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仁武:童年的游戏
【总第086502期】
现在每当看到孩子们沉迷于电脑,手机微信之类游戏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自己童年游戏时的情景。
童年时的游戏不多,尤其像上个世纪60年代在农村长大的我们,游戏基本是随季节而发生。春天天气好了,我们就开始玩“打砣子” 、“打川”这两种游戏。所谓“砣子”不过就是一块巴掌大的铁板,或者是犁铲尖,或者是小园炉盖。玩时人数不限,场地干爽、平整,长十米以上,宽5米以上,一端划一个磨盘大的圆圈,玩的人把黄泥搓好的泥弹放在圈子里,以此作为输赢的赌码。然后在场地的另一端,距离放泥弹的圆圈大概二、三十米左右吧,划一条直线,然后大家就站在圆圈后,依次把“砣子”投向另一端的直线,直到大家都把“砣子”投完,看谁的“砣子”离线最近,由最近的人再把“砣子”投回圆圈。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砣子”与直线的远近,轮流向圆圈开始投,在投的其中如果有的“砣子”被另外一个“砣子”碰撞到,被碰撞到的“砣子”就要被宰杀出局,只能等待下局了。剩下的人接着玩,轮到你,你可以击别人的“砣子”,也可以冲圆圈里所剩无几的泥弹。
“打川”和“打砣子”玩法差不多,先把直直的高粱杆叶子扒掉,粗头安一颗苞米芯,再截几十根一尺长的高粱杆当玩的筹码。场地也是平坦长方形的,一端用两块砖间隔半米码好,上边横一根高粱杆,每人把截好的高粱杆斜搭上,然后大家站到另一端,按顺序把手中的高粱杆射向码好的高粱杆上,看谁打下的多,直到把高粱杆打没有然后重新开始。
夏天和秋天玩的最多的是“藏猫猫”、“跳板格”、“打口袋”、“推铁环”等游戏。“藏猫猫”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最多的游戏,只要天气好就行了,不受其它条件限制。游戏开始,分成两伙,一伙先开始藏,并派一个人监督有没有偷看的。柴草垛、仓房、猪圈、鸡架、鸭舍都是藏人的好去处,大家藏好了,监督人边找地方藏边喊:开始找。直到把藏起来的人全部找出来为止,再由另外那个伙开始藏,周而复始直到大家玩累了。
“跳板格”是在平整的地上,划出一个长8米左右米、4米左右宽的长方形,然后竖着平分成两个更长的长方形,再横画出六个相等的空格,从跳的方向在左手空格依次画上1000分、800分到200分,留一个空格是为了把小木板踢到有分的空格里。玩的时候,把木板块放到右边第一个空格上,然后单腿把木块踢向前边任一个的空格里,踢完脚可以落地。木块不能压线上,否则算犯规。跳到右边顶头后,转过身来再把木块踢向左边的格里,也是单脚把木块踢向写有数字的格里,分数越高越好。得到一定分数的人就可以背对着格,把木块往空格里扔,扔到的那个格就算你的“老家”,再接着玩的时候,你就可以在“老家”双脚落地,别人则不允许。“打口袋”的“口袋”是用巴掌大四方型的花布缝制的,里边装上苞米或者高粱粒,玩时分成均等两伙,先由一伙站在中间,另外一伙站在两头,用“口袋”击打左右快速移动的中间的人,被击中的人立刻被清除场地。如果“口袋”被中间的人接住,可以把清除场的人重新接回来。“打口袋”主要以女孩子玩为主,偶尔男孩子也凑个数。
“推铁环”是男孩子爱玩儿的一种游戏。游戏的玩具是一个铁圈儿和一个铁钩子,均为自制。铁圈儿一般用一根铁棍儿围制而成;铁钩子也用铁棍儿弯个钩状。游戏时,用铁钩子推着铁圈儿走或跑。技艺高超者,推着铁圈儿走或跑很长时间。无论道路多么难行,他都能推着铁圈儿躲闪,并能平稳地移至易走的路。“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还曾经有“推铁环”项目,可见当时这种游戏普及之广。夏天还有很多游戏,什么“打野仗”、“弹玻璃球”、“跳绳”、“丢手绢”等等。
冬天因为外边雪多寒冷,男孩玩的游戏基本和雪有关系,什么“打冰尜”、“滑爬犁”、“堆雪人”等,女孩则玩“翻手绳”、“嘎拉哈”等。“冰尜儿”有的是用木头削成半圆形,有是就是用大点的“螺丝帽”制成的,在圆底中心处,镶—滚珠。游戏时,将尜儿的滚珠部位朝下放于冰面上。先用手将冰尜儿转动,随即用鞭子抽打,使尜儿在冰面上旋转。待冰尜儿转动稍慢时,再用鞭于抽打,使尜儿保持始终不倒的状态。“翻手绳 ”就是把一根绳系成一个绳圈,然后套在双手不同的手指上,不停地翻可以翻出各种形状和图案,有的要一个人做,有的要两个人才能做。现在的小孩恐怕都没听说过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游戏。
“嘎拉哈”是东北的一种传统游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嘎拉哈,“嘎拉哈”是哺乳动物膝盖部位的一块独立的骨头,但只有后腿膝盖有嘎拉哈,前腿没有。可以做嘎拉哈通常是狍子、羊、猪等动物的,最好的嘎拉哈就是狍子的,最多的就是猪的嘎拉哈,但猪的嘎拉哈比较粗,四面不平整,大小也不均,玩起来不是很顺手。嘎拉哈干燥之后都是白色的,白色的嘎拉哈不好看,所以大家都要给嘎拉哈上色,通常要上成红色。玩嘎拉哈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地方玩法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一个立方型口袋和四个嘎拉哈一起玩的方式是最普遍的了,口袋由六块小方布缝制而成,里面装的是大粒的粮食,包米粒子、黄豆等都是常见的口袋填充物。为了玩的方便,人们给嘎拉哈的四个面起了四个名称,不同地区的人叫法也是不一样的,通常的叫法是“支儿”“拐”“坑”“肚”。玩嘎拉哈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歘(音:chua,抓的意思)。嘎拉哈通常是在冬天里玩,大家围坐在炕上,叽叽喳喳,很是热闹。游戏时,先把小口袋抛到空中,然后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一般是猪的膝盖骨)改变方向,然后手脚利落地接下掉下来的口袋。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过四个方向为止,这需要玩者眼疾手快。
如今,童年不再,儿时的游戏也不再了。看到孩子们独自一人痴迷于单调的变形金刚和血性、恐怖的网上游戏时,总会有一丝丝伤感袭上心头,那时的游戏虽然远没有今天的高科技背景下反射出来那么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也没有现在那么刺激、疯狂甚至血性,却出自一片纯真、自然、和谐、温馨,显得情趣盎然。大多数游戏有益心智,能增加小伙伴的身体素质、团结互助、心理健康和对社会充满希望的活动。消失了童年的游戏,更是一个永远消失的社会。
邹仁武(网名:西风烈),1963年11月出生,辽宁省本溪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职称,农场内退干部。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双鸭山诗词学会理事、友谊县诗词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在《诗刊》、《深圳诗词》、《长白山诗词》、《九州诗词》、《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双鸭山诗词》、《双鸭山日报》、《昌瑞诗联》等刊物上发表。部分作品曾被《北国诗词》、《放歌双鸭山》、《北大荒文学新作品诗歌卷》、《野草诗刊》、《沧海明月诗词赋》等诗词专辑选录。
手机微信同号:13555105099
电子邮箱:yyqfczrw@163.com
邮编:155810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新财富名苑10号楼4单元301室。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赏,是一种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