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坚守孤城(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之十四)

起初,刘仁愿和刘仁轨等人屯驻在熊津城。高宗皇帝给他们下敕书,说“平壤的大军撤回后,你们仅有一座孤城难以独守,应当撤回到新罗境内。如果金法敏提出要你们留下来镇守,你们就留下来;如果他们不需要,你们就渡海回国。(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若金法敏借卿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唐军将士们也都希望西归故土。刘仁轨却说:“作为臣子,只有有利于国家的,即便是死也不会退缩,怎么能先顾着个人的利益呢!皇帝一心要消灭高丽国,所以先平百济,并留兵守御,以便震慑其要害;虽然这儿仍有很多残留之寇且守备严密,也应厉兵秣马做好准备,乘其不备,攻之必克。大捷之后,军心就安定了,然后分兵据险,奠定有利的形势后,上表朝廷请求增兵。朝廷见形势大好,必然会派将出兵,有了援兵,背叛之人必然完蛋。这样不仅仅是不抛弃马上到手的成功,也是一劳永逸地解决海外之事。现在平壤之军已撤,熊津城要再失守,那么百济余党,用不了多久就会死灰复燃,高丽流寇,什么时候才能消灭泥!而且现在咱们这座城居敌国之中央,只要一有举动,就会被人擒获,即便能够进入新罗国境内,也不过是羁留之客,万一有变,悔之不及。况且福信为人凶悖残暴,他们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很快就会相互杀戮;我们正可坚守城池静观其变,一有机会便可乘机攻取,不可妄动。(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无贰,岂得先念其私!主上欲灭高丽,故先诛百济,留兵守之,制其心腹;虽馀寇充斥而守备甚严,宜厉兵秣马,击其不意,理无不克。既捷之后,士卒心安,然后分兵据险,开张形势,飞表以闻,更求益兵。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将出师,声援才接,凶丑自歼。非直不弃成功,实亦永清海表。今平壤之军既还,熊津又拔,则百济馀烬,不日更兴,高丽逋寇,何时可灭!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苟或动足,即为擒虏,纵入新罗,亦为羁客,脱不如意,悔不可追。况福信凶悖残虐,君臣猜离,行相屠戮;正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大家认为很有道理。

这时,百济王扶余丰和福信等人认为刘仁愿的大军孤城无援,就派使者对他们说:“大使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啊,我们好送一送。(大使等何时西还,当遣相送。)”刘仁愿和刘仁轨知道百济未加防备,就忽然出击,攻克百济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据点,杀死俘获了很多人,然后分兵拒守。福信等人认为真岘城地势险要,就多派兵把守。刘仁轨待得百济人有所懈怠,就率新罗兵乘夜从傅城下,攀草而上,天明时就占据了这座城,于是和新罗国的运粮之路被打通了。这时,刘仁愿派人向朝廷上奏请增兵,朝廷下诏发淄、青、莱、海之兵七千人赶赴熊津。

福信专权,和百济王扶余丰相互猜忌。福信为杀扶余丰,就假称生病,躺在床上,待扶余丰前来探问之时杀死他。扶余丰探知了福信的诡计,率亲信袭杀福信,再派遣使者诣赴高丽国和倭国乞师以拒唐兵。

农耕文明的中原政权,最擅长的莫过于守城了。刘仁愿和刘仕轨坚守熊津城,就可以小部部队,钉入百济的心脏,达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

(0)

相关推荐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十四:刘仁轨征服百济与留镇海东

    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春正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再次出讨铁勒反叛的残余,把他们全平定了. 正月十一(乙丑,通鉴作乙酉为误),朝廷任命司列太常伯李义府为右相,仍负责选拔官员事务. 二月,朝廷将燕然都护府 ...

  • 从“一衣带水”到“一衣带血”,大化改新后万余唐军对四万日军的屠灭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列传·东夷列传>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的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

  • 《隋唐系列》武瞾革命三:中唐名臣刘仁轨病逝

    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十一月中旬,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在下阿溪战败,并于十一月十八(乙丑)被部将杀害,于是扬.润.楚三州叛乱被平定了.十二月二十六(癸卯),太后武则天派人到单于道就地处斩了名将程务挺 ...

  • 大唐往事(264):刘仁轨说,现在动动脚就要做俘虏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56) 刘仁轨接下来讲了两条:第一敌人虽多,我们也不是没有机会.只要出敌不意,打个把胜仗还是有可能的.一旦打了胜仗,弟兄们精神振作,再向中央传递捷报,朝廷也愿意派兵增援. ...

  • 大唐往事(265):唐军只有一个班,对方上来一个排,这仗怎么打?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57) 唐军通过前一阶段作战,初步打开局面.这时,'仁愿乃奏请益兵',按刘仁轨的计划向中央提出增援. 为什么前面更困难的时候不提,现在局面好转了才提? 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 ...

  • 《女皇武则天》之六:唐高宗平高丽

    唐高宗在軍事上重用李勣.裴行俭.苏定方.刘仁轨.刘仁願.契芯何力.薛仁贵等将军,征服了西突厥.回纥等国 ,打退了东突厥,吐蕃(bo)的数次侵犯,保障了国内的安宁.公元662年,百济在高丽和倭国的帮助下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十三:郑仁泰兵困风雪与刘仁轨击溃百济

    公元661年十月中旬,唐高宗李治派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鸿胪卿萧嗣业,右屯卫将军孙仁师分两道出讨入侵的铁勒人部落. 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春正月十五(乙巳),太府寺增设 ...

  • 下不失义,上不失仁(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之十)

    凉州刺史赵持满,力大无穷,又擅长射箭,性格豪爽任侠,他的姨母是韩瑗之妻,他的舅舅驸马都尉长孙铨是长孙无忌的族弟.长孙铨因长孙无忌之案被流放到巂州.许敬宗担心赵持满会作难,就诬称他和长孙无忌一同谋反.朝 ...

  • 玄宗幸东都轶事(资治通鉴卷二一一之十四)

    开元五年春季正月癸卯(初二),太庙之中有四室倒塌.唐玄宗为此身着丧服,离开正殿,到偏殿办公.当时玄宗正准备到东都洛阳去,便向宋璟和苏颋征求意见,两人回答道:"陛下的三年之丧尚未守完,就急忙前 ...

  • 宋璟赴宴(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之十四)

    当初,隋朝末年国家所拥有的马匹大都被盗贼以及戎狄所掠走.唐朝开国之初,只在赤岸泽得到雌雄马共三千匹.后来,朝廷将这些马匹迁到陇右放养,任命太仆张万岁主管养马之事.张万岁非常称职,从贞观至鳞德年间,官马 ...

  • 刘仁轨失利百济(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之十三)

    起初,苏定方平定百济国后,留下郎将刘仁愿镇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镇抚馀众.王文度渡海时去世,百济国僧人道琛.将领福信等人聚众据周留城,从倭国迎立原王子扶余丰,率兵围困刘仁愿镇守的 ...

  • 昭仪承恩,死自吾分(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之二)

    王氏.萧淑妃被废之后,被幽禁于别宫.一天,高宗皇帝想起她俩,就抄小路暗自去探望她们.到了之后,发现幽禁她们的宫室被完全封闭起来,只留了一个小孔用于送饭.高宗见状不禁伤心,就朝着里面唤道:"皇 ...

  • 释、老之法,非用武争胜之术(资治通鉴卷二一一之十二)

    此前,单于副都护张知运收缴了归降胡人的兵器,命他们南渡黄河,胡人对此非常不满.御史中丞姜晦这时正好担任巡边使的职务,胡人便向他诉说因没有弓箭而无法狩猎,姜晦便下令将收缴的武器尽数归还他们.胡人得到了武 ...

  • 泰山封禅(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之十二)

    群臣屡次向玄宗上表提议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丁卯(十二日),唐玄宗正式颁布制命,决定在明年的十一月十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开元十三年三月,张说草拟了封禅仪并将其进献给玄宗.夏四月丙辰( ...

  • 玄宗吏制二事(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之十五)

    唐玄宗在返京途中经过宋州,他在宋州城楼上设宴招待随行官员,宋州刺史寇泚也出席了宴会.酒酣之际,玄宗对张说说:"朕以往曾多次派使臣分巡各道,考察地方官的政绩,这次因封禅而得以亲自到部分州走一走 ...

  • 苏定方平定百济国(资治通鉴卷二〇〇之十一)

    百济依仗得到高丽的支援,数次侵伐新罗:新罗王金春秋上表向唐廷求救.高宗命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率水陆十万大军讨伐百济.以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配合唐 ...