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悟语】022 心远地自偏

 

心 远 地 自 偏

喜欢陶渊明的《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五古的大意是: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你问我为什么能这样?我说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当我于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时,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多么惬意!

      傍晚时分南山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景致甚佳,

      个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给您说清楚,却忘了怎样表达。

        
       一直以来,好羡慕五柳先生活得多么潇洒悠哉, “葛巾漉酒”、“无弦之琴”、“白衣送酒”,真个风流倜傥啊!

 再赏读《桃花源记》更加佩服五柳先生的福分,真以为先生亲眼见过那片桃花流水、沃田美池、民风朴实,不染俗尘的净土。

 古稀之年再读《饮酒》诗,发现这首诗的“诗眼”——“心远地自偏”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关键还是在“心”。

 佛祖说:“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无论身在何种处境,保持心态清明,才能去伪存真,才有机会看到柳暗花明。无门慧开禅师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论结庐于田园还是定居于大厦,只要心无挂碍,自有美景凉风。

五柳先生的《饮酒》说明一个道理: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宁静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而更高层次隐逸是在都市繁华之中,让心灵澄明独善其身。

 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 当他们遇到一些切身利益,比如子女上学(深造)、贫病交迫、孤悬浮寄等,还会萌发回归现实的年头而返俗归真。

 然而身在繁华都市却要物我两忘,两头俱断一脚走进“顿悟”法门谈何容易,南宗创始人惠能禅师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可见一般人是难具备如此高端的慧根的。

 于是我想起北宗禅创始人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把心当作明镜灵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在频频的“拂拭”中不断修正,周而复始,坚持不懈自然会慢慢步进“渐悟”的法门。

于闹市中寻一座茶楼,要一壶嘉木品一杯涤烦子,放飞所有心事留一份安然在心中我们体悟心的开阔而情的随性如徐徐入喉的茶水,静悄悄地释放出苦尽甘来的滋味

 终于了悟,原来结庐于野于市同样可以“心远地自偏”!

(格林 2021年8月8日20:46:25)

****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