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在急诊科从业长达17年的护士讲述了一起亲身经历的“艾滋病针刺伤”的经历。一起事故,让她过去长达8年的人生备受煎熬。
2013年,在一起危重患者抢救的手术中,医生进行深静脉置管穿刺。首次未成功后,用扎了患者的带血的针头进行第二次穿刺,王芳(化名)配合医生进行皮肤消毒,不料这枚长长的针头深深地误伤了王芳正在消毒的手,立刻血流不止。因为正在进行抢救,并且不知道该患者是艾滋病患者,当时王芳只是简单的在水龙头下冲洗了一下,又简简单单消了一下毒,戴上手套,继续对患者进行抢救。当医生第二天被告知患者是HIV病人时,王芳犹如当头棒喝。这次扎伤的是艾滋病人,而且是扎到该患者血管的针退出后扎伤的她,严重程度可想而知。在三甲医院评审中,自己被“艾滋病针刺伤”的事情写在三甲感控材料中全院通报,这意味着自己打算隐瞒家人大半年的事情,被作为警示教材人人皆知。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得知自己隐瞒的事情后,气愤不已;因吃防治艾滋病药,加上心理顶着巨大的压力,王芳突然爆肥了20多斤。一系列的事件和原因,让王芳的家庭和工作都亮起了红灯,自己陷入了痛苦迷茫之中。而接下来近五年的连续监测需要时时刻刻高度警惕自己的身体情况,王芳几乎是三个月就去体检自查一次。所在科室也因为她被艾滋病感染针头扎伤的事件,给所有员工增加了每年一度的高危体检项目。不幸中的万幸,王芳没有感染,并且站在抢救一线现身说法,时刻提醒年轻人防范锐器伤害,大大降低了急诊科针刺伤的发生率,保护了更多的一线医务人员。- 1984年,首例护士因针刺伤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被报道[1],聚焦了对此的关注,也因此启动了相关保护措施的建立;
-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每年超过200万名医务人员因工作原因患上传染性疾病,其中37.6%的乙肝、39%的丙肝及4.4%的艾滋病均由针刺伤引起[2];
- 在美国,每年约有60万-80万医疗人员发生针刺伤[3];
- 英国与意大利的锐器伤则超过10万例[4],从而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及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 以针刺伤为例,2018年厦门市护理学会曾对三个月内厦门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调查,全市13家三级公立医院的11201名医务人员接受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16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18%。换言之,每12位医护人员,就有1个被针刺伤。
针刺伤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几率高,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暴露性血源性病原体前三位是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丙肝病毒。发生原因主要有操作不规范、抢救性紧急操作、医院用物配备及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等原因。中国是乙肝大国,近年来梅毒、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也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此外,SARS、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放射污染、化学伤害等也给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带来更多挑战。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教授表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全球性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3570万名医务工作者,每年有340万人经皮暴露于血液感染性病源,每年约有83000人感染,1100人死亡或致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对医疗的需求激增,2016年1月至10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4.2亿人次,同比提高1.8%[5]。这也意味着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一些立法,但多数还集中在培训、发生暴露感染之后的救助等层面,没有从安全器具方面进行推进。前面提到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安全器具如安全型针具的使用上有强制规定,就如同进工地要戴安全帽一样。”著名卫生法学专家、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表示。今年厦门市卫健部门牵头组织起草了《厦门经济特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条例》(暂名)立法建议草案,被列入2021年厦门市立法计划备选项目,这意味着相关立法工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也对全国立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据了解,该条例对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业安全防护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均有相应规定,还涉及保险赔付等相关细节。
比如,要求加强职业安全培训与监督,医务人员自己要提高防护意识;医疗单位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建立暴露源追踪系统,从法律层面明确各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规范的上报和监管系统,规范上报及处理流程;建立系统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支持体系等。
在检验科工作,无法避免的要接触一些传染病的病患和标本。在日常的抽血工作中和标本检测工作中,检验同仁们更该细致、认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努力做好、预防好职业暴露问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亟需得到更多、更广、更深刻的关注,保证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实属重中之重![1]Anon.Needlestick transmission of HTLV - III from a patient infected in Africa[J].Lancet,1984,2: 1376-1377[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ks,promoting healthy life [M].World Health Or- ganization,2002[3]Makary M A,Al-Attar A,Holzmueller CG,et al.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surgeons in training[J].N EnglJMed2007,356(26):2693-2639[4]Godfrey K.Sharp practice[J].Nursing times,2001,97(2):22-24.[5]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统计中心。http://www.moh.gov.cn/mohwsbwstjxxzx/s7967/201612/6bebbc7c1187481ca98bd4049c825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