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与惆怅,透过《文侯之命》,看王权衰落与诸侯崛起的双重隐喻
导语: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综合实力日益下降,周王室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一方面将“尊王”呼声日益抬高,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从周王室手中抢夺政治权力。透过《尚书》中一篇文献,我们一起解读周天子与他的东周王室,是如何一同从神坛上慢慢坠落的。
周平王十一年(前760年),焦躁不安的周平王姬宜臼在洛邑收到了从西部传来的一条喜讯,晋文侯率领晋国大军在前线攻杀了政敌周携王,剿灭了携王政治集团这一伙最大的敌对势力,结束了“周二王并立”的局面。从此,在周王室王命所及范围之内,只有他一个合法天子,周平王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兴奋的周平王不久后召见了风尘仆仆的晋文侯,赐文侯秬鬯、圭瓒(礼器宝物),并命太史做《文侯之命》以示褒奖。王权衰落的无奈、诸侯势力的做大,都隐晦的潜藏在《文侯之命》这篇诰文之中,串联起风云激荡的两周交替大时代。
西周礼器之鼎
《文侯之命》引子:“周二王并立”局面的形成与东周初年的政治动荡
西周末年,兵戈不息,国力日竭,“赫赫宗周”形象丧失,渭河流域一片衰败气象。
姬宜臼原本是天然的王位继承人,最初写好的剧本应该是当好太子,随后顺利继承王位,延续周朝统治。可是周幽王宠爱褒似,在虢石父的支持下,废申后与太子。
申侯作为周室重要的亲信诸侯,联合犬戎攻陷周都镐京,周幽王被杀,周朝一时陷入慌乱、割据和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
镐京沦陷,西周灭亡
为了抢夺天子宝座,周王室分裂成两大派系:周平王派系和周携王派系,形成“周二王并立”的局面。
“……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史记·周本纪》
“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古本竹书纪年》
支持周平王的,主要是坚持嫡长子继承法统的那一伙诸侯,如晋、郑、卫等,以及当时还是附庸小国的秦。周携王,名姬余臣,可能是周幽王的兄弟或其庶子,他的支持者,主要是力挺周幽王法统的那一伙儿人,比如虢国。
周平王及其支持者
双方各执一词,周平王认为自己是过去的太子,如今即位是名正言顺;周携王则认为周平王伙同申国叛乱,弑君篡逆,没有资格即位。双方形成尖锐对立。
宗周满目疮痍,周携王虎视眈眈,拥立周携王的虢国并已东迁到今三门峡地区,占据了进出崤山的交通要道。周平王龟缩在西周旧地,有被“关门打狗”的危险。
“晋侯会卫侯、郑伯、秦伯以师从王入于成周。”——《今本竹书纪年》
前770年,周平王放弃宗周之地,迁徙到亲信诸侯的势力范围之内——成周洛邑,以图东山再起。
周平王东迁示意图
《文侯之命》暗喻了哪些事实?揭秘其背后埋伏的东周衰落历史秘密
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挥军入陕,率军攻杀了周携王。周携王被杀,一方面确保了周平王的地位,一方面也标志着无论是法统上还是形式上,西周到东周过渡的最终完成。
周平王为嘉奖文侯之功,作《文侯之命》,给他颁了重奖,并提出殷切期望,表达了自己的一片感激之情。检索《文侯之命》,其实暗喻了不少历史真相。
西周铭文青铜器
今日书法:《文侯之命》
(一)追忆西周时代天子的荣耀,道出了东西二周的不同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従,肆先祖怀在位。 ”
周平王这样说:“叔父义和啊!伟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能够慎重行德,德行上达于天,名声传播在下土,于是上帝降下那福命给文王。也因为先前的公卿大夫能够辅佐、指导、服侍他们的君主,对于君主的大小谋略无不遵从,所以先祖能够安然在位。”
西周,自文王武王开基创业,确立分封制、宗法制、朝觐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周王室在中央,诸侯在地方的统治格局。
天子与诸侯是血缘亲戚,天子称姬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舅父。诸侯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周宣王废立鲁国世子,天子一言九鼎,没有哪个诸侯国有胆量有实力忤逆周王室。
赫赫宗周形象
但到西周晚期,先有东夷叛乱,再有鲁国抗命,再有郑徙东方,诸侯国对周王室的离心倾向日益加重。最终,申侯出兵灭西周,表明此时一些强大的诸侯已能掌控天子王位的废立甚至生杀之权。
《文侯之命》中,周平王在追思先祖德行的同时,表达了周室王权丧失的无奈,昔日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已今非昔比。
周平王接过的周王朝本身已经日益颓废衰败,加上宗周的宗庙宫室尽丢弃抛荒,天子的地盘仅剩六百里,土地日益缩减,财政入不敷出,早已丧失了对诸侯颐指气使的底气。
- (二)隐晦的回避周平王即位的合法性问题
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
“啊!不幸我继承王位,遭到了上天的沉重责罚。没有福利德泽施给老百姓,侵犯我国家的人很多。现在我的治事大臣,没有老成人长期在职,我便不能胜任了。我呼吁:‘祖辈和父辈的诸侯国君,要替我担忧啊!’啊!果然有促成我长久平安在王位的人了。”
周平王如此哀怨悲愤他自己几乎孤家寡人的境地,主要是因为他即位的合法性,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以前我们看这段历史,往往认为是周幽王废掉姬宜臼,造成申国恼怒之下进犯周都。但很有可能这个因果关系其实应该是反过来的,先是周、申矛盾不可调节,然后周幽王才废掉太子姬宜臼,以至于申国才联合缯国和犬戎,与王室不惜一战。
所谓的“烽火戏诸侯”,钱穆先生直截了当的明说了:“此委巷小人之谈”。
至于西周和申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是申国不服王命,和衰落的周王室频频叫板。即使是腐朽如周幽王之辈,也不能接受这样的局面出现,况且很有可能周幽王是被抹黑的。
姬宜臼是否串通了申候一同反对幽王,现有史料中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其确实颇有“弑父”的嫌疑,至少其胜利果实是通过“弑父”得来的,他是西周灭亡的从犯和帮凶无疑。
东周第一代君主:周平王姬宜臼
据记载,晋、卫、郑、秦等诸侯曾前来匡扶王室,但幽王被杀后,勤王诸侯竟然与申国握手言和,一个有“瑕疵”的弱势天子上位,很有可能符合各国自身利益——方便操控、方便压制、方便僭越。
平王即位,貌似一场政治分赃,其背后的博弈,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视礼制为最高准则的周代,周平王虽然拥有成周之地,但从道义上,他始终无法获得东方齐鲁等诸侯的支持。甚至周平王去世后,谨奉恪守周礼的鲁国竟然没派人奔丧,可谓以这一实际行动的“春秋笔法”告诉世人,天子的合法性是有问题的。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天子得位不正,王室的光环渐趋黯淡。
(三)晋国崛起,成了东周王室的救命稻草
“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叔父义和啊!您能够继承您的显祖唐叔,您努力统领文武百官,用会合诸侯的方式延续了晋国的历史光荣,追怀效法文王和武王。您很得力,在困难的时候保卫了我,象您这样,我很赞美!”
东迁后,周平王和东周王室的形势仍然岌岌可危,不但地盘、人口急剧缩小,精锐的“宗周六师”也早已损失殆尽,周平王四处寻觅可以倚重的力量。
秦国在西部自顾不暇;郑、卫、齐或是忙于整肃内政、或是忙于吞并四方小国;召、单、毛、荣、邢等一干畿内诸侯匆忙之间随平王东迁,属于随周平王混饭吃的,根本指望不上;东方大国鲁国始终不来朝拜,对新天子不闻不问,态度冷淡。环顾四周,唯有晋国走进了周平王的视野。
东周初期,诸侯分布形势图
晋国是周武王姬发的小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封国,位于中原地区的边缘,与携王一伙掌握的崤函通道近在咫尺。
晋国一直有亲近周王室的传统,自周宣王以来,历代晋侯唯周天子马首是瞻,服从王命,为 “宣王中兴”出力甚多。犬戎乱周时,晋国也是第一批出兵救援的诸侯,也曾辅佐过平王东迁。
在今天,周平王及其后世承袭周天子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在两千七百前年,诸侯准备朝周平王、周携王哪个天子磕头,可是个政治站队问题。
经过一番权衡,在政治惯性和利益羁绊的双重考虑下,晋国选择继续与周平王合作。理由也很简单,一个无助的天子可谓是潜力股,既有政治红利可捞,又方便晋国扩张。
晋文侯攻杀周携王
晋文侯随即整顿兵马,在汾水流域扩张晋国疆土,打击虢国势力。在逐步剪除携王羽翼的同时,还进兵关中,最终一战攻灭周携王,替周平王打赢了“东周保卫战”。
而晋国凭借这一功勋,进入领土扩张和影响力扩张的高速发展阶段,名正言顺的获得土地与人口,先人一步成为了领土大国,攒下了一笔颇为丰厚的家底,为日后百年霸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无力振作,主动交权,寄希望于诸侯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周平王说:“叔父义和啊!要回去治理您的臣民,安定您的国家。现在我赐给您黑黍香酒一卣;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张,黑色的箭一百支;四匹马。您回去吧!安抚远方,亲善近邻,爱护安定老百姓,不要荒废政事,贪图安逸。大力安定您的国家,以成就您显著的德行。”
东迁之初,交到周平王手中的并不是一个彻底无法挽回的局面,但周平王得国不正,登上权力宝座的过程中又严重依靠诸侯外力,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导致周平王执政受到诸多掣肘。
其实这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周王室自己也无力振作。周平王在位长达50年,但从现有史料上来看,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现周平王为振兴周朝有过什么举动和努力。
东迁之初,特别是携王被杀,政权统一之后,天子地盘虽小,仍是一方豪强,借助天下共主的地位和威严,周室不是没有重新振作的可能。
但周平王轻易将权柄交出,在《文侯之命》中,周平王对于晋文侯的厚望,既是绝对的信任,又是绝对的依赖,通篇没有一句让文侯“服膺王室,以为诸侯表率”之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号令天下的权柄拱手让人,直接动摇了周王室根基。
随后不久,周平王又演出了一场“周郑交质”的好戏,自降身价,将王室的尊严彻底丢尽。
诸侯兼并四起,天下纷扰动荡
如此,诸侯脱离周室控制的离心力愈演愈烈。在缺少约束的情况下,天下开始纷争不断,强大的诸侯不断征伐兼并弱小的国家,导致强者恒强,不断坐大。
无权无地、无钱无人的周王室被严重边缘化,逐渐从原来“天下共主”沦落到不如一个诸侯的地位,天子的招牌日益成为遮羞布。
天下礼崩乐坏,周王室自己就是始作俑者。
礼崩乐坏,诸侯做大,政由方伯
结论:周平王及东周王室,靠着历史的惯性、天子的招牌、诸侯的力挺,虽然熬过来最艰难的时期,但透过光鲜亮丽的诰命,在斑驳的文字中,周王室的短视和平庸表露无遗。
虽然周王室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将生存于何种状态,但是统治者雄心不再、壮志已酬,那这样的统治只能是江河日下了。诸侯各霸一方,最终形成春秋群雄争霸的局面。等待东周的,除了沉沦还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