸膜炎,结胸与留食——大陷胸医案三条

    4急性腹膜炎--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15岁.病起于外感,高热,39.5℃,头痛,肢体酸楚.至五六日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午后发热更甚,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准备收入住院治疗.其父考虑到经济比较困难 ...

  • 大陷胸汤——结胸医案三条

    图为甘遂 1胸膈痰涎--曹颖甫医案 沈家湾陈姓孩,年十四,独生子也,其母爱逾掌珠.一日忽得病,邀余出诊.脉洪大,大热,口干,自汗,右足不利伸屈,病属阳明.然口虽渴,终日不欲饮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 ...

  • 附子泻心汤——上热下寒医案三条

    附子泻心汤——上热下寒医案三条

  • 芍药甘草附子汤——医案三条

    9类风湿性关节炎--胡希恕医案 案43/霍某,女,54岁,小学教师.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多年.手小指关节屈不得伸,腰引及大腿疼,行动困难,稍坐久即不能起.与桂枝汤加茯苓.苍术.附子,症不减.与下方得速治 ...

  • 《伤寒悬解》旋覆花代赭石汤医案四条与瓜蒂散提纲

    附一:黄阳生医案:梅核气 刘某,男,2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有时咳出少量灰色粘痰,舌苔薄白,脉缓,属梅核气,乃气滞痰郁所致.治以利气开郁,化痰散结. ...

  • 栀子鼓汤——医案7条

    22热扰胸膈--江应宿医案 都事(旧官名)靳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佛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知何证.应宿(江应宿)诊之曰:此懊恼怫郁证也,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 ...

  • 栀子豆豉汤——医案六条

    8胃痛烦呕--俞长荣医案 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 ...

  • 『名医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具有扶阳解表之功.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案1  牙痛 缪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