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彪:京山人(上)

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京山人一直是中国一个可圈可点的群落。京南屈家岭文化的发现,证明了京山农耕文明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尤其是水稻种植年代久远。京北苏家垄遗址的发掘,见证了京山冶炼技术的先进与发达,尤其是青铜生产工艺,早在两周之际已达到很高水平了。京山人循着人类文明的轨迹一直走到了现代。
——题记

秋已淡。刚写完《京山城》,心情放松下来。

一日,突然接到电话,电视台的朋友约我一起去杭州,采访一位京山籍知名人士。免为其难,只好予以婉拒。

朋友情之切切。市电视台有一很火的专栏,叫做"我的家乡在京山"。很多人到外边打拼,事业枝繁叶茂。冥冥中,他的生命,他的灵魂,总是和京山连在一起。人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扎下的根,他的思想就是在那里发的芽儿,总是和家乡的草木山川、风土人情血脉相连。纵使身在千里之外,秋风渐起,他都知道,家乡的哪一片树林先染早霜,他都知道……

"京山人值得一写。"说完之后,朋友才挂断电话。

杭州未成行,而"我的家乡在京山"一直怂恿着我。尽管京山文人中不乏有高手,都已经从不同侧面写了不少京山人,而"京山人"三个字,却一直沉浸在我的印象之中,笔头一抖,写下了"京山人"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题目,以了不请之约。

摊开地图,中国之中,楚天之下,鄂中的那个小圆点,是养育京山人的地方,清翠琉璃,好似一颗绿色宝石镶嵌在锦绣中。
你来与不来,她都实实在在。
曾记否,三年自然灾害,以后的那些年,淮北人,河南人,山东人⋯⋯成群的逃荒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先是讨饭,后来拓荒,在山沟旁搭棚,在滩头上垦地,安身立命,度过灾年。这方水土,不嫌不弃,倾情相济,直到今天,从溾水上岸,留下了一条河南街。
你认与不认,她都亲亲近近。
曾记否,五四年发大水,以后那些年,沔阳人,天门人,汉川人⋯⋯背着行囊,牵着水牛,携家带口,走进湾村,走进山寨,走进千家万户。这方水土,笑脸相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直到今天,看山城南北,留下了半城天门人。
你信与不信,她都丰腴养人。
北部是山,山堆在山里,云漫在云里,树长在树空里;山珍野味大红袍,山果花菇香飘外。中部是岭,岭追着岭转,水绕着水转,青苗长在阳光里;春华秋实冬季藏,一袋"桥米"销中央。南部是畈,田园铺着田园。麦浪翻滚在浪里,棉朵舞在银河里,江汉平原好风光,鱼米之乡醉一方。
京山这方水土,山清,水秀,宁静,适宜居住;宽广,敦厚,朴实,适合生存。
走出去的京山人,总把故乡当家乡;走进来的外乡人,却把京山作故乡。他乡二代人,成为土生土长的京山人。即使他乡人,吃过京山饭、喝过京山水,久了,乡音渐改,心中烙上了京山印,他会自然融入到文化地域圈,也就成了京山人。有些人,哪怕是后来又离开京山,他也会说自己是半个"京山人"。京山一点都不显尴尬,她历史太悠久,她底蕴太深厚,她依旧面带笑容。
应城人说话十八"拉",京山人说话十八"打"。京山人只要开口说话,就和周边天门、应城,钟祥,随州人区别开来,地域差异一清二楚。探讨京山人的本质,我不能抽象出她的全部意义,只能从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来透视,讲述真实的京山人来。
我亲历过一件小事。多年前,我和一群朋友来到山里,顺着山乡往深处走,买下几堆柴火,估堆论价心里不踏实,便去找秤来称重付款。好不容易走进一家老宅,里面一老媪,我上前问有秤借否。老媪看了我一会儿,没吱声,走进里屋,取一老式秤出来,交到我手上。我说,老人家,用后我来还您。老媪也没吱声。我拿着秤往前走,那老媪跟在后面走,走到了称柴火的地方,她便站在那儿。我们一堆一堆地称,她一直跟着,看着把几堆柴火称完。我把秤还给老媪,说道:谢谢您!老媪微微一笑,拿着秤走回了她的老宅。
这是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却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山里的老媪是不是有点儿小气了?外乡人一定会这么想。
不!是山里人骨子里的善良。一种声音在耳边响起,让我的认知进入生活的真实。
善事无大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老媪,本是在做一件善事,才把秤借给一个陌生人。她不知山外来人的善与恶,被人误解倒无所谓。秤万一还不回去,于她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麻烦就大了。有时,当我们不被别人理解时,会花很多时间去说明。但没有用,没人会听,没人愿意听。人们按自己的所闻和理解作判别。老媪一声不吱,你若理解,一开始就会理解她,从始至终地理解她,而不是听她的表白而理解。她默默不语,给别人多一点时间和空间,是一种选择;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是一种精神。她最后会意地一笑,笑出的是善意,笑出的是诚心,笑出的是纯朴。
这是京山人的善良和本分,朴实而真实。京山人的善良和本分,不会说在嘴上,而是付于行动。这种发自内心的行为,没有目的,也不计回报。
黄阳是县石油公司的一名年轻的业务员,1988年一次出差到东北黑龙江。卧铺对面的一位老人身体突然觉得不适,脸色苍白。他上前询问,得知这位老人有心脏病史。于是,他递水喂药,服侍老人。老人病情不见好转,重阳与列车长联系。列车长见状,怕耽误了病情,建议"父子"就地治疗。素昧平生的一老一少,在中途下车,住进医院。几天后,老人病愈,重阳又将老人送至儿子家中。此时才知道,老人的儿子是业务单位的一个中层干部。后来重阳当了老板,产业做得很好,有人说他得到了老人儿子的帮助。重阳不置可否地一笑,没了下文。
谈起旅途助人,他说,从小父母就教育他,善良是做人的本分,后来做企业和人打交道,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守住底线。守本分,心地善良是立业之本,京山人怎么想就会怎么做。硬要把旅途助人和现在产业联系起来,只能说,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只有善良和本分的人,才能悟出其中道理来。
当然,认同京山人的纯朴、本分、善良,仅凭这两个事例来说明还远远不够。要了解京山人,还得深入京山,从不同的侧面去挖掘、去剖析、去辨别。
京山处在大洪山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有漳水、富水、溾水、永漋河,称为"四水"。"四水"人的特点各不相同。
漳水——发源于大洪山深处,与随州、安陆交界,水系上住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坪坝人。
坪坝这个地方很古老。1966年7月,发现了苏家垄周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周晚期青铜器,有极珍贵的考古价值,现在正在筹建国家博物公园。
坪坝人自古重商。千年老街可以寻觅到商业兴隆的踪影。街上的老人、年轻人喜欢上茶馆,天南地北,一壶青茶侃半天,花的是时间,聊的是商机。在京山人眼里,坪坝人是京山的犹太人,会做生意。一个字:"精"!
初次接触坪坝人,身段放得较低,和蔼可亲;时间久了,觉得坪坝人精明,能说会道,会盘算,世俗气⋯⋯口里不自觉地冒出一句:坪坝佬!有一首歌谣:精黄陂,狡孝感,又精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坪坝苕。坪坝人自己也认同"坪坝苕"的说法。
某年五月,星期天。我第一次到坪坝,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在入街口提着篮子卖桃子。我正诧异:这么小?他朝我走来:"叔叔,买桃吧,一块钱两个。
"我接过桃子后问,买一个行不?"
“行!"
下午我打转时,又见那孩子向我走来。我问他,怎么还不回家?"我爸说等回头客,生意是守出来的!"我一阵感动,摸了摸小孩湿漉漉的头发,买下了剩下的桃子。
精明不是天生的,是用勤奋换来的。坪坝"苕"就是能吃大苦,耐大劳,才换来了他们的生意经。
富水——京山人习惯地把这方水土称为北片。富水上游多山,历史上的绿林起义就发生在绿林镇境内,"三王城"(王匡、王凤、王常)遗址在绿林寨东的三阳镇,也就是毛泽东在"《毛泽东选集》四卷"里提到的"新市人王匡、王凤"揭竿起事的地方。
山里人性格慓悍,具有反抗精神。居住在这个地里的先辈人,很多是旧时犯官后被逼进山里的。下游罗店马店,土地平缓肥沃,农耕文明比较发达。这里人性格粗犷爽朗,极易集群抢团,该出手时先出手,是无畏的一族。中游丘陵,宋河镇坐拥其中,曾有"九个三十赶宋河"之说,为富水县治所在地(归并于京山前为富水县),也是京山北部地区山货购销的集散中心。
富水是京山一大水系,历史上船运发达,后在上游筑高关水库,营运停止。富水流域人见多识广,通达豪爽。这里人受绿林文化影响,性情直率,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爱拼才会赢"是富水人重要的心理品性。这样的心理品性,在工业文明里发挥了积极作用。富水重镇宋河与古曾国山水相连,工业文明发端较早,西周时期冶炼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也锻造了一批工匠。相对于坪坝人,宋河人兴工氛围浓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后,宋河工匠大搞技术革新,自主创新品牌,轻机产品在国内独占鳌头,富水工匠是京山工业的领头人。
溾水——源于杨集花石岩,流经五个乡镇,到邓李港接皂市河流入汉水。溾水之南岸,还有钱场雁门大部人群,可归之于中片人。这方水土,主产水稻,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谈吐,风俗习惯、为人处事大体相同,是京山文明的主要群体之一。在人格结构上,传统、保守,很大程度上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浓缩和遗留。生存在底层的农民,勤劳吃苦,安守本分,守着农田过日子。他们勤于农事,每一棵禾苗都是真理,都是美好的世界,可以看到蓝天白云,看到春夏秋冬,闻到泥土的芳香。他们承受着风雨,也承担着风险。生活在比较冨裕层的农民,有个体独立的心理品性,把"耕读传家"作为生活理想。他们事稼穑,丰五谷,养家口,立性命;他们知诗书,达礼仪,修身性,立道德,走出了一条自我生存发展之路。
历史上的中片人不忍压迫,敢于反抗。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中,观看着,比较着,追随着;失败过,失落过,庆幸过,却少有人在反抗中取得过最终胜利。从整体上看,中片人缺少自主气魄,不敢让个体生命展现灿烂。中片人重女守业,追求男女平等,放射出反封建的革命火花,留下一批文化遗存。中片人,也有人突破耕读传家思维定势,大志向与小目标相统一,向至高领地攀爬,由此,成就了一批文人武将,直到今天,都是京山人追求的光辉典范。
永漋河流域——京山人称之为南片。解放初,包括天门的多宝、拖市部分地区,还有后来划出去的五三农场和太子山林场都在境内。现在南片只剩下石龙人和永漋人了。
南片地处江汉平原北端,从汉江乘船入司马河,一直抵达下洋港。下洋港被称为京山的"小香港",只是繁华落尽,昔日的辉煌已成记忆。下洋港在解放初为京山七区,几经区划变动,一部分划入五三农场,一部分分割于钟祥版土。永漋河是南片人的生命河,在她滋养的土地上,灿烂文化源远流长。1954年,屈家岭文化在此发掘,中华文明出现了一个高峰。
南片人在京山人眼里,爱"耍酷"。永隆历史上的港口码头文化尤为活跃,解放后曾有"屌八区"之称。骄傲自大、自由散漫、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如此等等,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南片人形象。京山人也离不开南片人。他们思想解放,思路开阔,胆子大,不慌张,处事不凡;开通、好学、随和、机灵,往往能够抢占先机,在经济发展中属于开放的一族。南片人最大的心理品性是建筑在个人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有点洒脱,有点孤芳自赏,有点惶惑,人格结构上也处在善意的一族。而南片北端靠近深山的石龙人,聪慧执着,勇于探索和追求;脚踏实地,能够坚强地把十分困难的事情做好。我曾倾听过来自荒谷十里送别的壮歌,也曾目睹过来自原野上百户闭门的凄哭,但他们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拼死搏击,创造出"山下建金色粮仓,山上建绿色银行"的现代农业文明。毋庸置疑,我敬佩他们的奋斗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