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劲力有什么特殊性?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练习太极拳要不要用力,这要看你练拳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你只要做到放松、心静就行了。放松、心静为什么能够健身呢?按照中医学说,肌肉放松,关节能够灵活,气血能够畅通,周流全身;心情平静,大脑能够得到休息。另外,太极拳是不断旋转画弧的运动,能够使周身的大小关节灵活转动;同时,练太极拳时,腿是微曲的,这样能够锻炼下肢的支撑能力。最关键的是,太极拳腰部旋转的动作比较多,呼吸时腹部鼓荡,这样能使内脏各个器官振荡运动,减少互相间的粘连,从而减少人体内的湿热。所以,静心慢练太极拳,就能够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这时练习太极拳可以“用意不用力”。
如果为了技击练习太极拳,那么,上述的练习方法就远远不够,还要练习许多内容。过去练习太极拳没有不练习大杆子的,练习大杆子就是为了练出周身的整体力量。练习大杆子时,你不用力肯定是不行的。抖大杆子是相当费力气的,我小的时候,只能抖四五十下,而成年人要不停地抖一两百下。据说郝为真抖的杆子是铁的,有一丈多长,这就需要很大的力量。所以,为了技击练习太极拳,你就要练力量。力量训练是太极拳的一个基本功。
但是,太极拳不提倡僵硬的力量,不是为了力量而练力量。太极拳要练习的是整体爆发力。我从一个手抄本《永年拳术》中看到,杨班侯老前辈练拳时,一个伏虎式发力,拳头带风,震得窗户纸沙沙响,房梁上的尘土都落了下来。这表明杨班侯的爆发力是相当大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过去的太极拳家为了技击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用意不用力”地练习套路,也是要进行发力训练的。我小时候练习搬拦锤,也是要发力的,一口气要打五十下。所以,不练力量,没有发力练习,你是练不出太极拳的技击功夫的。
那么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呢?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练拳时,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不用脑子,只有形体上的动作。
“用意不用力”的说法是太极拳首先提出来的,是太极拳重要的练习要领。之所以提出这个要领,是由于过去的一些练功方法,比如举大刀、拉硬功等,都是纯粹的力量训练,练习时可以不用大脑。太极拳为了区别于这些练功方法,提出了“用意不用力”,强调用意识指导动作,在意识的指导下练习力量。“用意”练拳,训练的是一种反应,要求反应迅速。如果反应慢,你有再大的力量也是无济于事。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其实强调的是“用意”,是让你练拳时着重在意念上,要意念在前,动作在后,用意念引导动作,并不是否定武术技击中需要的力量。有人解释“用意不用力”是不用僵硬之力,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对的。
太极拳追求的劲力叫“劲儿”。从字面上来讲,力和劲儿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太极拳为什么要把力和劲儿区分开来呢?这是由于通过太极拳这种用意念引导动作,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连绵不断等练习方法,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特点是富有弹性。这个力,就叫“劲儿”。这种劲儿和蛮力、拙力是不一样的,它是富于变化,富有弹性的。随着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发展,这种劲儿越来越丰富,有“运劲如弯弓”“运劲如抽丝”、明劲、暗劲等说法。太极拳的锻炼方式和方法不同于别的武术拳种,因此,它训练出来的力量,也不同于其他武术拳种。
另外,太极十三势是对推手而言的,如果是散手,八法五步就有些局限,还要训练五技——跌、拿、踢、打、掷。只有掌握了八法五步和五种技巧,才算全面掌握了太极拳的技击技术。我们从太极拳的套路也可以看出,太极拳套路不只是按照十三势编的,还包括踢、打、摔、拿、掷等技术。
我小时候赶上了太极拳盛行的年代,那时练习太极拳都是为了技击的,所以,训练方法不像现在这样,只是练习练习拳架、推手。现在这种训练方法,是不能满足太极拳技击要求的。太极拳要能够技击,首先要有很好的基本功,拳、脚、掌、肘、肩等都要进行反复的发力练习;推手有推手的基本功,散手有散手的基本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追求太极拳技击的人很少了,许多练习方法也失传了,所以,很多人对练拳是否要用力产生了误解,对“用意不用力”的说法也不能理解,这是由于现在大多数人练习太极拳只是为了健身。
总之,我认为,太极拳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运动;第二它是通过松柔的方法进行训练;第三它表现出的力量是富有弹性的劲力。
太极拳的劲力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松弹劲,讲究沾衣发力。练习时要运劲如抽丝,也就是连绵不断,没有凸凹、缺陷、断续的地方,要沉肩坠肘、松腰沉胯。按照拳论的要求去练习,就能练出这种劲力。第二是折叠劲,也就是来回劲,比如捋对方,对方向后挣脱,我就顺势向回送出。第三,劲力的路线都是圆的,或者是螺旋劲儿,不是直线型的。另外一些特点则是战术方面的问题,比如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等等。这些也不同于其他的拳种。太极拳还强调神、意、气、力统一,也就是内外合一,特别强调涵养内气,所以,它不仅对提高技击功力有好处,对健身也非常有益。
对广大的太极拳练习者来说,虽然太极拳的劲力有多种特点,但是,我认为,只要掌握了运劲如抽丝和折叠劲,也就基本掌握了太极拳的劲力特点。
太极拳论说:“用意不用力。”我对此的理解是“用意不用力”不等于不要力。
武术都讲劲儿,劲儿和力虽然有区别,但是劲儿也是一种力。任何运动都是离不开力的,没有力,也就没有运动。太极拳讲“用意不用力”,讲究用劲儿,这是为了避免使用拙力。古人为了表述太极拳这种特殊的力,就用“劲儿”这个词,并且延续到今天,所以,我们也就用“劲儿”表述太极拳的力。
那么太极拳的劲儿和一般的力有什么区别呢?力是所谓的拙力、僵力,就是不该用力的肌肉群也用力,造成周身紧张,动作不协调,该发出的力量反而发不出来了。太极拳的劲儿,则避免了这种拙力、僵力,发力时,该紧张的肌肉群紧张,该放松的肌肉群放松,从而使动作协调,劲力顺达,浑圆饱满。因此,武术和太极拳所要求的劲力,是一种协调的力、完整的力,是手、眼、身、步能够协调配合的整体爆发力。
这种整体爆发力是如何传递的呢?拳论中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对太极拳劲力的形容是非常准确的。用现代力学原理解释,就是脚向地面用力,产生反作用力,力量通过膝关节、髋关节、腰、肩关节、肘关节,最后从手发出。这里,力量是通过七个环节来传递的。一个人力量再大,如果悬在空中,他是无论如何使不出力量的。所以,人体发力,必须有个支撑点,问地要力是个很关键的地方。
在脚从地面借力时,长拳、南拳的要求是脚蹬地,太极拳要求是腿伸展。蹬地要用力,不太自然,而腿伸展则比较自然,不是用很强的力量,在伸展时,腿还要微曲,所谓“曲中求直”。太极拳是温和的运动,任何要领都要适合这种温和的特性。太极拳松柔缓慢,连绵不断,平静自然。这也是它能够健身的一个原因。太极拳的劲力是柔和的,缓慢的,是一种圆活的劲儿,协调的劲儿,完整的劲儿,不是僵硬的、呆板的、局部的力。这个劲力的传递经过七个环节,起于脚,达于手。
太极拳最重要的特点不仅仅是练习爆发劲力,还要进行懂劲训练。因此,除了练习拳架外,还有进行推手训练和双人对练。要想懂劲,首先要听劲。所谓“听劲”,是用触觉体察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和变化,自己随之而变。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这里关键的是化劲。南拳是以刚制刚,长拳是以快制刚,太极拳则是以柔克刚。以柔克刚就要讲究柔化,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太极拳强调“牵动四两拨千斤”,所谓牵动,就是要化开来力,然后再发力。所谓懂劲,首先要懂己之劲,然后要懂人之劲。懂人之劲,就要做到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太极拳要求的懂劲是不和对方顶抗,对方来力能够化,对方后退能够随,能够依据对方力量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变化。
最后,我谈谈和美太极拳几种劲力的表现形式。
第一是松柔劲。松柔则活,僵硬则滞。松和静是太极拳的两大特点。松,才能感受对方的变化;静,才能以静制动。松和静,也特别有利于健康养生,在松静的状态下,循环系统才能够通畅。因为松静,才能达到通——血脉的畅通、气息的畅通。太极拳能够健身养生,挑战现代的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就是由于它这个松静而产生的通畅。
第二是刚柔劲。太极拳柔中寓刚,刚中寓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拳论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就是一种刚柔的变化。所以,太极拳不是仅仅要求慢,使用起来是快的;不仅仅要求柔,而是要刚柔相济。
第三是连绵劲。太极拳讲“运劲如抽丝”,要连绵不断,缓慢柔和。要劲断意不断。
其他还有折叠劲、缠丝劲等等。
太极拳的目的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就是懂己之劲,懂人之劲。它的训练方法是由松入柔——松不是目的,而是要达到柔;由柔入沉——气沉丹田;由方入圆,由正入整。所以,初学太极拳,要动作规矩,正确。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懂劲,求意,这时再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不是没有力,而是要用意念引导力,达到动作、呼吸、意念、劲力完整一致。太极拳虽然讲究“重意不重形”,但是开始练习阶段还是要重视形体动作。重意是高级阶段要练习的内容。我把塑形看做是初级阶段,重劲是中级阶段,求意是高级阶段,雕风则是顶尖的阶段。练习太极拳,要先求形,后求劲,再求意。要做到形正、劲整、意纯。
“用意不用力”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讲练习太极拳要练意不练力,这里的力是指僵劲、拙力。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一个去僵求柔的过程,要求通过盘架子把周身的拙力、僵劲去掉,然后练出先天自然之力,达到内外结合。太极拳练习的这种先天自然之力是灵敏的,是通过速度产生的力量,不是缺少变化的、静止的力量。
“用意不用力”这句话有时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要悟出这一点,需要一个很长的练习过程。首先要做到周身放松后,疏通了经络,引动了内气,聚集了内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无穷的内力。这种力量是灵活自然的,不是僵硬呆板的。但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往往急于求成,内心浮躁,总想学一些所谓的绝招。其实,练习太极拳只要按照步骤,循规蹈矩,安静自然地练习,逐渐就能体会到太极拳的劲力和内气,悟出太极拳真正的道理。
太极拳强调的是用意。用意,首先要入静,有所谓的“静养灵根气养神”,静下来后,内气才能充实,精力才能旺盛。所以,意念入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静不下来,内心浮躁,就找不到气的感觉。
太极拳强调用意,但不是不追求劲力。太极拳追求的是一种松活弹抖的爆发力,这种劲力的获得,是通过练习拳架套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从而获得的。这种爆发力是在极其放松的情况下,意念一动从丹田爆发出来的。对太极拳的劲力训练,我用一句话总结:太极拳练习的是一种灵敏感,是一种由速度产生的爆发力。
陈式太极拳的劲力有许多特点,但是最重要的是缠丝劲。所谓缠丝劲是根据力学中的曲率半径学说而产生的。顺缠和逆缠都是走一个半弧,对方来的劲快,它转得就快,来的劲慢就转得慢,从而听劲、化劲,提高皮肤的灵敏性。如果从劲别上讲,太极拳的劲就太多了,练到高级阶段,周身一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发出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总之,陈式太极拳训练的就是这种松活弹抖的整体爆发劲。
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是分阶段的,对它的认识也是分阶段的。在初学阶段,由于身上没有感觉,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或者很简单,或者太玄奥。
拳谱讲“招熟而渐悟懂劲”,这句话其实说得很清楚,只有动作熟练了,你才能逐渐体会到太极拳的劲力。太极拳的动作在静态的时候,你是体会不出来其中的劲力的,只有动起来,你才能体会到劲力的变化。
太极拳的劲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我们看到的支撑力、横力……等等,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劲力,是变化的,它是意、气、力的结合。
太极拳的练习程序和其他拳种相比,有一点区别。我认为,最初的太极拳不是这么练的,不像现在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就是慢。人们没有看到太极拳快的一方面,也没有认识到太极拳慢练的目的是什么,没有认识到“不用力”的目的是什么。太极拳的慢练是为了快,为了更有效的快。如何在瞬间把周身的力量调动出来,快速出击?这是所有武术拳种都追求的东西,只是太极拳使用的是“用意不用力”的慢速、匀速的训练方式,从而达到这种快速、力整的发劲目的。
太极拳讲究练大用小,也就是练习时动作大,这是为了体会动作劲力的运行过程,把动作舒展开来。但是,用的时候就不可能这么大,不能挂形,不能显露,要“打人以不见形为妙”。所以,和美太极拳劲力的产生,在练和用的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练习的时候,或者在表演的时候,你是把动作放大化了;用的时候,则是随机应变,存乎一心。现在的太极拳的含义和当初太极拳的含义是有很大的变化的,现在的太极拳主要是为了健身了,很少进行技击实战了,所以,这就造成人们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太极拳讲究用意,也就是意识训练。但是,这个意识不是空的,而是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的,也是和劲力不可分离的。太极拳讲究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巧制拙,以慢制快——这种慢是相对的,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给人的感觉是不慌不忙,非常沉稳,其实,精神是非常集中的,他在积蓄能量,一旦有了机会,就会迅雷不及掩耳地爆发。讲“运劲如抽丝,发劲如放箭”,这是为了使发劲有目的,要蓄好劲力,才能发放出来,否则,就是毫无目的地发劲。
尽管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是,我认为,在高级阶段,任何拳种其劲力都是一样的,都和太极拳的劲力是一样。任何拳种都可以先发制人,也可以后发先至,以逸待劳,都要求对机会的把握和对节奏的控制非常准确。武术追求的就是这些东西,只不过它们练习的方法和程序与太极拳的不一样。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这是由于太极拳练习的方法和程序不同。
另外,其他拳种到了高级阶段,也要追求懂劲,然后再阶及神明。这和太极拳的追求是一样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人们说太极拳讲究运劲如抽丝,讲究缠丝劲。其实,别的拳种也有这些劲力,只不过没有过于强调而已。即便是拳击,也有螺旋劲,它的直拳击中目标的一刹那也是旋拧着出去的,这样能够加大打击力度。
练习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用力?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人们对此一直感到很纠结。
“用意不用力”,其中的“意”和“力”已经包括了武术内三合中的两个方面。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就是把我们心里想的表达出来。如果练拳时没有意,那就根本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动作就非常盲目,非常呆板。没有意念,力也就没有了。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在练拳时,就要用意。但是,这个意不是潜意识的意,而是着重于外表的意,有点吹胡子瞪眼的样子。这样,手上就出现了拙力、僵劲。因此,“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起因于许多人练拳不知道用意,但是,用意以后,又出现了意念过重的现象。所谓“过犹不及”。练习太极拳要做到“无过不及”。很多人练拳有个误区,一开始很软,以后强调用意了,反而更用力了,动作就更僵硬了。为了提醒那些用意过度的人,就提出了练拳要不用力。这个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不是一点力都不用。如果我们单纯从字面上理解“用意不用力”的话,就会影响我们的练拳实践。
总之,“用意不用力”这句话的意思是,练拳要用大脑思考,然后用肢体进行表达,但是,不能用太多的力,从而暴露出拳术的内涵。
关于太极拳的劲力,很多人认为应该是柔的。柔是没有错,但是,现在练的拳是软的。应该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太极拳的劲力跟外家拳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发力时留有余地,不是完全释放。太极拳的劲力在释放的同时,还要往回收。现在,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关注到前面的“用意”,反而关注到了后面的“不用力”。其实,这句话最重要的是前面两个字“用意”。太极拳不是表面的剑拔弩张,火爆热烈,而是要不怒而威,这才是太极拳追求的“用意不用力”。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劲力上是内练一口气,体现的是内在的饱满,不是外在的紧绷。这是非常明显的形体上的表现。
从气息的表现来看,太极拳是逆腹式呼吸。在开合的时候,丹田下沉,不是挺胸,是合胸。发力后的身体表现,太极拳和长拳是不同的。长拳的发力,胸腔是饱满的。太极拳的发力是沾衣发力,气沉丹田。
另外,太极拳对劲力火候的掌握跟手捏水管相似。手用一定的力度捏紧水管,加大水压,使水喷射出来,但是又不能用力过度,把水管完全压扁堵塞。太极拳对劲力的控制也要恰到好处,要“用意不用力”。这样体内的血管在产生一定压力的条件下,挤压血液流动,从而促进血液流动加速,促进毛细血管的充盈。如果使用拙力,肌肉过于紧张,血管就僵滞不通了,气血流通就受到阻碍。所以,练习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要在“用意不用力”中体会内力的运行。
太极拳的劲力运作,如何体现“太极一体、阴阳相济”的哲理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阴阳一体的整体劲
太极拳的劲力,每招每式都是有阴有阳,刚柔相济,柔中带刚,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发出的一种弹性劲。它是一个阴阳和合、意气力三结合,周身一家的整体劲。无论大小动作,一起动就要包含阴阳两个方面。这种太极阴阳整体性,在技击中尤其讲究发劲内外合一,阴阳一体。因此,要弄懂每个动作的劲点(施劲之点)、劲别(八种劲别)、劲源(劲从哪里来)、劲路(劲的运作路线)、劲力结构(意气力、丹田带动、周身四肢各个力点的配合),使每个劲都形成一个阴阳相合的整体。
二、阴阳互包的化打结合劲
太极拳的劲力,都是阴阳互包的包容劲。每个动作之中必须有阴有阳,阴阳互相包含。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凡开的动作必然有合的部位。手、眼、身、法、步的配合都要贯彻阴阳互包、化打结合。有人讲,“四两拨千斤”,这又是阴阳相济的问题。四两怎么能拨动千斤呢?怎么拨?武禹襄讲得好,“拨者,合也”。陈照奎老师讲,“谁能合谁能赢”。敌来力时,我靠触觉将我力与敌之来力相合,然后顺敌之来力,稍微一拨,顺势改变一下敌来力走向的角度,使其来力落空,即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引进落空合即出”,关键在于稍微改变一下来力之方向角度,即可使敌来力落空。
三、保持阴阳平衡的对称劲
保持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平衡,维护重心稳定。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因此,与他人交手时,必须注意自身的阴阳对称,保持自身平衡。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前后、左右、上下、内外都要兼顾,不能顾左而不顾右,顾前不顾后,顾上不顾下。我守我疆,不卑不亢,运转进退,皆在我方圆之内。
四、阴阳往复的折叠劲
这一条非常重要,陈家沟常讲,“不懂叠法枉徒劳”。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上先下,欲下向上。欲要先给,欲给先要;欲收先放,欲放先收。从反面入手,阴阳折叠。如果没有这种折叠劲,直接开合则为抽扯之形。太极拳许多拳式是欲发先引,先引后发。这种力点折叠性的变化,可以使敌方难以捉摸,判断失误,防不胜防。
五、阴阳变化的螺旋劲
根据太极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太极拳的劲道也要求劲走螺旋,无论大小动作,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螺旋劲运用在四肢则为缠丝劲;运用在胸腰(即中枢部位),谓之立体螺旋。总之,大小动作必须在螺旋中完成。
太极拳用劲,都是阴阳相济,运作中走螺旋形式。常言:“打拳三个圈,推手三个球。”大小动作都要走螺旋。顺缠、逆缠、走弧线、S线,这又是太极劲力阴阳变化的一个特征。
来源: 《中华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