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中医:五行干支藏象学(古中医精华)
在中医五行藏象学东方甲乙寅卯木是肝和胆
把宇宙模式表达为一个圆形的示范,把人体比作小宇宙为长圆形模式,把肝胆脏腑定为东方甲乙木寅卯月方位,说明肝脏为阳中之阴,是足厥阴肝经,胆为腑是足少阳经,肝居胁下,胆附于肝,经脉互为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肝胆相济,肝之余气,溢入于胆,均具有升发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故少阳春升之气,能协调脾胃的升降,促进水谷的运化。这是肝胆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是调畅气机,二是贮藏调节血液运行,三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三者相互关系,相互为用。
(一)人体中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脏腑功能疏通、畅达、升发起着一个重要的环节因素,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形成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就会产生病理变化,直接影响血与津液输布运行,产生肝郁气滞,形成血瘀、膨胀等疾病。
(二)人体内的血液分布常随着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改变,这种血液的改变主要决定肝脏的贮藏与调节功能,人体活动量减少,血液的需要量亦相对减少,当人体运动状态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输布于全身,以供人体的需求。
(三)肝胆相照是促进脾胃运化水谷的主要功能,胆之精汁来源于肝脏,胆汁的分泌主要是运化肠胃水谷,调理脾胃的升降,而肝胆的滋养又依赖着五谷精微和四季的阴阳二气。记得我的祖父宋清瑞说过,肝胆通于春季,肝脏是阴中之阳,有升发清气,调畅气机的功能。胆腑是少阳经,有降逆消化水谷的功能,二者构成表里关系,一升一降,是调畅气机的主要根源。
升是升的清阳之气,降是降的肝脏精微运化五谷,所谓肝脏的精微是五谷的精微,是营养肝脏的养料,依赖于元气又称真气和大气、宗气。元气来源于肾,大气来源于自然之气,也就是宇宙中的季月之气,季月之气和先天肾精之气综合才能化生五谷之精气,营养全身。
而气的作用是人的生命源泉,推动血液运行营养全身,是输送养料的根源,二者相互依赖转生。春季肝脏之气最旺,观后天文王八卦震仰盂,上为二阴,下为一阳,由于阳气的上升,人体内吸收秋冬凉寒之气外散,中医基础学叫“调畅气机”。
易经学和后天文王八卦震仰盂表示万物在这个季月都在升发外散,重新吸收新的气体育养周身,这就是大宇宙与人体的相互感应。也就是讲金秋寒冬天气入内,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同样的道理春夏的温热也抑制秋冬的凉寒之气,使人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阴阳之气循环运动,这种体循环运动在中医五行学和藏象学说中叫木生火。
在易经学的离中虚卦中,用南方丙丁巳午火表示是心和小肠,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脏位于胸中,在五行中为火,心脏的主要功能主血脉,一身之血均在脉中运行,依赖着心阳之气的温煦与气的推动方可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小肠位于腹中,在五行中为火,小肠的主要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与心脏相表里,如果心脏有火则转移到小肠,使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调。
藏象学说小肠位居于胃之下,受盛于胃中水谷而分辨清浊,有脾气化而上升,用小肠化而下降,二者生理相互依赖转生。在长夏最旺盛的是心脏与小肠,观后天文王八卦离中虚上下为阳,中间为一阴,为一阴养二阳。
这个季月天气最热,为阳极季月,虽说春天的温暖能散发秋冬的凉寒之气,只不过脏腑经过皮腠散发寒凉之气,而四肢百骸的凉寒是散发不出来的,到了夏至小暑大暑就不一样了,气候温度在36℃-41℃的时候,四肢百骸的凉寒之气随着经络汗孔散发而出,中医藏象学在大小暑这个季月叫“推陈换新”的季节,是补充真阳之气的时机,化生水液生津液,生血造精充髓。
由于季月温燥,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增高,所以人们多饮水液就是保持体内需要的水分,同时降低机体温度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饮水虽多而尿液不多,都从汗孔散发,这就是一阴养二阳的卦象离中虚表示季月的含义。
有经验的老中医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久病患者是没有抵抗暑夏温度的能力,遇到这个季节病情必然加重,例如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病、脑炎、心肌炎、肝硬化等疾病都在这季节加重。唯有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椎炎在药物的配合下,反而有益于风寒外散,补充元阳之气,以便病情痊愈。所以某些重症是阴阳二气偏盛,气血百骸虚损,中医学叫伤劳枯病,必须经过一至三个夏天补充阳气和食物的调养方可痊愈。
在中医五行藏象学南方丙丁巳午火是心脏和小肠
火又生土,为戊己土脾胃脏腑。由于脾胃与四季相关,故综合为“五十河洛之道”,是后天之根本,化生水谷精微补养周身。
脾的主要功能,主运化,统摄血液,主升清气为足太阴脾经与胃相表里,胃的主要功能受纳水谷,腐熟运化,胃为足阳明胃经又主降气,二者一阴一阳,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为中宫五行为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清将水谷之精微上输心肺,化生气血。胃主降浊,将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便于消化吸收与排泻,消化的正常生理,主要是胆汁的分泌,才是胃的正常运化,胃气下降是肺的呼吸输送氧气与先天真元之气的化生才能正常降气。
如果肝气不畅,肺气阴阳不调,肾功能减退,胃气降浊会发生异常形成胃胀,心火有余也会形成胃炎,肝胆湿热也会形成噎膈等疾病,肺气不足津液消耗也会形成消渴病,肾气不足当然是明显的痞满疾病。
所以脾胃与四季相应,也与四脏有连,脾胃生化正常,说明脏腑调和。疾病的发生是正常生理的转变,病因明显在五行生克制化的藏象学之内,如果明白了藏象学,什么病一看就明白,然后用中医治则方法辨证施治,方可药到奏效。
在藏象学西方庚辛申酉金是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一脏一腑为金,肺的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呼吸之气,二是一身之气,意思是说天气通于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促进宗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肺最大的功能就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两者相互对立又统一,如果没有正常的宣发,则不能很好地肃降。
反之肃降不利会影响正常的宣发,故肺有宣也有降,使气道畅通呼吸均匀,使气血津液布散周身,濡养皮毛,由于肺的正常宣发和肃降,使水津四布,腠理开合,汗液排出,水液代谢,下输膀胱,经肾之气化排出体外。
由于肺脏的宣发肃降,大肠腑为金,主要功能是传导、泌别清浊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的有用之津,将无用糟粕消化为粪便经肛门排出。若肺气虚弱失去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实热,出现气虚便秘。肺气不降,将出现咳喘之疾,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的自然气候有关,也与脏腑的旺衰有关。
那时我的祖父宋清瑞曾说脏腑为内五行,四季气候为外五行,内五行调和,外五行有益于内五行的正常生理,若内五行紊乱,外五行的寒热损伤于内五行脏腑加重病情的转化。具体转化的病因详见《未病先防的秘诀》一文。
大暑阳极,下转立秋,阳极阴生为西方庚辛申酉金兑上缺卦,这个卦象说明了燥热的天气结束了,天气变化渐渐变凉,燥热渐渐消退,皮腠与脏腑的转化渐渐改变,由散发渐渐收敛,吸收自然界的阳气渐渐归根于脏腑,透润四肢百骸,生精益髓。这季节的到来木气衰败,火气的燥热消散是金水旺盛的季节。
中医阴阳、五行、藏象学,把北方壬癸亥子水比喻成坎中满
为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脏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个,为阳中之阴,通于冬气,属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肾的主要功能,主水纳气藏精;膀胱的主要功能贮尿排尿;两者关系密切,肾气充足气化正常膀胱开合有度,使人体水液代谢正常。
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膀胱开合失度,小便不利、尿频、遗尿。中医学认为肾脏为先天之本,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作用。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肾摄纳的作用,方可令清气下传下焦,使呼吸均匀。
故中医学称: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平稳深沉,若肾气不足,摄纳失禁则出现呼多吸少,气急而喘的病症或主水失调,水不通而肿,说明肾气的功能对人体的津液输布与排泻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肾气气化正常,小便通利。若肾气失常则膀胱失合,关闭不利,尿少水肿、尿频等症状。
先天之本,是藏精生血之源泉,肾中精气概括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精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称为肾阴。
对各脏腑起到温煦促进作用,称为肾阳。
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源,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二者同居肾中,故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肾阳与肾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各脏腑阴阳平衡的作用。
肾脏生精益髓,髓又生血,是先天之精的补充,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供养;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组合成肾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立冬后立春前是肾脏滋养旺盛时期,在亥子丑月这个季节,天气寒冷抑制了春夏的燥热,补充了人体的真阴,使人体精血骨髓正常发育,易经学叫水火既济,水火又不相容,水火无情又有意。
这都是春秋通关造就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冬夏二至一阳一阴生,使夏天人体心脏燥而不过,冬天肾脏寒中有温,二者关系相互作用,同时也相互制约,故为坎中满。冬至有阳气化生二阴,所以肾能化生精液生髓,髓又生血,血又生精益髓之道理。
@头条小助手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有问题可留言,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