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17)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二)——“上头街”旧事 2024-07-30 17:43:41 上头街,是我们村正中间的一片“广场”。有史以来,这里就是村子里的政治文化中心。山区的村庄多是随地势而建,很少有宽阔整齐的街道,如果在街中心处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就叫作“街”。我们村依山顺沟,一进村走过一段狭长的石巷,进入村子中间有上下两片开阔地,下边的叫“下头街”,上边的这块地方就叫“上头街”。“上头街”相对比较方正,东西宽二十多米,南北长三四十米,北侧有一个高出街面将近一米的平台,大约十来米见方,是从前表演村戏的舞台。“上头街”位于村子的正中心,四周被民房环围,过去村子里的重大活动或仪式都在这里进行,这片街见证了了村子的历史。逢年过节,“上头街”时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大年初一前一天,村里的“会首”(某种活动的负责人)带着一帮年轻人敲着锣,打着鼓,挨门挨户攒集来大量树疙瘩之类的干柴,在街中心架起小山般高的柴堆,只待新年的钟声一经敲响,随着大街小巷骤然响起的鞭炮声,这里马上就会燃起熊熊大火,烈焰冲天,整个天空都是红彤彤的火光。之后,人们陆陆续续从小巷里走出来,汇聚在街上,拜天拜地拜祖宗,祈求一家的平安,一年的福气。过年是大事,戏是一定要唱的,本村自家剧团的戏唱起来方便,一唱就是接连好几天。就在街北侧那个小小的舞台上,锣声阵阵,弦音切切,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帝王将相披挂亮相。一领席走遍天下,一杆枪百万雄兵,小小舞台戏说千古春秋。这时候,街面上、周边的房顶上满满的都是观众,鼓乐喧天中洋溢着全村人的喜庆与欢乐。平常时节,如果赶上公社的放映队来村里演电影,这里又成了“影院”。这个时候,街里的人照样会挤得水泄不通。偶尔来了玩杂耍的、耍猴的、说书的,这里就又成了“杂技场”或者“书场”。一片小街,承载了乡村的文化和村民们简单的幸福。“上头街”也是政治历史的晴雨表。每每遇到政治运动,这里都是各色人等表演的平台。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经常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开会前,村干部扯着嗓子点名,从村口到村尾,从这条巷到那个院,挨门挨户,村里的成年人一个不会落下,真佩服那超强的记忆力。会议内容一般是读报纸、学文件,然后数落村里的大事小事。开的最多的是“批判会”,与此同时,街周边的墙上会高高低低贴满各色各样的“大字报”,满街都是浓烈的火药味。那些年,讲究“狠斗私字一闪念”。当时粮食短缺,有勤快一点的村民在田间地头或河道边的空闲地方开出巴掌大的地块,栽上瓜果大葱,种上白菜萝卜。上边要求“割资本主义尾巴”,村干部就带着几个“二杆子”劲十足的基干民兵把这些长势正好的蔬菜拔来,摆满一街展览示众。这样的闹剧拿到今天来看不免显得荒唐,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的“历史”。村里谁家老人过世了,也会在街上搭起灵棚,此时的“上头街”又成了祭奠亡灵的道场。戏台前用苇席搭一个棚子,用两条长板凳把棺材架在中间,孝子披麻戴孝跪在灵头,一帮身穿重孝的女眷分列两侧,咿咿呀呀哭声不断。灵棚前放几张供桌,摆满各种祭品和纸马香课,再铺一领旧席,安排两个本家男子陪孝,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依次上前叩首作揖,行祭拜之礼。午时过后,随着几声“起灵”的吆喝,在一阵哭声、鞭炮声中,一位曾经在街面上走动的村民便踏上了“驾鹤西去”的道路。如此的场面,重复了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戏台的北边有一间几尺见方的小屋,叫作“官房”,屋子不大却身兼多重功能。生产队时期,这里是我们四队的队部,分派活计、登记工分、分东西一般都在这里进行。唱戏的时候,这里就成了演员化妆的里台。街面东侧曾经并排装有一盘碾子和一盘磨,平常时候这里又成了面粉加工的场所。现在,各家各户忙着发家致富,一般不再开群众大会,除了大年初一凌晨烤“官火”、祭祖宗,这里一般不再有大的活动,“上头街”也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赞 (0) 相关推荐 【总第402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家乡的露天剧场》 [郭进拴原创]难忘家乡的露天剧场 春节快到了,老家的二弟进宾打来电话,说是他出资请河南省曲剧团的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胡希华来我们鳌头村为父老乡亲们唱大戏,一是让我代笔为他写个讲话稿,二是请我回村里看戏. ... 老家大戏台的变迁 | 作者:刘道敏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CC演讲】李静:用一场村晚,唤起共同的乡情与回忆 小时候我们常常背那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感受古人佳节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而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我们也在面临着"同在同乡为异客"的窘况,如何拉近乡村里人与 ... 善行丨出钱请人扫村没人干,四老汉却免费干了30年…… ◆ "村里不能再脏下去了,我们的村子,我们不爱谁爱,我们不管谁管,我们不扫谁扫?" ◆ 扫秃了上百把扫帚,用坏了五十多把铁锨,推坏了十多个小推车,捡拾了上千吨的垃圾--这一扫,就是 ... 家乡纪事(16)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一)——南头巷子 我的家乡上东峪村,顺沟依坡而建,一条主街巷犹如一根长长的瓜蔓曲曲弯弯纵贯南北,沿路两侧又岔开许多窄小的巷子(或者叫"胡同"),高高低低地向两侧扩展开去,形成了一些彼此连接又相对独立 ... 家乡纪事(18):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三)——药铺巷子 在临近"下头街"的地方,"南头巷子"向东边河沟一侧岔出一条小巷.早些年,村子里的药铺和小卖铺(当时叫"供销社")都在这里的一个小院中,因此, ... 家乡纪事(19)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四)——“后门上”那些人,那些事 从"上头街"往里走,穿过一段弯巷,来到一个叫"后门上"的地方.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恰好位于从村后出入村的门户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后门上&q ... 家乡纪事(20)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五)——“垴上”那块地方 从"上头街"一路向上,然后折向西南,爬两处陡坡来到一处高地,这就是"垴上".顾名思义,这里是村中的一个坡垴. 垴上这块地方,对于我们家非常重要.不知何年何月,也 ... 家乡纪事(21)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六)——走进“场洼城” 离开"上头街",沿西侧巷子顺坡而上,进过我老家"大院"门外,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拐弯". 所谓的"拐弯",形状酷似连接管 ... 王春芳|杨西湾村,记忆中的八二中学 王春芳|八二中学 八二中学位于刘佐八二(现在是杨西湾村),是我的母校.父亲女徒弟的丈夫是这所中学初三班的班主任,县优秀教师.父亲希望他的小麻雀到那里变成金凤凰. 去的那天,父亲骑着"皇冠牌& ... 记忆中的增福堂街,最是难忘 友情提示:本文1261字,阅读约需5分钟 [原创文字不易,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老潍县城里大十字口的西南不远,曾经有一条很老的街:增福堂街.街不长,却住着很多住家户,老街上有许多又窄又长的过道.增福堂街 ... 上海人记忆中的这条美食街!带上家人再去吃一次吧 大壶春的生煎馒头.鲜得来的排骨年糕.小绍兴的白斩鸡.燕云楼的烤鸭.洪长兴的牛肉煎包.成昌圆子的芝麻汤圆.德大的罗宋汤配炸猪排-- 光听这些名字,你是不是就馋了?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 这些老字号, 可 ... 炮团纪事||马站炮团——记忆中的珍珠链(二)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这是本号和"西乡情韵"发出"沂蒙情·军营纪事"征文后的第一篇来稿,一气读完这18000多字.14篇散发着浓郁兵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