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从跨入现代教育门槛的那一刻起,教育学便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心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和突破,都会带来教育的深刻变革。三种不同的认知理论,呈现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建构主义,本质上就是建构主义认知论,属心理学范畴。
内化与外化本是心理学的概念。笔者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础,解读学习过程的本质,进入“新教育”实践层面的探索。内化,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外化,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的表现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决定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就是“新教育”实践。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笔者希望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化和外化,以及养成教育的实施,进行一次初探。
一、内化及内化的五个层次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其实,内化不仅仅有知识的内化,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就叫内化。也就是说,从内化的内容看,还包括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等。
但是内化到底经历了哪些阶段,内化可不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心理学家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述。我认为内化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以分为刺激、理解、接受三个阶段。从层次上说,可分为知识内化、方法内化、观念内化、素质的改变、个性形成五个层次。
刺激是内化的第一个阶段。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首先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到客体的存在。客体的大小、色彩是客体作用于眼睛的产物;客体的发出的声响只有刺激耳朵后,人才意识到它的存在。理解是内化的第二个阶段。这里说的客体不仅是客观物,也包括知识,知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书对人产生的刺激不仅仅是白纸黑字,而是书中的内容。人有想象、理解的能力,书中的知识对人的作用并不能用“刺激”两字简单概括,还应包括理解。理解是人运用综合、分析、想象等方法思维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每个人各不相同,原因是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特有的经验来理解、来建构。没有刺激不会有理解,没有经验同样理解不了。接受是内化的第三个阶段。理解了并不等于接受了。比如我们可以理解“杀人”的内涵,但不愿意去杀人,这说明理解不等于内化,只有接受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内化。
从内化的程度来看,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的内化。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书本的知识,也包括生活中的知识。人们学习都是从学知识开始,知识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么样处理或改造。没有知识,人就不能生存与发展,理解后接受下来的知识就是被内化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方法内化。方法与知识虽不可分割,但方法不等于知识,有的人知识丰富但不一定有方法,获得方法比获得知识层次更高。一个人只有理解、接受了有关方法的知识,并能自觉地运用该方法才算真正地内化,此时,人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第三个层次是观念的内化。一个人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道德观、民主观、法制观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自觉内化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对内化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进一步提炼,才上升为观念的东西,被主体所认同的。第四个层次是素质的改变。知识、方法、观念的内化过程,主体总是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标。当然,从客观的评价来看,一个人的素质并非一定向前发展,也并非一定永远在提高,但内化的知识、方法、观念必定会带来主体个人素质的改变。第五个层次是个性的形成。素质的改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的发生总是以个性的形成为标志,因此,我们把个性的形成确定为内化的最后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