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时刻丨张浩:那年那月那书皮
说起包书皮,我总会陷入温馨的回忆中。
记得小时候,开学第一天,都要发下一大堆新书。新书发下来之后,老师总是再三叮嘱,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课本包好书皮。
包书皮,就像给书穿上新衣服一样,虽然看着简单,但也算得上一项繁琐的工作。
儿时的我,做啥事都笨手笨脚的。因此,包书皮的任务便落到了父亲身上。
父亲是美术教师,有着一双巧手,包起书皮来真叫得心应手。记忆里,儿时常用的包书纸都是父亲从单位捎回来的旧报纸。
父亲先将报纸铺在方桌上,用双手抹得平平展展。接着,将书放到报纸上,按照书的封面和封底的边缘做出折痕,剪去多余部分,最后,按原来的折痕折过去把书的封面和封底页包上。
父亲包书皮很讲究,好像是在制作一件艺术品。
沿着书的边缘折叠起来后,还要把四个书角包成三角形,有时还要在中央处折叠出凸起的竖格子,并用毛笔在上面写上科目、班级和我的名字。
所有的书包好之后,父亲就把这些书放到木板下,上面压上他自己的旧书本,使书更平整。
读中学时,包书皮就都是我自己来完成了。
这时,包书皮的材料也变得多样化,旧挂历、面条纸、牛皮纸、电光纸等等,我一般喜欢用牛皮纸来做书皮,包好之后,再用透明胶带把书脊和边角都粘好。这样,包一次可以用一个学期。
不只是课本,就是课外书,我也会小心地将书包好。在我看来,一张书皮就是一本书精美的衣裳。也正因为这样,我的课本,用了一个学期后,依然像新的一样,一点皱褶都没有。
直到今天,得到一本喜欢的新书,还是会精心地包好书皮。
如今文具店里,各种材质、尺寸、型号、色彩、样式的书皮琳琅满目,简直让人眼花缭乱。传统意义上那份特有的包书皮情怀,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到的。
儿时的包书皮,包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岁月印记,是温暖,是爱。
遥想那年那月,父亲在陈旧的方木桌上折折叠叠,我老老实实地坐在一边,认真地看着父亲包书皮的情景,心头不由得升起一股暖流。
时光如白驹过隙,父亲转眼离开我已有十年之久,我多么希望还能有儿时那样一个时刻,在昏黄的灯下,让我安静地守在父亲身边,和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书本一起,永沐那份深深的关爱。
(已载8月10日《德州晚报》)
END
■作者:张浩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