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反馈 || 大处着眼,细处存神——记《小学数学》网络教学研讨4

作者:陶红

8月20日,在陈昱老师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与了由《小学数学》编辑部和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全国实验联盟主办的网络主题研讨活动,与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师一道同屏在云端,齐聚于线上,聆听了江苏省海安市城南试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许卫兵及他的团队带来的一场饕餮盛宴,精神食粮。

活动通知上注明的活动时间“一天”,再细看时间分配,9场报告,7节观摩课,海量概念内容扑面而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将是我参加过的最长的一次网络研讨学习”,而且午休只有1个小时,我惴惴不安的是“我能坚持坐下来吗?”。然而,精彩的报告和课堂实录不仅我坐下来了,而且对于结构化教学,这一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就这一概念带来的思考整理如下。

一、高屋建瓴,整体建构

虽然活动的信息量大,骤一接触让我应接不暇,难以消化。但讲座都是紧紧围绕结构化教学这一概念展开。而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六年十二册的知识全景图。数学学科本就有其学科的内在逻辑,同时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名老师,对于教材的编排用意,应该是如观指掌,了然于心的。这个小学阶段知识全景图的整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备教材”的理解。所谓备教材,更应立足于整个小学阶段,可以将看似散点化的知识分门别类,拆散拼装,拼装拆散,反复循环,以求整合洽浃。我当老师后,带领同学们摸索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以课标研读为基础,发现数学并非那么难,看似计算量很大,一至六年级知识点很多,但细细分类之后,无非四大类,即数与代数,量与计量,图形几何,统计与概率。而每一类的教学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也就是找到整体建构中的主线,即能连成线,串起来,拉成片,结成网。

这样的战略视野下的每一节课,就不再是孤立的课,而是整个知识结构上上下勾连的一个环节。知识点的讲解,知识的迁移,知识的拓展应用,都相互呼应,骨肉相连。这样的课堂相信更有数学味,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养成相信更有好处。

二、串珠成链,经纬纵横

结构化教学旨在将知识联系贯通,将十二册的数学知识连成线,织成网,将数学的学习整体建构。第一场讲座给我的整体建构感觉是来自视觉的冲击,运用一些数学符号(箭头,结构图)将知识纵横关联,我在思考这样的整体建构是不是就从形象上或者板书中用箭头整理出逻辑关联就可以了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实践呢?我很期待接下来的课堂观摩。在《角的度量》一课中,我才领悟到整体建构教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体现,并非我所想象的那般肤浅。葛乐老师的课堂设计跳出了我们常态的思路,将其置身于整个“量与计量”领域,将一节课上出六年的跨度,葛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长度、面积等计量经验,引出测量的基本方法:定标准→去测量→得结果。将知识正迁移,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的讨论中明确:在测量角的大小时,也要向度量长度和面积一样,首先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计量角的大小,即确定1度角的大小,并从中发现量角器中含有180个1度的角,在学生认识了1度角这个标准以后,领导学生将这180度的角编上序号,再通过寻找几度的角,多样化的表达中经历观察比较辨析,从而理解量角的方法。

在这个课例中,我明白了如何将这些散点状,碎片化的测量知识整合,以什么样的方式串联才能让数学学习结构化,整体化,也就体现了整体建构教学的学科育人价值中的三大支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越学越董,越来越爱数学,轻松学好数学。

三、变中求通,通而能久

这句话让我想到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我还在读书时,学到几何证明那一阶段,每天都在各种几何证明题中穿梭,突然有一天,一位同学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数学真有意思,这些题目之间其实都有联系,就像解乱麻一样,找到一跟头,一切都有规律。”我想,这或许就是今天所说的整体建构,前后关联的思维。另一个故事,前些天我们班一个孩子在阅读数学绘本《可怕的数学》,我问:“数学可怕吗?”“不可怕,而且很有意思,里面的知识其实是相通的,比如探索各种数的认识,我发现每种数的认识路径是一样的,从产生的意义到数的读写,再到比较大小,应用解决问题。”

在许卫兵老师的报告中,提到两句话。一句是“一张板书看课堂”让我想起实习时指导老师的教导,每节课前要备课,其中讲到备板书,也可叫“背板书”,初入课堂的老师难免顾此失彼,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有难度,那么就从记住板书开始,一节课的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灵魂。事隔多年,回过头来才明白真谛。

另一句是“千金难买回头看”。正所谓一步三回头,往前走的同时要不时回头反思,懂得反思的人才能取得更高的进步。

今天的整体建构理论学习,让我意识到在数学学习中会不自觉的运用各种符号(箭头,字母)结起一片网,其实就是在利用数学的两条主线“数”与“形”的结合。回想我们的数学画实践,也就是抓住数学学习的两大基本点“数”与“形”,通过数形结合达到人事相融,理实相通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