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根子
原赤岩镇马宝村,清纯而宁静,村民们大多衣着朴素整洁,村里仅存的古建经过岁月洗礼已失去昔日的气宇,新建的住房简朴而自然,闪耀着奇异的光芒。马宝村郭家湾,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充满着无限魅力。经过无数的岁月,有的已经被人们遗忘,唯独存留下来的这两方“钦点翰林”额和它耐人寻味的故事,却像烙印一样深深的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代代相传,经久不息。郭姓不仅铜钱关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马宝村郭家却与众不同,独领风骚。出于对郭氏家族古文化的探究,在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我走进赤岩镇马宝村,“钦点翰林”额的故事也由此徐徐展开。来祖郭公目不识丁,为人老实, 靠着耕种东家几亩薄田苦苦度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年遇上罕见的灾荒年,颗粒绝收,交不起地租,东家不仁义,居心叵测,不顾郭家艰难困苦,还操做假帐,郭公糊里糊涂就按上了手印,第二年去交租时,东家说出的数字却大出一半,而且还耀武扬威道:“这里有你按过的手印为证,休想赖帐”。郭公无奈,只好回家把剩下仅有的一点粮食全部运去交清黑帐。这件事让郭公刻骨铭心,他痛定思痛,那怕自己吃慷咽菜,再苦再累他也要让儿子郭用宾发奋读书,郭用宾从青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负父望,终于在道光道光壬辰年,即1832年考取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土,相当于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被钦点翰林,荣授“钦点翰林”匾额,钦点,即皇帝亲派。道光乙西科乡试举人,壬辰恩科二甲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授直隶河间府知府、山西蒲州府、太原府知府,升山西冀宁道署理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地位显赫,极尽荣耀。在郭用宾的影响下,郭氏后裔个个发奋读书,仅隔六年时间,郭家再传喜讯,郭用宾的侄子郭沛霖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道光乙未恩科乡试举人,丙申恩科联捷士,成戌科试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大考二等升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转左春坊左善,任江苏淮阳兵备道署理两淮盐运使司运使,团防出力,赏戴花翎。其时间为道光十八年(1838)。二人同为翰林院庶吉士,郭沛霖也获授一方“钦点翰林”额,一时被传为佳话。一直被历史铭记,被世人敬仰。“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此二方“钦点翰林”额无题款,现已无法得知确切的受额人。据《郭氏宗谱》记载,道光十二年(1832),郭用宾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八年(1838)郭沛霖点翰林院庶吉士。或许此二额即是分别授予上述二人的。郭用宾、郭沛霖出身贫苦而颖悟过人,勤奋好学且自强不息,从半耕半读,不畏艰苦,努力奋进,取得辉煌成就,各获授“钦点翰林”额一方。影响了郭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别看马宝村郭家湾偏僻高寒,环境艰苦,但每年都有郭氏后裔考取国家重点大学,考研的,读博士和硕士的比比皆是,光荣参军入伍的,和在省市县政府部门工作的不下百人,郭伦福曾工作于县法院,他的儿子郭帆,大学毕业后工作于俄罗斯,后来回国被阿里巴巴高薪聘用,还有两名郭氏高才生被华为公司聘用,年薪百万。近两年来,从郭家湾走出的不少优秀人才,虽然定居在西安、北京和上海,但他们依然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发展,开始反哺家乡,回报故土。走出郭家湾,我的心境豁然开朗,从心底佩服这两方额遗传下的家风教育,将郭氏家族文化深深扎根于后人心底,让勤劳、善良、奋进、有为的能量灌注到后代子孙,我感觉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内心萌生,这就是家族文化的精神能量,如今,每次看到“钦点翰林”额上方正端严、凝重道劲的四个大字时,无不给人有一种奋进、争光的荣耀感,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励着为国争光、为家族争光的传承。无数个家族文化的振兴必定会汇成中华民族崛起的滚滚潮流 。
作者简介
程根子,陕西省作协会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陕西《精短小说》特约作家,旬阳县太极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金太阳》《惊婚》《唐姐》《深山老庄演悲剧》《幽幽山水》《陕南有座伟人山》《庄严神圣毛公山》《母亲的炊烟父亲的牛》等。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