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先生与我,以及本公众号之简介

在结识隋建国先生之后,我颇为自己用“老隋”作为笔名而感到懊悔。

细心的朋友或许早就发现,公众号文章的署名中有不少“隋”。一些写的是隋建国先生的大名,一些写的则是“老隋”或者“耳左月”。不熟悉情况的人,容易把这两个称呼混淆,误认为“老隋”即隋建国先生。

笔者起初之所以用“老隋”作为笔名,是因为当年孩子出生之后,自忖:“如今有了新小隋,我可升级为老隋矣”,故此而名。

那时,我虽然听过隋建国先生的大名,但并不相识,用“老隋”似无不妥。如果知道有一天会与他在同一公众号署名发文的话,我是绝不敢以“老隋”为笔名的。

因为:就年龄而言,建国先生于我为长;就学识而言,建国先生于我为师;就辈分而言,建国先生于我为尊。在这样一位前辈面前,以“老隋”为名,就很是惭愧了。

刚才说到辈分,胶东隋姓论世。去年登门拜访时,我们曾各叙世数。建国先生二十多世,笔者为三十世,相差较大,难以开口。因此,建国先生一般称呼我名,而我称其为“老师”。老师,是比较口语化的叫法,行文则称之为“先生”。

隋建国先生阅历丰富又笔耕不辍,在胶东民俗文化圈内很有名气,在“论坛”时代就为人所知。相比之下,笔者正式开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其实只有几年的工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