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之哲理

中庸之道之哲理

所谓中庸,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孔子教诲人们要学会中庸,即做事不要太绝,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

若用穿衣作比喻,太紧的衣服穿着难受,太松的衣服既不合身也不美观,所以要不松不紧才是最好。做人同样如此,明明知道有人算计自己,但也不要算计与他,而要他知道,自己是不好惹的,要讲究中庸。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中庸之道乃是不少人历来的处世态度和所走的人生大道。

细想起来,中庸之道还的确与人们的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不偏,庸不易。中是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是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清朝名臣左宗棠在江苏无锡梅园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意思是要知足常乐,追求相对满意的结果,过普通人的生活就好。下联是“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是让人们看问题要高瞻远瞩、做人要平易近人、做事要留有余地。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了中庸之道。

以往,人们受“左”的思想影响,将中庸之道批的一文不值,最典型的是有人形容“中庸之道”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慢慢游”,讥讽搞“中庸之道”的人就是“骑毛驴”。实际这不值得一驳。骑毛驴总比骑牛要快、要好,为何不行呢?

在繁杂的社会现实里,许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的,许多道路也不是骑快马就可行得通的,该骑毛驴还得骑毛驴,该做中间调和的还得耐心调和。因为,依照哲学的观点——特殊矛盾需要特殊办法解决,普遍矛盾可用普遍办法解决,哪能千篇一律,都靠斗争,都“骑快马”驰骋?

人之修养亦是这样:比如说一个人的气度要宽宏大量,但是不能过于粗鲁豪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以体现一个人气量很大。但也要注意一个度,如果过于放纵对方,就会显得没有原则,甚至是粗鲁。

再如做人要心思缜密,但不能太琐碎复杂。做事情未雨绸缪当然很好,但若杞人忧天就不值得了,因为顾虑过多会错失良机,会陷入一种“多思陷阱”。

还有,做人要严肃正直,但不可过于偏激固执。过于严肃,令人难以接触和交往,过于正直,就会走向古板,古板则难以变通,自然也就倔强固执,甚至迂腐呆滞,无朋无友。

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庸之道还是有些哲理,足以人们借鉴,可以作为人性修养的一项要求,只要掌握的好,完全可以化作一种能量,增添人生智慧,营养人之才能。

2021年7月6日渭滨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